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时间:2020-04-22 07:54: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核心,这种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施仍然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

    一、引言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卓越的民主主义、共产主义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个草去”无私精神的完美化身,一生都在为人民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其生活教育理论,是贯穿陶行知教育思想始终的一根红线,包括了他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产生于战争时期,但是它具有超越历史条件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能够一直经久不衰。直到今日,都给教育带来深深的启示。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萌芽期: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时期(1917-1925年)

    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回国,发现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培养出来的大都是迁腐不堪、呆头呆脑的“书呆子”,对社会的用处较小。于是,陶行知在1918年,针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并主张生活与教育相联系、教学合一的思想。陶行知深受导师杜威的影响,回国后当他看到中国恶劣的教育现状时,他开始极力提倡“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1921年,陶行知在《活的教育》演讲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活教育”的概念。1925年,陶行知将“教学合一”的教育思想发展为“教学做合一”。

    (二)发展期:生活即教育时期(1926-1939年)

    1927年,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开始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试验中,将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传统旧教育中解放出来。1930年,他在乡村教师讨论会上发表《活即教育》的专题讲座,提出生活本身就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之后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论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

    (三)成熟期:生活教育理论完整建构时期(1940-1946年)

    1940年,陶行知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对“生活教育”下了明确的定义,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总之这一时期,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理论各个方面的阐释比都前两个时期要更为科学、更为全面,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也己全部成型,它们的成熟标志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完全建构。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体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三大要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们构成“生活教育”的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活的教育”。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本身即是教育,且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根植于生活,没有生活便没有教育。“生活即教育”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各种关系和联系。

    1.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内容。陶行知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来自生活。所以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出发,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2.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教育既源于生活,便会对生活產生反作用。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地通过教育实践来提高和改造生活,使人民大众的整个生活向着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前进,使人们在不断进步的生活中受到不断进步的教育。

    3.生活包含教育,生活本身便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生活和教育共始终。我们每个人有“生”便会“有生活”,有生活即有教育,所以“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我们要养成“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的态度。

    综上,陶行知“生活教育”强调是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与生活相联系,在各种生活中接受教育,而非传统教育中围绕书本知识展开的脱离生活的教育。这一主张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脱离民众的弊端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指“生活即教育”的范围,是有关教育组织的论见。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陶行知强调:“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因此,“社会即学校”就是说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所大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对于教育范围的扩展,它包括以下三重含义:第一,生活教育的范围不仅是学校,而是整个社会;第二,生活教育的形式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三者结合的整体教育;第三,生活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而且是全体社会的民众。因此“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反对的是把社会与学校相分离的教育,强调教育范围、教育形式、教育对象的扩大。当然,陶行知并不主张取消学校,而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他反对的是脱离社会生活的“死学校”。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和教学论,也是“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它是陶行知在批判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弊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其涵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且认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的中心”。然而他认为的“做”含有行动、思想、产生新价值的特征,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

    总之,陶行知是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伟大人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对国际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与实践在我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给我国的教育思想史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遗产。他的“生活教育”是生活的、现代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教育,是知行统一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种新式教育,它与我们当代的新课程理念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实施仍然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曲铁华.中国教育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相关热词搜索: 行知 理论 教育 生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