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时间:2021-01-31 07:55: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江泽民、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是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理论成果

    中图分类号:A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9)05-0011-08

    自新中国建立起,毛泽东就开始了在落后贫穷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探索。由于多方面原因,毛泽东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夙愿,走了不少弯路,留下许多深刻教训。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左”倾错误,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奠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思想与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的贡献。

    江泽民、胡锦涛在新世纪、新阶段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明示全党: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标志着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60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而且更是指引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辉旗帜。

    一、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我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后,经过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时期要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其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并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邓小平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就反对林彪搞个人迷信,反对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来。1975年邓小平复出工作后,批判林彪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的行径,提出要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林彪主张就学‘老三篇’(后来加成‘老五篇’),是割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有丰富的内容,是完整的一套,怎么能够只把‘老三篇’、‘老五篇’叫做毛泽东思想,而把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著作都抛开呢?怎么能够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就片面地进行宣传呢1977年,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再次强调要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观点,主要包括辩证的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的历史唯物论、人民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邓小平曾非常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力贯彻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共存亡,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各个具体领域、具体历史事件、具体事物论述的理论,这些理论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场景的限制,不一定都普遍适用,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发展变化而不同,任何对真理照抄照搬都可能会犯错误。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方向是对的,但有些是探索性的。毛泽东说过:“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如果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对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一些设想,肯定要犯错误。1958年我们国家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从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实际出发对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设想,提出中国苦战3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犯了错误,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和挫折。

    2,邓小平主张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路线。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他强调:“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他认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凭着这种理论创新的勇气,他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不断冲破各种僵化保守思想的

    束缚,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邓小平强调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必须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后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虽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正确的、创新的观点,但他并没有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地贯彻执行,更没有深化和发展;而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一些错误观点,却在实践中长期贯彻执行,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一错就是20余年’,导致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9年错误发动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到1966年至1976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邓小平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我们党和毛泽东晚年错误,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原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模式不同,也与新中国成立后30年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模式不同,是一条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商品经济发展很不充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现实中也没有可效仿的成功模式,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创新。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也出现过挫折和错误。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上才出现伟大的转折,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伟大创造,是我党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和特点正确结合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属于普遍性或共性的东西。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例如,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与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确保社会公平,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无产阶级专政,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词,属于特殊性或个性的东西。“中国特色”,就是适合当代中国国情和特点的做法。

    1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探索,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史、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邓小平提出和论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论。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高度精辟概括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论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正确思想路线。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论、人民为本的价值论。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立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分析,邓小平强调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并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第三,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论、开放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论等,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矛盾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能用阶级斗争方法,只能通过不断改革、全面开放去解决。

    第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这些观点为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之一,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思想既是理论上的伟大创新,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江泽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际结合起来,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新,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新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第一,在党的建设理论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

    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问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的统一上完整地阐明了党的先进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上,全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发展趋势和历史进程,进一步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建设的特征,完整地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

    第四,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大发展战略。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上,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全党工作大局必须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

    第六,在经济体制改革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对所有制的僵化认识,明确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七,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破解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历史课题,认识到“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第八,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在宪法中首次写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后来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九,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行动纲领上,江泽民提出了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这个当代中国面临的最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并且对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概括,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重大突破,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崭新境界。

    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出现的新特征、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为本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以人为本”思想的一段话,多处提到“人民”,核心是落实到人民为本。

    第二,科学发展观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同时也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共同富裕的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公平是三个本质论的必然要求和表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思想,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思想。

    第四,科学发展观运用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科学发展观是在人与自然矛盾、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突现、突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为了解决这三大矛盾提出来的。只有认真、全面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全面解决上述三大矛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五,科学发展观回答和解决了发展必须是持续、全面、和平、协调发展;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了人民共同富裕,为了社会和谐发展,不能、不应该、也不允许只让少数人不清不楚地非法富起来,不能再搞“瞎折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原则。一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二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三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认为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代表,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无产阶级必须“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其权力机关应当由人民选举并监督;三是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理论和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必须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认为文化建设不能割断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联系,而必须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三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认为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经济方面。一是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阐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出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

    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分配制度上的鲜明特色;四是允许一部分人辛勤劳动、合法经营,靠科技等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五是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二,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四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治国方略。

    第三,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融合的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重视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成果,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指引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今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的科学理论,均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在实践中发展,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人类进步事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在这个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1世纪的中华民族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重要意义将日渐显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曾科学地预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前途命运的重要影响。他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他又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预见的科学性。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不利条件下,社会主义中国不仅顶住了重重压力,发挥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新境界。中国3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而且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些成就的取得必将有助于各国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复兴。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当前和今后我党制定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准确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统一。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观、发展观、改革观、创新观和群众观,吸收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成果,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使我党制定出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既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特征,又能够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确保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相互配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我党制定出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并能够体现当代中国发展的要求,体现全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旗帜,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为彻底反对个人迷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以某个领导人的名字命名,突出了党的领导集体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对个人迷信的彻底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才能完成的事业,任何领导者个人都不可能完成对这个事业的全面的理论概括,需要我们的子孙在实践在不断深化、发展、完善这个理论。邓小平曾一再强调:“永远不要过分突出我个人。我所做的事,无非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党的这些政策也是集体制定的。”他多次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以某个领导人的名字命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了政党、领袖、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才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尽最大可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做到坚信不疑,坚定不移、不动摇,坚持不懈、不懈怠、不折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