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4-03-27 10:58: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乡镇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作用研究
根据营商环境研究的理论依据,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乡镇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府组织,是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国家联系广大农村大众的桥梁和纽带。优化营商环境要打造成让广大市场主体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顺心和群众舒心的新阵地,乡镇政府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xx年,在xx“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出了改善营商环境,需要打通“公务员服务最后一公里”“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建议意见。有市人大代表认为,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其实就是政府机关的基层工作人员和企业直接面对面。他们代表着政府形象,营商环境好不好,会在基层公务员身上得到直接体现。
xx年,xx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民盟、经济、社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联组会,来自经济界别的市政协委员耿晓冬提出,近年来,企业和人民群众在办事过程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捷,但同时强调,为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单位推出了各项便利政策,但新政策落到实处,首先要做好基层部门的各项政策培训,确保政策理解透彻,执行到位,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出台好的政策,但让政策落实落细,打通政策和企业/群众之间的“肠梗阻”,让企业/群众需求及时传达到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实现政策与需求无缝衔接,才是营商环境的“高阶版”。
因此,营商环境好不好,会在基层公务员身上得到直接体现,他们的工作表现代表着政府形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些基层公务人员对这一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服务过程中呈现拖拉、推诿等态度,都会给企业/群众带来麻烦,影响企业投资兴业和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影响乡镇的经济发展。
乡镇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角色定位
根据营商环境研究的理论依据,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认为,对营商环境的改善就是各国政府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模式的体现。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该厘清与市场的职能关系,按照职责“瘦身”,不要过多的、直接的、粗暴的参与市场运作和管理,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摆正政府的职能定位,通过宏观调控、有效监管等手段来辅助市场的发展,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认为,公共治理理论的逻辑更加符合营商环境建设中各类主体之间的联系。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事关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大工程。
按照公共治理理论的逻辑,政府是治理体系的“核心”,而社会组织、个人等也都参与其中,这是一个追求政府与市场、社会最佳关系的动态过程。叶妮娜·维特克斯卡(Janinawitkowska)提岀建设营商环境最重要的是厘清职能,政企分离,政府既不过度干涉也不放任不管,而是加强宏观调控,对市场起到辅助、被动作用,促进市场公平、公正。Steven K. Vogel通过案例分析,强调政府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治理”,并且治理并不是等于政府管制,治理的关键是在完善配套的制度、规则等机制。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不仅面临经济发展的重大压力,同时也要落实上级政府的各类政策制度,因此其与市场主体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是最有力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乡镇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特征分析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经济发展压力大,又面临上级的重重考核,在可支配资源有限,审批权限小的情况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点。
1.重执行,弱创新
作为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更多的承担着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职责。一方面乡镇政府被赋予的权限较为有限,加上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严禁重复发文,以文件“落实”文件。
乡镇政府对上级文件的落实执行情况成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目前国家、省、市区均出台了一些列的优化政策,对于乡镇政府而言,全面贯彻落实这些政策已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在推进政策落实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
2.重审批,弱监管
随着“放管服”工作的推进,乡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门难进、脸难看”的形象,但工作依然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制度惯性,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上,没有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的有效衔接,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还存在制度漏洞。
一是体现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审批实施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性、统一性,没有做到及时沟通,导致群众和企业多跑腿。二是部分单位的监管方式不科学,重审批轻监管,存在以“批”代“管”的工作思维,导致在事前审批环节卡的较严,在事中事后监管环节放任不管,这与优化营商环境“放管结合、公平准入、宽进严出”的理念背道而驰。
3.重线下,弱线上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政府服务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深,线上办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常态。智慧政务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做到政务信息共享,减轻线下政务负担,同时还能让群众少跑腿,更加方便、快捷办理事务,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选择。
但目前基层政府由于资金和技术支持有限,导致乡镇与城市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差距较大,智慧政务更新不及时或停用现象较为普遍。此外,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信息不对称,导致办事群众对政务服务方式和渠道了解不够,习惯于采取“跑腿”亲力亲为的方式,办事效率不高,办事成本增加。
乡镇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1.优化营商环境认识不够深入
政府层面对营商环境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乡镇营商环境工作相对滞后于大城市,很大程度上与乡镇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通常而言,一个地方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该在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责任分工等方面有较为系统的部署。当前,乡镇政府在这方面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体现在体制机制方面,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专班有待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有待健全等;另一方面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对营商环境建设内容,工作重点,实施举措等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和部署。
2.对内对外交流较为缺乏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赛跑,只有在不断对比中才能获得进步。当前,乡镇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与外界交流甚少,一方面与同层级或先进地区互动学习较少,另一方面在乡镇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对优化营商环境这项系统工作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
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要积极与外地先进地区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断对标学习,取长补短;追赶比拼,勇于超越。同时,在部门之间也要强化沟通,打破内部信息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研究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为乡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凝聚力量。
3.政务服务信息化不足
打破基层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由之路。医疗、卫生、交通、住房、教育、税务、社会保障等各个部门的数据经过脱敏处理,统一数据收集标准,能够加快实现各领域数据间共通共融。
当前,乡镇政府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线下服务方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必然选择。乡镇政府应积极与各级政府取得紧密联系,打通各类平台对接,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同时也可以从“小切口”着手,围绕企业生命周期,创新营商举措,开通政务服务自助联办网点,将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办理延伸至银行网点,打造身边的“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大厅、手机APP、自助服务终端、村级代办多元一体的政务服务新格局。
4.法治建设不完善
xx年10月,我国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立法,但是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立法依然存在不足。根据xx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制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x》,“全国100个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一级指标平均得分34.70分(满分为60分),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化水平得分率41.6%”。通过34.70分和41.6%这两个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营商环境立法滞后于实际需要,立法和政策推动存在差异、立法保障力度不够。
对于乡镇政府而言,一方面推动法律落实不到位,对于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在推进落实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上力度不够强;另一方面部分机关干部法律意识不强,再加上缺乏行政执法的相关培训,部分人员在行政执法的时候依然是“粗暴”执法,存在任性用权、违规用权,侵害市场主体利益,破坏区域营商环境等现象。
关于乡镇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考
1.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科学制定评价指标。小微企业营商环境建设的工作性质较为特殊,不能仅仅依靠一些经济类指标和短期的结果类指标进行考核,还要将长期性指标和服务质量指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基层公务员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工作内容的变动实行指标体系建设的动态调整。
完善绩效激励机制。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包含了前期评估和后期评估,也要包含根据绩效评估结果的激励机制。尤其是窗口服务人员,其工作性质较为特殊,不仅要处理大量的日常工作,还要和人民群众进行大量的沟通,为各类人员和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政务服务。因此,绩效评价之后应当根据服务质量进行一定的激励机制建设,从而让窗口服务人员对服务质量进行有意识的提升。
加强窗口服务监管。要加强窗口服务人员工作岗位的锻炼,适当采取干部挂职、轮岗体验等方式让整个公务人员队伍参与到窗口服务一线来,了解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让那些工作表现良好的公务人员有良好的晋升渠道,另一方面要竭尽全力能防止腐败问题产生。
2.加强基层政府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
加强标准化审批。在加强基层政府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借助现代电子科技技术。对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改革,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精简,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和调整内容。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行政审批程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数据平台功能,整合行政审批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进行行政审批事务的办理。
实行一站式服务。行政审批是政府权力与社会主体进行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行政审批的标准化改革需要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以公民便利为宗旨。在加强基层政府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便民原则。对公民和小微企业而言,行政审批环节往往需要提交大量的材料和众多的行政许可。因此,在坚持便民原则的前提下,乡镇政府部门应当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整合和集中,采取一站式服务的方式进行审批。
3.深化政务公开
深化政务公开,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制定相关政务公开的制度,保证制度细则化、具体化、实用化。坚持公开深入到政务的每个环节,无论是决策、执行、管理环节,还是服务、结果等环节,只要适用于公开的,要坚持统一公开,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健全政务公开的制度,对于公开范围、公开时限、公开申请等要求进行全面解读,加强制度保障。全面梳理政务内容,对于可以公开的、适用于公开的、法律规定必须公开的事项,按照要求规范公开。
例如“只跑一次”清单、市场负面准入清单、五险一金等查询性的内容以及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公租房等政策性的内容,公开时确保内容具体、易懂。公开位置易查询,并且后期若有调整,能及时更新。加大投入规划建设基层政务公开系统,尤其是涉及重视卫生健康、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公开,推动基层政府服务事项公开透明。
创新公开内容,杜绝僵尸网站。注意公开网站的精心维护,比如加强政策发布、办理事项、公共服务等解读回应工作,对于网友、群众的留言或者疑问,及时或者定期回复,进一步强化政务舆情回应。
4.深化综合执法改革
当前,政府在参与、管理很多公共事务时,需要加强行政执法,尤其是涉及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特殊领域,对于行政执法的要求极高。如果在执法时没有做到行政执法,将不能满足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
合理配置执法资源,深化综合执法改革。设立完善综合执法机构,实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秉承一个“一个领域只存在一个执法机构”的原则,整合执法资源,并将执法资源往市场监管、文化管理、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倾斜,提高重点领域执法资源。
建设基层执法队伍,完善基层执法队伍配置,增强与街道相关部门的团结合作,并组织专业培训,保证基层执法人员个个都是持证上岗的高素质新型执法人员,推动“粗放”、“各自”执法向“精细化”、“协作”执法转移。增加行政执法人员的规范性,执法人员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身份,并取得相应的执法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统筹多部门执法人员的合作。创新、改进执法方式,依托高效的互联网技术,提升监控预警能力和科学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