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厚古拙——浅谈《张迁碑》的书法风格
时间:2021-02-06 08:01:2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汉代盛行树碑立传之风与当时的以品行取仕制度有关。汉代碑刻艺术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汉代书法呈现出风格多样的艺术特色。《张迁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上承篆法下开魏晋之风,它处于书法艺术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关键词】:张迁碑;浑厚;古拙
《张迁碑》碑额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体通高2. 67米,宽1. 07米,厚0. 20米。碑文隶书, 15行,每行42字,共计567个字。碑阴刻捐资者姓名与所捐钱数,计41人, 323字。为汉碑额中字数较多的一品。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上承篆法,下开魏晋风气的作品,它处于书法艺术的进化完善的过程中。《张迁碑》笔短意长,常常意到笔不到,行笔有节奏和韵律感,章法上一波三折,曲径通幽,使许多字看似不衫不履,用笔粗细不均,或左右错位,轻重失调,方圆相斥,然而得一种天真烂漫的憨情稚态,也正是这种不完善给人以无限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
(一)《张迁碑》浑厚的书法风格
在隶书的发展过程中,《张迁碑》以其古拙朴厚、结体严整端正、运笔朴拙刚劲、方笔为主著称于世。
《张迁碑》的浑厚主要体现在用笔和结体上,表现出骨力雄健之特点。《张迁碑》用笔多方起方收,线条粗短,很少有夸张的蚕头雁尾和明显的一波三折,显得“浑厚”。起笔常有“皮包骨”之感,浑厚高古,中段行笔提按起伏,有节奏和微妙的一波三折感,笔画不长但尽势,显得“笔短意长”。 线与线之间强调粗细、长短、虚实、方圆、张弛等对比关系,如“宇”字宝盖头方笔劲挺而收笔圆转,“公” 字上面两点粗短下部则盘成三角形的铁线钗,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张力。《张迁碑》字形方正,重心下移,也不似标准隶书那样规矩。通过夸张局部造成字体的一种浑厚视觉效果。如“君”字,夸张上部,缩紧下部的“口”,上部空间大, 整个字的中心下移,拙趣就跃然纸上,“幕”字一反上中下结构状态, 杨守敬《评碑记》云: “书法端直朴茂” ,“字体朴厚中见劲媚,方整中多变化”。
(二)《张迁碑》古拙的书法风格
《张迁碑》系地方书法者和乡里石工高手所为,其对东汉桓灵时期过于规则工整的汉隶带来了个创新,注入了新鲜、活泼的血液。《张迁碑》整体上看方整古拙,仔细看来却错落险绝、形散而意密,因字立形,笔敛意放,精神内守。碑阳的书法用笔以方为主,又于方中寓圆、拙中生巧、静中有动,笔画厚重质朴,骨力强健,严谨而不呆板;结体方正严整,质朴古拙,字形大小欹正、疏密得体,不拘一格,其中碑文不少字体大胆掺入篆籀笔意,使之淳古而生趣; 章法上灵动多变,气势开张,宽博宏大。《张迁碑》它的字体方整而多变化,朴厚而不板滞,结体紧密,骨力雄健,宁朴不华。正如清傅山所提出的四宁四勿: “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1]
隶脱胎于篆,故有隶带篆意之说。《张迁碑》中还是夹杂有很多篆书笔意,在结体上,特别方整、稳健。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碑文字体多以篆、楷、草等笔法兼用,体现了高古典雅、雄秀多姿的艺术书风,在汉隶中独具特色。较之碑阳,碑阴的书写则更为轻松开放,笔意高古,变幻多姿,尤为酣畅淋漓。《张迁碑》的碑额是整碑中最有特点的一部分,似篆若隶风格与正文不同,却又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在汉碑中这样的碑额并不常见,其布列颇为特殊,上下紧密,参差并连在一起,但行距分明,用笔既有篆书的圆转也有隶书的方折。《张迁碑》有些字的偏旁还是有变化的,不有意地将偏旁写小,写隶书带有篆书的意味,又不随时代潮流,强调偏旁观念,自然显得“古拙”。《张迁碑》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得呈上启下的作用。
(三)《张迁碑》书法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张迁碑》出土于明代,但是其书法艺术直到清代碑学兴起以后才被重新发现,并逐渐成为书家们取法汉碑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对张迁碑的认识过程中,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中提出自己的怀疑: “岂好事者得古本而摹刻之石,遂讹谬至此耶!”[2]对此,晚清杨守敬分析道: “顾亭林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尚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同时他认为此碑独树一帜,具有自己的风格:“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3]在学习汉碑中《张迁碑》作为方笔的代表,它虽以方笔为主,但还是以势方形圆为高妙。临习时应强调其用笔上的“重”,是分量感和厚重感,锋势沉稳,笔壮墨酣,墨色深邃有注入感,诚如黄宾虹先生所说:“写将浑厚”,学习《张迁碑》以训练线条质量为上,在结字中找趣味,从章法中寻求节奏,只要临习方法得当,勤学苦练,必将一日有一日之体会,一日游一日之境界。从《张迁碑》中受益的书法家有陈鸿寿、吴让之、伊秉绶、何绍基、沈增植、梁启超、郑孝胥、翁同龢、吴昌硕等,因此清人郭沿先称此碑“是碑为冠”,在碑学背景下确不为过。
总结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风貌最为强烈。它不仅反映了汉代浑然质朴的时代特征,更体现了汉代碑刻古拙雄强的独特风貌。《张迁碑》作为汉碑中浑厚古拙书风的代表作品,它具有用笔方整茂朴、宽博沉着,结体质朴古拙、奇趣横生的艺术风格。《张迁碑》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山.傅山纪念文集[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 108页
[2]顾炎武.金石文字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
[3]杨守敬.激素飞青阁平碑记( 卷一) [M].济南: 齐鲁出版社,1989年第104页
[4]张启亚.中国书法艺术秦汉卷[M].文物出版社,2000.
[5]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 999.
[6]黃惇.中国书法史[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