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时间:2021-01-31 08:00: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外交事业的发展》,着重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和世纪之交新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本课是“外交无小事,国家利益至上”的典范,重点内容是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因为这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尼克松政府施政的重大突破口,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典范。尼克松访华对两国而言是双赢的。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设计思路】①指导思想:本课旨在创设最佳历史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由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视频导入新课,引领学生走进历史;通过合作学习、史料阅读,引领学生探究历史;再通过多媒体比较新旧中国外交的冰火两重天,引领学生感悟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②设计特色:1)运用构建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采用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史料导读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2)讲解分析与指导相结合。对于每个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转变,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3)音像辅助法。对于离现在比较近的历史史实,可以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4)体现一个理念: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人物站起来。
【学情分析】“外交”是一门充满了智慧的艺术,是一个让学生既觉得高深又特别容易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外交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各个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变化,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发展的过程及原因,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音像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史料导读等多种教学模式,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国际风云变幻,对抗不会是永久的姿势,合作才是不变的主题。政治领袖需要冷静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需要,做出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外交决定。要引领学子们重温这段历史,体会外交智慧,更积极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历史
师:(视频导入:林妙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唱《歌唱祖国》)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共同追寻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能有效抓住课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兴趣。
二、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探究历史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并思考: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设计意图】学生通读教材,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本课第一部分的知识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中美关系正常化。
(指导学生阅读多媒体ppt:材料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朝鲜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禁运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具有战略价值的运输器材以及对制造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有用的物资。 ——美国操纵五届联大对中国实行禁运的决议)
师:指导学生思考: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对华政策?(学生对照课本或自己总结回答)
(指导学生阅读多媒体ppt:材料二: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方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
师:指导学生思考:与材料一相比,20年后的美国政府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自由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品味历史,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发生变化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师: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仇视,采取了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而20年后的美国政府却迫切希望改善中美关系,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呈现ppt,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背景资料: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冷战的色彩越来越浓,世界战略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前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发展,使美国日益感到前苏联已成为“非常强大有力的竞争者”。)
师:(在学生各抒己见后)引导学生思考: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感到来自前苏联的压力,急需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便共同对付前苏联。可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就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关系,中国会和美国结交吗?
(呈现ppt,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背景材料。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冷战的色彩越来越浓,世界战略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发生急剧变化。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师:(学生阅读感悟后)进一步说明20世纪60、7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珍宝岛事件,使中国人感到:为维护国家安全,中国也需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真实的史料,了解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的史实,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及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师: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解“乒乓外交”及基辛格的“破冰之旅”。
【设计意图】中美外交史上经典性的故事“乒乓外交”“破冰之旅”,以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体味历史。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时间脉络,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又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师:(视频播放“尼克松访华”,提醒学生特别观察尼克松与周总理握手的细节)尼克松总统走下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个台阶的时候,就向前来欢迎的周总理伸出了手,双方握手持续了一分多钟,尼克松总统为什么如此重视“握手”?(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味真实的历史,以真实的历史照片重温“握手”这个重要的历史瞬间,使学生认识到“外交无小事”,外交举动是各国根据国际形势、本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作出的相应的政策调整,是为各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师:(引导学生思考)尼克松访华取得了什么成果?这是否说明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小结: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还未正式建交。直到1979年双方才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什么会相隔这么长时间?(生自由作答……)说明双方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协商。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
师:(引导学生思考)中美这两个大国关系的新变化,对国际政治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学生: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中日关系的发展、与中国建交热)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在国际舞台上,大国关系会影响各国关系,外交政策会反作用于国际局势。
师:(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说中国“取得”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说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多媒体显示视频《乔的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记住这永载史册的经典一笑。
【设计意图】通过对“恢复”一词由来的思考,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用词的准确性。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并思考: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2001年APEC会议的召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视频播放“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的录像)指导学生归纳本次会议的主题、最重要的成果、在外交史上的地位。
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完成本课知识结构的整体建构。
三、回味过去,引领学生感悟历史
(多媒体课件显示“新旧中国外交两重天”,旧中国:《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弱国无外交)
新中国:毛泽东会见尼克松、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胡锦涛与奥巴马握手)
师:组织学生探究:①新旧中国外交两重天,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②我们今天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③请结合当今国际局势和平时对国际时事的了解,谈谈中国外交如何为崛起中的中国服务,实现中国的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回味历史,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的时代重任。探究题的设计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崛起中的中国需要树立中国价值,虽然学生缺乏相关知识,但是借助报纸、杂志、网络可以进行初步思考,实现外交向课外延伸。
【教学点评与反思】①本课目标在于构建高效课堂,本课的亮点在于通过多媒体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使师生交流更充分,历史课的教与学更和谐,历史课堂更精彩。②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本课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和恰到好处的视频,便于引领学生快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