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时间:2020-11-22 07:51: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有关文学艺术的多方面本质规律的进一步阐明,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我国文艺面向新时期、走向新世纪的重要理论指导。本文主要从文艺的特征、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的作用三个方面对讲话进行学习和研读,力求谈出新意,论出价值。
【关键词】文艺;人民;媒介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于2014年10月15日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有关文学艺术的多方面本质规律的重要阐述。在我国,文学艺术作为重要的交往媒介之一,必须牢牢植根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展现文艺应有的特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抒写中国梦,传播社会正能量,由此才能真正创造出文艺的新黄金时代。
一、文艺的特征——百花齐放中求新求精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指导科学、艺术蓬勃发展的“双百”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全国科学文化艺术界创作创新的热情。而今,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提“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界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无论在观点上,还是题材、形式、观念、内容等方面,都可以通过自由讨论从而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文艺创作者们的思路将更加开阔,观念也会愈发创新。这将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同时有利于推动我国文艺创作进一步挣脱桎梏,激发活力,不断创新。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十分重视并提倡文艺家们的风格独特性。“风格如其人”,这是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的名言,马克思很喜欢这句话,并认为文艺作品应像阳光下的露水一样,五彩斑斓,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气象。恩格斯也喜欢布封的名言,并把它进一步套用为“风格即文学”。1881年,马克思的小女儿爱琳娜参加演出莎士比亚戏剧时,恩格斯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如果她想给观众留下印象,就一定得发挥自己的风格”。而对我国而言,文艺作品的独特性同样重要。
除了求“新”之外,文艺工作者还应在求“精”的路上砥砺前行。1978年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文艺作品也随之愈加丰富多彩,闪现出万般光芒。这其中,以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尤其具有代表性,比如《渴望》至今仍存留在很多人的记忆深处,它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现实意义;而“央视春晚”的播出以及一些地方台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综艺节目,则反映了当代人们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使人们的情感多了一个释放与宣泄的出口。然而,随着节目越来越多,却出现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很多节目盲目追求收视率,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对社会效益置之不理,一味地模仿乃至抄袭,使得电视荧屏上的精品栏目越来越少。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提出:“希望文艺是真正的创造,而不是拙劣的模仿。”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反对文艺家无条件地迎合欣赏者较低层次的要求。换言之,文艺作品是传播美的价值、观念、作品,艺术家不能光迎合市场,应该坚持自己的美学理想,形成自己的潮流,让它来影响市场,争当市场的主人。综观我国目前的电影市场,便存在着很多较为低俗的内容,而有些涵盖低俗内容的电影却票房一路飘红,不免让人反思。也有不少人,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对电影中的低俗情节予以指责、谩骂,从而引起更广泛的热议。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电影在观众中是有市场的,但是,对于电影的制作绝对不能“肆意”,毫无限制可言,这样一来,我国文艺市场的秩序难免会变得混乱起来。因此,文艺创作者们需要始终保持自觉性,保有高尚的文艺情操,远离“败坏三观”的艺术创作,让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回到积极、健康、有序的氛围之中。
二、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
文艺的主体应当是人民。人民群众不但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果实的享有者,有权利享有和享受先进文艺作品。马克思认为,当作品(表演)与欣赏者相适应时,文艺的交往形态会取得比其他精神交往形态强烈得多的传播效果。而习总书记的阐述,则进一步升华到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来,只有让文艺创作真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多创作些“接地气儿”的作品,切实关心人民疾苦、关注百姓生活,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社会现状放在眼里、摆在心中、倾于笔上,才能更好地实现文艺的传播价值,才有可能获得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自古以来的传世经典,都经过大浪淘沙而愈加醇厚,用朴实生动的笔触描绘着人民的生活,抒发着人民的心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圣”杜甫对于现实的描摹,字里行间流露出民生疾苦以及他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关怀;又如,最近刚刚新鲜出炉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无不在用文字抒写着社会、描写着现实,并关怀着人民。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亦是如此,他的笔触总是触及到最最普通的百姓之中,刻画最最平凡的人民生活与社会现实。由此可见,文艺作品如何接地气?回归群众、回归生活应是答案。
从这个层面上讲,文艺工作同新闻工作一样,都要密切联系群众。毛主席在论述党报联系群众的思想时曾提出,所谓联系群众,就是不仅要想到他们,还要进一步地与他们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而后,刘少奇也曾指出,(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要通过报纸、新华社这样的线索或途径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报道是最重要的办法。在我国,同新闻一样,文艺也是党的宣传喉舌之一。因此,文艺创作也应如此,要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抓住根源问题,运用文学手段或艺术手法进行再现,并让这些现实变得“活起来”,不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心与心的沟通,从内心深处同人民群众在一起,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三、文艺的作用——传播正能量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就如同马克思曾说的:“‘美’创造出来的一切,对人的心灵最亲热”。也就是说,文艺作品是“有力地征服心灵的事物”。各种形式的文艺、各位文学艺术家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但美与情的交织却是它们掌握世界的共同特征。而文艺作为人类重要的交往媒介之一,应在传播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文艺的职能或许不尽相同。而在中国,文艺作品应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传声筒,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引领人们的思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照亮人生路途的一抹阳光。
习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将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融入作品之中,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给人们以启示和指引。与此同时,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正能量,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比如,《士兵突击》中宣扬的“不抛弃,不放弃”,《西游记》中表现的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等,都充分体现了文艺作品中满满的正能量,而这也是这些作品虽然反复播出却仍有很高收视率的原因所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非常注重先义后利、义以为上,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对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倡导在“予之以利”之前,要先“晓之以义”,在道德上感化他、教导他,通过精神层面的引导,以对人们过度的贪欲或物欲进行制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从世界交往的角度看待各种人类精神交往形态的时候,同样意识到文学艺术正在克服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局限,走向世界,由此提出“世界文学”的说法。将这个理论观照当今,便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矢志不渝地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艺的精髓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两者的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实现我国文学艺术的现代性转变,增强文学艺术的时代底蕴与感召力,由此才能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在新语境下的社会价值与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新华网北京2014年10月15日电.
[2]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