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时间:2020-09-30 08:00: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中国各民族经过文化上的融合、经济上的互惠和政治上的协商,汇集为“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又是中华文化共同体,还是经济发展共同体,更是政治生活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中国人民的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国人民共发展共进步的愿望。
【关键词】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经济发展共同体;政治生活共同体
【作 者】陈茂荣,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四川南充,637009。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5-0001-010
如何解决好中国的民族问题向来是党中央紧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2014年秋,在北京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考精神问题和解决物质问题同样重要,并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次提出,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心的开始转移,即不再仅仅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政治文化建设也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也意味着民族地区的民族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发展民族经济这一途径,还需要依靠做好民族心理工作的这一思路。
“共同体”是什么?以“共同体”为主题较详尽论述的尽管并不首推齐格蒙特·鲍曼,但他或许是关于“共同体”问题最有睿智的思想家。齐格蒙特从对“共同体”一词的美妙感受引入,剖析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独特心理,评估了成为诸如“社群”“社区”这样的共同体的成员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辩证地解析了共同体的利弊得失,更主要的是揭示了确定性和自由、“共同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问题。今天共同体主义(communalism)抑或社会学家眼中的社群主义,确实在为弱者呼吁奔走,为弱势群体辩护,甚至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弱者的哲学”[2]70,因为“共同体理想的一个固有的部分是成员之间共享好处的‘兄弟般的责任’,而不管他们是多么聪明和重要”[2]69-70。看来,关于共同体的好处早已被思想家们特别关注。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相对于多数民族而言,往往被视为理论上或事实上的弱势民族,作为弱势的少数民族,它们难道不渴望在共同体下寻求安全吗?今天,我们无论如何去批评民族主义、指责民族主义,但不得不承认民族主义的诞生与其所追求的民族的生存、发展、安全、自由、平等和权利的基本信念的部分合理性。为此,安德森并非对所谓“哥白尼精神”的情有独钟,而是基于一种民族情感和文化根源探寻民族特性,由此给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进一步而言,乃“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是享有主权的共同体”。[3]6这种想象力伴随着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因素而加剧,揭示了民族主义在为本民族利益的奋斗中,对于“共有家园”的强烈渴望之情!
魏晋时,伴随“中国”与“华夏”意识的发展,知识精英就从两者中各取一字,组合成“中华”,最初在天文上运用。[4]59“中华民族”概念自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5]1中提出以来,就成为一个备受质疑的对象,曾遭受学术界的严酷拷问。中华民族经由“华夏”到“中华”的演进历程,汉民族主体地位的突显,自然会被人们将“中华民族”与“汉民族”不加区分地等同起来,也很容易被那些带着民族成见的人们所排斥。待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中国各民族拯救危难中的国家,顾颉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6]785,力主塑造中华民族一体意识。这本无可厚非,却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论不休。尔后,直到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7]1-36,才从根本上平息了这场论战。今天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对于“中华民族”概念本身的发展,也是对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丰富。那么,“中华民族共同体”究竟具有哪些基本内涵呢?
“中华民族共同体”指中国各民族经过文化上的融合、经济上的互惠和政治上的协商,汇集为“中华民族”整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在为民族平等而抗争、为国家统一而抗争和为社会进步而抗争的民族国家发展道路上所形塑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经将中国各民族牢牢地团结在一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经济发展共同体和政治生活共同体。为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应涵括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经济建设和政治诉求等层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平等和团结、和平和统一、发展和权利等的呼声和愿望。
一、民族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纵观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发展,中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最终发展了以追求民族间的平等、实现民族间的团结为宗旨的民族观。
“平等”话题一直是中外思想家们特别关注的主题,并始终将“平等”与“自由”“权利”等关联起来考察。其中,以“民族平等”为中心的有力论述的早期理论家是胡果·格劳斯,他曾在“戰争与和平”议题下阐发了“民族平等之主权”[8]383-392,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平等”一词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于“平等”急切渴望的同时,亦对于“不平等”强烈的愤慨。“不平等”为何存在人类社会中呢?其根源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法国思想家卢梭曾基于两种不平等的界分,即“自然上的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与“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9]31从先天(自然)和后天(制度)两个维度探寻了造成如上这些不平等的原因,人们在“年龄、健康状况、体质强弱和智力或者心智上”[9]31差异很大,乃因为自然因素导致的结果,而社会中的人人各异,更因为“依靠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9]31的可怕后果。可见,由自然给予人们的不平等,我们除了日后的身体锻炼和心智锤炼外,不需有太多担忧,也不可更多奢望,但是因人为安排的不平等,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去主动改变这种处境呢?卢梭认为,“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处于劣势的人则没有”[9]31。所以,人们会诘问,难道有特权的人就应该“更富有,更尊贵,或者更强大,甚至能让别人服从他们”[9]31吗?卢梭曾呼喊出的“平等”便是法国人民当时的心声,由于“民族平等”精神在法国广为传播,后来又被写进了法国的法典,成为法国人民遵守的信条。这恰如皮埃尔·勒鲁说的那样,由于卢梭思想的宣传,国家在立法时“由全体人民大声说出的平等这个词就成为一种原则、一种信条、一种信念、一种信仰、一种宗教”[10]20。法国人民勇于追求“平等”,并通过大革命去实现公民的真正平等。显然,民族平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已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动员民众的一个响亮的政治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