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研究的现状及其开拓方向
时间:2020-11-22 07:52: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同时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二者的结合就形成了中国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局部文化。在中国广阔的区域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其中陕北民歌就是一支杰出的文化代表。本文主要分析陕北民歌的现状和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陕北民歌 现状 开拓方向
音乐是人类交流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之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有效产物,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物质性”。我国的历史漫长且悠久,在我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岁月里,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演进,产生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特定区域内流传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的歌曲,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民族语言和地方文化。陕北民歌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一、陕北民歌的现状研究
(一)陕北民歌简介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二)陕北民歌的发展历程
陕北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是陕北民歌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非正式的文化成分。从目前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看,真正把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态来收集、整理和研究是从20实际30年代开始的。陕北民歌的研究伴随着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启动时期、发展阶段、停滞时期和丰富腾飞时期四个阶段。
1.延安启动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叶-20世纪40年末)
延安时期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上1935年红军长征中陕北吴起镇会师后到1948年中共渡江战役之前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权所在地,也是在这段时间里,陕北民歌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时期。
中共在陕北落脚之后,专门成立了鲁迅艺术音乐学院,鲁迅艺术音乐学院的高级班发起了“民歌研究会”,派出大批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系统地、全面地、大量地收集和整理当地民歌。这次民歌采集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歌采集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当下的革命斗争,但是它客观上保留了上千首价值很高的民歌以及其他民间音乐。因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战争服务,所以作品中多倾向于斗争性、教育性和宣传性,对于那些不符合主题的作品则采取忽视态度,导致收集到的作品种类不全。采集作品的多是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多是为了从陕北民歌中寻找创作灵感而收集,他们偏重曲却忽视歌词,致使很多民歌只有曲谱没有歌词,无形中流失了陕北民歌的生命力和完整性。
2.新中国的推动期(1949年-20世纪60年代中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一切活动和工作都是全新展开,我国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变了,相应的对文艺工作采取的态度和措施也发生变化。这时的陕北民歌多是歌唱祖国美好生活和社会主义新气象的歌曲,陕北民歌的采集也正式纳入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新中国的文艺研究会再次对陕北民歌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编排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补录了欠缺的陕北民歌,这时候的陕北民歌主要是传播一些反映新社会和新生活的民歌。这个时期社会转型,人们的政治面貌和精神状态得到改善,所以大大推动了陕北民歌的发展。
3.文革时期的停滞(1966年-1976年)
文革十年,社会动荡,文学艺术处于黑暗阶段,很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被专制主义摧残和破坏,很多文艺工作者被戕害,所以陕北民歌的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陕北民歌因为社会大环境的严肃、专制、恐怖和独断而失去了发展的活力,这阶段的陕北民歌失去了创新色彩和时代的生命力,绝大多数都是在以前所采集的曲目基础上填上符合当时政治需要的内容,典型的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得陕北民歌具有了形式化和政治化的色彩,这时期的陕北民歌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4.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目前)
文革结束后,我国在政治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文艺领域重新确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所以文艺事业开始逐步复苏并且迎来的发展的新春天,陕北民歌也进入到了快速化、多元化的发展新时期。一方面,陕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再一次掀起热潮,广泛地引起文艺机构和文艺工作者的关注。另一方面,扩大了对陕北民歌的研究视野,对陕北民歌的研究从单一模式进入到多元化阶段。
(三)陕北民歌的传承现状
从改革开放后看陕北民歌的发展情况,不论是演唱形式还是创作方式都没有太大的进步,甚至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陕北民歌没有及时的与时代接轨,没有相应的反映时代气息的作品出现,主要的和知名的曲目都是以前旧歌曲,表演形式和演唱风格都没有时代特色,不能有效吸引群众的欣赏目光。2.陕北民歌的传承者和演唱者越来越少,而外来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活跃,严重冲击了陕北民歌的市场占有率,社会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欣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们越来越多的喜欢和热爱流行音乐,逐渐对陕北民歌失去审美热情和关注程度。
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不断进步的今天,陕北民歌因为不适应时代步伐而逐渐走入低谷,国家和政府针对现实情况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制定有关措施,但是仍然不能快速地扭转陕北民歌被动的局面。
(四)陕北民歌的问题分析
1.自然因素对陕北民歌的影响
(1)现实生态环境的影响。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之上,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土地的荒凉和贫瘠塑造了陕北人民坚强的性格,他们世世代代与这块土地为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创造出了陕北民歌,通过陕北民歌表达了陕北人们生活的酸甜苦辣和陕北百姓的坚强不屈的个性。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国家开始对西部进行开发和经济建设,陕北的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陕北民歌失去了创作的土壤,所以陕北民歌开始枯竭。
(2)生产力提高对陕北民歌的冲击。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使得陕北地区经济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和精神上的快速转变,人们可以接触的娱乐方式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原有的陕北民歌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节奏,使得人们失去了对陕北民歌的热情,甚至感觉它是多余和累赘。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严重冲击了陕北民歌。
(3)流行音乐对陕北民歌的打击。社会进步,信息化时代来临,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流行元素日益增多,流行歌曲不断出现且更新时间短、内容丰富,语言简单、大众性强,很容易被年轻人认可和接受,从而分享了陕北民歌的观众群体。
2.人文条件对陕北民歌的影响
(1)陕北民歌的传承者数量稀少。陕北民歌是一种口语文化,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所以它需要演唱者的世代相传,但是随着人们对陕北民歌关注的减少,陕北民歌的歌唱者不断较少,随之而来的是陕北民歌的不断消亡。
(2)传承方式简单、单调。从目前掌握的现有的传承方式看,陕北民歌的传承方式仍然守旧和落后,主要方式就是继承。县级文化艺术部门和文工团是目前陕北民歌的主要承载载体和传播主体,它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继承以前的歌唱方式,老师从上一代那学习过来后,再原样不变地教给下一代。这是典型的依葫芦画瓢的教育方式,但却被认为是最合适陕北民歌流传的方式,可是却忽略了陕北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具有时空艺术的特殊差异,那就是多变性的特点。陕北民歌需要在继承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时代和社会元素,不是完全复制过去。
陕北民歌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做为传播载体。因此,凿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中,传承者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主要是陕北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他们的变化情况必然影响着陕北民歌的发展情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北民歌,传承的民间艺人十分重要,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不同,他们会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入艺术中,这是陕北民歌保持连续性的源头。但是目前社会的情况是,陕北民歌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这种长期延续性的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远远落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陕北民歌传统的、单一的传承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节奏,被淘汰和忽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没有深入系统的理论,专业素质低
陕北民歌的创作者、演唱者、传播者以及爱好者几乎都是陕北群众,也就是说他们之中大部门人都是非专业人员,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学习或者艺术培训,所以他们的理论素质不高,对专业的研究能力非常有限。这些因素对于陕北民歌的发展是严重阻碍,由于陕北民歌的承载人员素质低,所以想要对陕北民歌进行研究和发展就会十分困难。
二、陕北民歌的开拓方向和保护措施
(一)收集、整理和编辑
陕北民歌流淌在广阔的黄土高原上,它分布在陕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遍布陕北地区所有的村村寨寨,分布特别零散和广泛。这就给陕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它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针对这种情况,想要对陕北民歌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就要展开地毯式的搜集和查找工作,需要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挨村挨户的探访和整理。在收集过程中要仔细和用心,把收集的陕北民歌资料及时的整理、分类和建立档案,在收集过程中要保证质量,有选择性的整理,重点编辑那些流传广泛的、能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优秀民歌。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陕北民歌的收集数量。
(二)加强理论建设和研究工作
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和创作一样重要,所以理论研究和创作是同步的,而不是割裂开的。创作是实践、是不断更新和进步;理论是指导和深化。所以理论研究和创作并不矛盾,相反他们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为一种地区性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陕北民歌始终处于一种土生土长、自由自在的“自我”状态之中。它的存在基础是人们的本能和需要,所以很多人需要陕北民歌,是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排遣情绪和释放心情。所以几百年来,人们都只是关注陕北民歌的实际功用性,而从来没有把它提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对于陕北民歌的共性特点和共性旋律、共性原则没有理论上的整理和研究,所以不利于陕北民歌的长远发展和流传。
(三)进行改造和创新
陕北民歌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不创新就不能配合时代步伐,不能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就不能适应人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就不会拥有观众和市场,陕北民歌就不能长远的发展和流传下去。鉴于传统的陕北民歌现在正处于一种困境中求发展的艰难时期,要想生存和发挥,就必须改造和创新。但是在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创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陕北民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朴实性等特点,还要深入群众生活,了解陕北民众群体的心理现状和发展需要,否则即使创作出全新的作品也不会被听众接受。在对陕北民歌进行创新时,要重点研究陕北民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充分了解和把握陕北民歌的精髓,然后收集群众的需要,进行挑选后去创作。陕北民歌的新时代发展趋势应该是保留陕北民歌精华的基础上剔除落后、愚昧和低俗的民歌成分,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四)不断开发和利用
文学艺术存在的重要作用就是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生活。国家对陕北民歌的保护和开发其发展方向主要目的是让陕北民歌这种民间艺术能够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服务。那么对陕北民歌的开发利用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做好本土化和普及化工作。在陕北地区做好陕北民歌普及工作,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和陕北民歌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了,不会唱陕北民歌已经成为当前陕北青年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情况下陕北民歌就失去了时代性的听众,不利于陕北民歌的开发和利用,因此要想开发和利用好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资源,就要广泛的调动群众对陕北民歌的积极性,只有群众对陕北民歌的积极性提高,才能够谈及陕北民歌的开发和利用。
2.扩大陕北民歌的外界影响。一方面,陕北民歌除了要在本土普及,还要积极地走出地区,迈向全国。另一方面,陕北民歌除了保持自行独立的表演形式外还可以充分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利用电影、电视、舞台剧等形式表达陕北民歌的特色和魅力。
三、结语
陕北民歌是我国众多民族特色音乐的一部分,它丰富了我国的民族音乐和艺术表现形式;陕北民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祖先的精神文化的延续;陕北民歌更是陕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写照和情感凝练,是陕北人民释放情感和表达情绪的有效方式。陕北民歌的现状研究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关于陕北民歌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怀东.改革开放以来陕北民歌的创作与发展[D].延安:延安大学,2013年.
[2]徐珊珊.陕北民歌音乐特征研究[D].延安:延边大学,2013年.
[3]罗彩虹.中国民歌英译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年.
[4]张馨爻.绥德民歌歌词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年.
[5]米卓.陕北民歌传承发展之我见[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刘亦群.陕北民歌作为电影元素对于西部电影特定构成的美学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杨利.近代陕北民歌与陕北社会变迁[D].延安:延安大学,2010年.
[8]张英芳.叙事性民歌歌词艺术特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9]刘建峰.陕北民歌演唱风格的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孙斐.陕北民歌合唱作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