浅谈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
时间:2020-11-22 07:51: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人人皆能成为信息传播者,群众文艺创作迎来了技术层面的春天。群众文艺创作在成长之初即遭遇重重困境:主动创作意识淡薄、缺乏文艺创作专业指导、文艺创作成果效益差、缺乏奖励保障机制等等。群众文艺创作如何在困境中求生、成长?搭建群众文艺创作平台、加强基层文艺队伍建设、文艺精品打造常态化,唯有内外兼修,主客观共进,多管齐下,才能助力群众文艺创作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关键词: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创作平台
“由人化文,以文化人”。自古以来文化都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现文化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鼓励群众全面参与文艺创作,实现全民艺术普及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新时代新要义。
一、新时代群众文艺创作、全民艺术普及的现状
2017年,湖北农民范雨素的《我是范雨素》蹿红网络,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看似轻描淡写,却直击人心,讓我们看到了群众创作的力量,给予我们很多关于群众创作的启示。
范雨素只是新时代群众创作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里,我们看到群众创作的热情和艰难并存,全民艺术普及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1、群众创作者边缘化。一方面,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传播、文艺创作仅仅集中在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少数人。湖北农民范雨素、北京保姆范雨素,因为一篇文章迅速“火”了起来,反证了群众创作者的边缘化,因为“稀少”、因为“难得”,所以备受关注。另一方面,范雨素及其工友们的生活现状、创作艰难,缺乏指导、缺少保障。
2、群众创作引导缺位。随着网络传播的发达,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由于缺乏正确引导、规范管理,良莠不齐、乱象横生。除了像范雨素等这样弘扬社会正确价值观的群众创作者,同时,还存在很多三观不正、违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创作者,对于整个社会文化都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时代群众文艺创作、全民艺术普及的困境
1、主动创作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从事文艺创作依然被认为是少数从事文艺创作的专业人士的特权,普通群众缺乏主动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并表达生活的主动创作意识。
2、缺乏文艺创作专业指导。“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缺乏入门知识,又何谈创作。很多基层群众徒有创作热情,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创作过程十分艰难,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创作热情难免会被挫伤。
3、文艺创作成果效益差。群众文艺作品缺乏展览展示机会,大多只能自赏自乐的小众传播,无法体现社会价值,也缺乏将文艺作品转化经济收益的平台和机会。
4、缺乏奖励保障机制。群众文艺创作是一项长期的“烧脑”的艰辛劳作,很多有一定创作潜力的基层群众无法全身心投入。取得一定创作成果的,缺乏一定的奖励保障。
三、新时代群众文艺创作、全民艺术普及的可行之举
1、加强基层文艺队伍建设。基层文艺工作者要当“带头人”,不做局外人。
基层文艺工作者要做好自身文艺创作工作。同时,还要带领基层群众一起投身于文艺创作中。
2、搭建群众文艺创作平台
统筹整合基层群众中分散的文艺创作元素和间歇的创作热情,组织引导基层群众进行专注地、常态化地文艺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街道、乡村文化服务为依托,组建街道、乡村文艺创作组织。皮村的“工友之家”给了我们启示,形成创作小组,既能激发群众文艺创作热情,也能加强创作知识交流和灵感碰撞。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开展文艺创作公益讲座,培训群众文艺创作原生力量。
(二)以文化馆、站群文活动为平台,举办群众文艺作品展演,反哺文艺宣传。群众文艺作品的生活化、接地气、以小见大,能够让基层群众感同身受,具有同理心,更能够加强基层群众的参与度。
(三)以文艺展演、评比为契机,文艺精品打造常态化。
为激励广大文艺爱好者和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文艺创作,可以举办文艺展演和评比为契机,选拔有创作潜力的文艺作品,进行重点打造,打造成为更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更能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惟有大力发展群众文艺创作、普及全民艺术,才能真正做到“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以义县为例谈文化馆对特殊群体的服务》作者:代丽佳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3]《坚持先进文化引领 注重特殊群体服务 积极构筑农民工融入城市的 文化桥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把优质文化送到农民工身边
(作者单位:合肥市蜀山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