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当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评论

    时间:2020-11-22 07:51: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更多的目光逐渐集中在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评论上。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需要的是更多与艺术创作同步、具有理论创见与预见、能引导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评论。要做好艺术评论,首先要澄清艺术的概念。艺术评论最重要的使命,是以一代又一代人长期的、有效的评论工作,最终建立起普遍认同的艺术评价体系与标准,并以此梳理、甄别人类最精华的文化艺术作品,挖掘其中蕴含的不朽精神与力量。艺术评论者须介入生活、走出书斋,关心关注普通人的艺术、生活,对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进行专业评论,在新闻报刊、专业刊物、网络空间大力发声,作出专业的艺术评论,重塑艺术评论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无论世界怎样变迁,人终究需要精神的信仰与心灵的慰藉。在宗教之外,艺术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思、可以感的世界。艺术评论与艺术理论,即是寻找最高的艺术境界,建立这个世界的规范,挑选这样的艺术精华,使它们作为人类的创造物而不朽。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艺术评论;艺术创作;艺术功能;艺术作品;艺术理论;艺术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我不仅没有体会到快感,反而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厌恶和无聊……”年少气盛的托尔斯泰在文学前辈反复劝说他阅读莎士比亚之后这样说。在75岁高龄的时候,托尔斯泰重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坚定无疑地确信,莎士比亚所享有的无可争辩的天才和伟大作家的声望,以及它迫使当代作家向他效颦,迫使读者和观众歪曲了自己的审美和伦理的见解,在他的作品中寻找本不存在的优点,像所有的谎言一样,是巨大的祸害。”

    1903年11月,托尔斯泰以论文《论莎士比亚和戏剧》,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对莎士比亚的评价。这是一位文学泰斗对另一位获得全世界公认的天才诗人、戏剧家的真实评价。如果这只是出自某一位狂妄的青年人,可能被人说成是炒作、被诉为无知。但这是托尔斯泰!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成就与地位,足可以匹敌莎士比亚。但显然,他们有着完全迥异的文学标准和艺术趣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如果艺术评论只是各人的自说自话,那我们还有必要谈论艺术评论吗?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评论?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更多与艺术创作同步、具有理论创见与预见、能引导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评论。

    一、艺术评论何以成为问题

    谈论任何一个话题都有它的现实语境。关于艺术评论,古今中外早已有了无数的真知灼见,但它今天仍然成为我们所关切的话题,是因为现实生活对它有了更迫切的要求。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过剩的生产能力转向奢侈品、福利事业和科学研究的同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转型、意识观念的突破、审美心理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艺术这种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创作的不满足也就必然带来对原有的艺术理论与艺术评论的不满足。

    在当下中国,对艺术评论的不满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引起的焦虑感,出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评论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与医德缺失、师德失范相类似,在金钱的指挥棒下,酷评、谀评、贿评也成为艺术评论的常见生态。茅盾文学奖被传闻贿选,网友戏称为“梨花体”“羔羊体”的诗歌引起社会热议,艺术评奖的公信力被打上问号。这就使得今天的艺术评论遭遇更为尴尬的处境:或沦为商业利益的吹鼓手,或陷于缺乏洞见的平庸。前者被抨击,后者被轻视。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不但不能对人的精神世界有所安抚,反而助推了人们的焦虑情绪,驻留在现实世界的失范当中而无法升华。

    以赵丽华诗歌事件为例。这个事件被网络放大,很快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诗歌成为热点话题本身,说明诗歌一直受到关注,也说明诗歌一直都有标准。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诗歌。到今天,人们不会去探讨什么是诗歌的标准,那是理论家的事;但网友拿出一些诗人的作品,反问这是不是诗歌?赵丽华的这些诗触动了观众对诗歌是什么的常识。这个常识,是从我们小时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而积累起来的。公平地说,赵丽华有不错的诗歌。但网友选择了几首不符合公众诗歌常识的作品,用恶搞的方式反诘什么是诗歌。如《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据媒体报道,在后来的一次讲演中,赵丽华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说,在当今以批判颠覆、怀疑结构为主要方式的网络时代,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多的哲理和内涵呢?我们可不可以仅仅把我好的、快乐的心态和偶尔做个馅饼小满足、小心态传达给观众?”这也许是诗人的戏谑之作。但小满足、小心态不是中国人对于诗歌常识的认识。这意味着诗歌没有了严肃性,没有了性灵,没有了诗歌应有的意境,没有了精神指向。那么,既然“诗人”可以用这样娱乐的心态写,网友当然也可以用恶作剧的方式来调侃。大家都只不过是娱乐、调侃罢了。

    造成对艺术评论严重不满足的第三个原因,也是今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微博等白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艺术评论职业与非职业的界线,变成了“人人都是评论家”的状态。文学网站、电影网站、艺术网站,大量具有真知灼见与深刻思考的自由评论,不再是个人的自娱自乐,而是经过网络整合之后的话题设置,常常引领着社会文化热点的形成。这其中当然也有专业学者的介入,但他们的身份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不是课堂上的权威发布,而是发表个人见解的普通“观众”与“读者”。网络是个大平台,谁都有机会在上面发表见解,形式自由,有长篇大论,但更多时候甚至只是三言两语,都有可能构成热点话题。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网络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知识精英不愿意介入其中,不屑于与宵小辩论,特别是今天的网络缺乏良好的秩序与自律,非理性、网络暴力,动辄延展至线下,给生活造成无穷麻烦,这一切都使许多学者心有余悸,根本不愿踏入其中,这更让喧嚣的网络少了理性与清醒。事实上,我们鲜有职业的艺术评论家。专业为艺术理论的学者专家,大多身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文联作协,也有部分在媒体刊物,他们的职业是艺术理论的学术研究,而非艺术评论,仅凭为报刊杂志撰写艺术评论很难维持生活,又有几位教授能够仅凭艺术评论获得专业职称?

    相关热词搜索: 需要什么样 艺术 评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