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论邓小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时间:2020-11-22 07:52: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文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这些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邓小平 文化发展 战略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把握和平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在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文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一、“二为”方向的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党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也鉴于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工作“左”的教训,我们党决定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文艺工作对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倾向有很大影响,对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很大影响”[1]P255。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文艺“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P687。从此,“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确定了下来。实践证明,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法与文化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比较起来,更加准确。政治本身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一切政治归根到底都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手段。为政治服务,在某种范围内也是需要的,但是决不能用它来概括文化的全部作用,而且这种政治必须确实代表人民的利益。“二为”方向的调整,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是中国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合乎逻辑的政策发展,它不仅纠正了长期存在的文艺与政治不正常的政策关系,而且为新时期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任务和存在的问题,从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文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出发,提出了文艺的社会效益的命题。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1]P2561983年,邓小平更为明确地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3]P145邓小平在新时期提出“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思想,不仅强调了文化的认识、教育作用,也同时强调了文化的审美、娱乐功能,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好地实现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人民的社会效益。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要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4]P1185至此,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文化必须遵循的重要战略方针。

    三、提出“三个面向”的方针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对教育领域的“三个面向”的提法,虽然首先是针对教育的,但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关于文化发展的战略思维,“三个面向”的方针不仅为教育,也为整个新时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党的十五大把“三个面向”正式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整个战略方针确定下来。“三个面向”的方针为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时空视野,避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古今中西”文化关系上的形而上学思维和绝对化倾向。面向现代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通过培养全民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即放眼全球的视野,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面向未来,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能够代表文化未来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文化。

    四、文化要“敢于创新”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就提出文化要“敢于创新”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1]P211关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邓小平强调:“文艺工作者还要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1]P212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通过文化创新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邓小平对文化工作者的新要求。在邓小平全面改革和文化要“敢于创新”思想的指引下,198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艺体制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5]P347。从此,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一个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新时期。

    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P2081980年12月,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6]P641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把精神文明提高到“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的战略高度,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5]P26-27。在十二大精神的基础上,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4]P1174“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议》还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4]P1176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精神文明与经济富强和政治民主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邓小平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3]P144。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基本内容、战略地位、主要任务、指导方针以及方法原则等问题的科学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构建新时期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内的文化发展战略理论,为我们党全面认识与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财富,对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战略 思想 文化 邓小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