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小品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时间:2020-11-22 07:51: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小品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和新的文化背景下,从戏剧和曲艺派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新的文艺品种。曲艺包括小品和相声,而小品是吸收了相声和戏曲的特点及优势,通过舞台催生出一个新的杂交品种。这一艺术品种在文艺百花园中无疑也是一枝独特奇葩,在广大观众中同样受到普遍欢迎。然而作为植根于岭南文化的粤语小品,如何在南国舞台中传承创新,突破发展?对此,本文试图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粤剧 岭南小品 地方性 时代性
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产品。在中国当今历史转型期,传统戏剧艺术因囿于自身固定程式,不断受到新兴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冲击而一度陷入危机,昔日辉煌的艺术瑰宝备受冷落。但是新的时代文化并没有造成传统戏剧艺术的完全消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剧艺术的革新、创造和发展。如1983年,小品首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并让人眼前一亮便是最好的例证。此后,作为传统文化节目的重要代表——小品从此脱颖而出,广受关注。以至后来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人们对小品节目都抱有相当大的期待,甚至把小品节目作为衡量当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重要标准。198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全国戏剧小品比赛,这一来,以小巧、情深、味浓为特点的方言小戏小品这一新的戏剧形式,就在全国广泛传播,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岭南地区也不甘示弱,乘势也催生了别具一格的粤语小品,使广东文艺舞台更丰富多彩,观众也大饱眼福。可见,小品这一艺术类型最早起源于北方,对于岭南地区而言,它虽属于“舶来品”,但也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随着时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艺术也呈现出多样发展的特点,人们对各种艺术的审示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作为具有相当观众基础的岭南小品也面临挑战,因此既要坚持传统,又要勇于改革,寻求创新发展。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本文试图对小品今后的发展做一些浅薄的探讨。
一、表演风格要体现自然性
法国评论家布封曾明确表示“风格即人”,可以说这句话准确地揭示了艺术家风格形成的根源。粤语小品表演风格的自然性,一方面是体现在岭南文化的传承上。南粤民众在岭南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十余万年,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地域特点的民风民俗,诸如生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居住习俗等等。虽然岭南是全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但是这些古老的习俗惯制并未受到现代化的过多影响,仍然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因此,岭南小品的表现风格应顺应岭南文化特征,秉承岭南民众气质,体现出鲜明个性。如南派艺术家黄俊英为代表的一批文艺工作者及其追随者,以岭南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从中汲取营养,选择题材,搜集信息,提取笑料,结合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现状及风土民情,编演了一批反映岭南现实生活的小品,深受观众欢迎。可以说,正是基于此,岭南小品才能够在南国世界独树一帜。粤语小品表演风格的自然性,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演员表演时的状态上。广东地区毗邻港澳,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的前沿阵地,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在一起,在文化上特别是文艺表演风格上也互相影响。因此,艺术家的表演除具有淳朴的自然风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外,还应吸收港台地区表演上追求的是自然清新,自如流畅,减少夸张,摒弃做作的表演风格,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增强演出感染力。总的来说,岭南小品应坚持当地生活化的表现,其内容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在艺术地加工的基础上,再由艺术家以生活化的形态演绎出来。
二、语言特色要彰显地方性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不仅如此,还孕育出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毫无疑问,岭南小品也是得益于岭南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岭南小品的发展也必须彰显本土特色,尤其是本地语言特色。首先是在作品创作上应注重广东的语言特色。从发展历程看,岭南小品最初是在模仿北方小品,在经过几代粤语艺术工作者的努力,通过实践积累了新的经验,掌握了新的规律,在改编外地小品节目时,添加了本土特色,并且自编自演了一批具有风土民情的作品,使得它在南粤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国家一级演员、南派表演艺术家、岭南小品的开拓者黄俊英老师,长期以来他同广大粤语艺术工作者在发展岭南小品上做了大量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学到编,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如编演反映本土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的作品《电灯胆》、《擦鞋主任》、《阿茂阿寿》等等,多用粤地特有粤人常用的词语来冠名,仅从题目就看出是地地道道的“广东货”。这些小品演的是当地的人和事,其语言生动活泼,生动有趣,使人倍感亲切。这就表明,岭南小品的发展仅仅在语言上进行简单地翻译是不够的,其发展壮大是需要地方化、本土化,这样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其次是在表演上善于巧妙地运用粤语方言。方言是艺术作品增加艺术效果所必需的成分,方言入戏是一种艺术行为。最能够让小品入味的便是方言。可以说,小品正是依靠方言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更加深入人心。粤语小品,顾名思义是用粤语表演的小品,因为具有地方语言的这一重要特色,所以对本土观众的最易实现感情交流,更能引起广泛共鸣。例如在不少作品中可以看到,形容人体身材的“高洞洞”、“矮嚼嚼”、“肥腾腾”、“瘦蛮蛮”;形容颜色的“红荡荡”、“青BB”、“白雪雪”;形容眼神的“眼坦坦”、“眼眨眨”、“眼光光”、 “眼定定”等。还有,一些作品除了用粤语表演以外,还融入岭南的地方方言,例如粤西话、顺德话、台山话等等。观众非常受乐,使小品有亮点,有色彩,更有感染力。这些地地道道的方言特色,富有戏剧性、趣味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粤剧小品《特别嘉宾》中演唱了粤语《生日快乐》,表现出独特的南国语言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赏。随着社会的变化,一些新的时代语言不断出现,成为人们的流行语。我们的岭南小品应注意吸收,融入作品。
三、题材选择要突出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要求。作为文艺的一种形式的岭南小品,也要在改革大潮中,把握时代脉搏,围绕发展主题,深入生活,触发灵感,创作出反映时代进步的优秀作品。在这方面,南派艺术大师黄俊英一直是岭南小品创作的领军人物。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南派艺术工作者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编演了一大批深受老百姓喜欢的精品。通过这些作品,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讴歌。例如:20世纪初,黄俊英的粤语作品《省港澳大比拼》,该小品通过“粤人”和“港澳人”比拼,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及港澳回归祖国后的新景象,对粤、港、澳地区的风土民情、两地文化,名胜古迹、社会风尚、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笑料百出,让观众赏心悦目。同时,通过这些作品,对一些社会负面现象也进行了讽刺及批评。如小品《唉,手机!》,对现代的通信工具手机进行了肯定的同时,也对有些人在开会等场合中频频打手机的不良现象进行了讽喻。从上述情况看,岭南小品在创作中突出了时代性,内容多是来源于当地发生的热点事件,体现出一定的新鲜感和时代感,使得观众在观看小品时,能够与当下实际相联系,并且小品中讽喻的现象能够给人警醒的作用,从而在娱乐中得到启迪,有益于身心发展。因此,岭南小品如同其他文艺化艺术一样,只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时代,联系实际,贴近百姓,才具有生活气息,才引起社会共鸣,才能创作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时代经典作品。
四、表现形式要寻求多样性
某一知名导演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品已经没有市场。这一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也确实反映出近年来小品创作数量底、亮点少等等的问题。小品质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小品的作者缺乏生活基础,难以开掘新的角度,创作的小品只是简单地演绎一个概念、体现一种思想或是讲述一件事情,这种流于表面的作品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又如表现手法也较单一,难以拓展空间,等等。因此岭南小品的发展,其创作和推广在充分重视小品独特的艺术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应挖掘出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一是从创作角度看,可添加其他艺术程式。例如:《特别嘉宾》中的粤语生日歌,小品《怕,怕》、《南撞北风》、《生神仙娣》中分别以南音、小曲《妆台秋思》、民歌《新对花》和粤曲《胡不归》的“长句二流”、《山伯临终》的“反线二黄板面”填上新词演唱。这些小品中,因为添加粤曲歌舞,不仅让观众了解到小品反映的基本情节,而且又领略到其他艺术,既满足视觉,也照顾听觉,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含金量”。二是从表演角度来看,可运用多种表演技能。一般而言,岭南小品表演形式以相声小品为主,先吞后吐,三番四抖,经过再三的铺垫,衬托,对人物角色,加以渲染,然后将包袱抖搂产生的笑料。但是,如果在此基础上演员注入一些其他艺术元素,作品质量就不一般。如南派艺术大师黄俊英先生,他不仅技艺娴熟,表演生动传神,语言丰富多彩,而且具有多种才艺,在粤剧方面,会唱、做、念、打;在音乐方面,会拉、弹、打、唱;在相声方面,会说、学、逗、唱。黄俊英先生不愧是一位小品艺术领域内的全才,我们也常常看到他在许多小品中对这些艺术元素加以综合运用,结果使作品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小品演员,也应掌握多种表演才能,让演员在“角色”中活起来。三是从表演平台看,可拓展更大空间。如根据现在媒体多元化特点,可考虑创作一些微型小品,录成影像,在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宣传,让更多小品走上荧屏。又如根据广东毗邻港澳情况,可创作一些既坚持自身风格又适合港澳口味的作品,让岭南小品走出去,得到更好的推广。总而言之,当前人们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岭南小品发展也要多样性,这样才能在更多平台和更大空间得到发展。
结语
小品作为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其特点是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娱乐身心、讽喻现实的作用,使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娱乐,引起共鸣,有所感悟、启迪、警示。岭南小品除具有一般小品特点外,还具有南国地方特色,小品更具生活化、地方化、多样化特色,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岭南小品已成为南粤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问题是我们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曲艺小品的专家学者及演职人员,如何振兴它发展它,则还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热爱这一事业,跟上时代步伐,努力传承创新,取其精华,勇于改革,我们的岭南小品一定能在广大文艺舞台中保持一席之地,一定会在岭南大地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新的芳香!
参考文献:
[1]小小,楚戈,启炎.笑满岭南60年——黄俊英表演艺术欣赏会[J].南国红豆,2015(5);
[2]何杰章.广采厚积根深果硕——浅谈黄俊英的表演艺术[J].南国红豆,2003(6);
[3]吴月华.粤剧与电影的汇流:粤语歌唱片[J].电影艺术,2012(6);
[4]章耀明.电视粤剧小品:戏曲舞台的延伸与再创造[J].南国红豆,2008(1);
[5]弘扬岭南民族文化推动粤剧粤曲发展——广东电视台《粤韵风华》栏目介绍[J].视听,2008(8)。
作者简介:张娴(1984—),女,大学本科,三级演员,研究方向:曲艺。2000年 广州相声小品大赛表演奖小品《肥仔米》、2005年 广州相声小品大赛三等奖(专业组)小品《送礼》、2006年 广州相声小品大赛一等奖(专业组)小品《网络奇缘》、2007年 粤韵风华十周年庆典表演奖、2011年 广东省曲艺大赛获银奖小品《三个男人的故事》,现任广东音乐曲艺团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