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论临清时调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0-11-22 07:51: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临清时调是临清民间流行的一种音乐曲种,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临清时调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逐渐没落下来。文章从临清时调的概述、生存现状、濒危原因和保护发展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几条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生存现状;濒危原因;措施

    一、临清时调的概述

    “临清时调”是由明清俗曲、时调、歌谣等民间腔调、曲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种。流行于临清市民之间,加上临清当地的方言的韵腔,结合临清的审美习惯,形成了具有临清地方特色的音乐小曲,原来叫“丝调”,也叫“窑调”。因为伴奏乐曲多为弦乐器,所以称为“丝调”,又因为临清时调在明清时为青楼女子谋生的手段,所以又称为“窑调”。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丝调”的艺术表现形式,依其所唱皆为时兴小曲的特点,才正式定名为“临清时调”。

    “临清时调”发展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临清是运河沿岸非常繁华的城市之一。当时来自南北各地的很多商贾带着自己的歌女,从临清运河码头上岸后娱乐消遣;当地的一些青楼女子为迎合客人,展示自己,都纷纷学唱小调,这就是临清时调的雏形。后来一些有才艺的歌妓把这些小调进行加工,结合了当地的趣事、典故,以及方言特点审美方式,逐渐发展成有固定的曲牌的“临清时调”。 代表作品有《四季荒唐》、《虞美情人》、《尼姑思凡》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民国初期,漕运开始萧条,京杭运河失去了原来的地位。临清的经济也逐渐衰败,临清时调逐渐从青楼中脱离出来,成为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小商小贩也使其招引顾客。1930年后临清当时较出名的艺人陈玉山、李函林、徐宝富、巩凤香等组成说唱班,在临清大明寺附近开办落子馆,开始登台演出,同时他们还联合运河两岸出名艺人同台演出,形成临清时调的黄金时段。随着旧中国时局的动乱、老艺人的衰老以及从事曲艺生涯的艺人对时调艺术价值产生了鄙视,故而艺人再也不传自己的子弟了,所以临清时调逐渐没落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丝调”的艺术表现形式,依其所唱皆为时兴小曲的特点,才正式定名为“临清时调”。19世纪50年代,中央民族乐团(原中央歌舞团),来临清农村体验生活,并挖掘、搜集当地的民歌。临清市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音乐爱好者,在此活动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长期坚持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挖掘和整理出一批宝贵的资料,临清时调重获新生。“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被视为“封、资、修”而取消,曲艺演员也被迫弃艺改行,临清时调再次走入困境。

    二、临清时调的生存现状

    “名人之死与曲艺之殇”,这句话就是临清时调现状的真实写照。年近70岁的临清时调传承人刘旭贤老人说:“人走曲散,人走艺亡!这是很多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现实命运。”这句话中带有一丝伤感。他说的这句话绝非耸人听闻,很多地方的曲种虽然风靡一方,但是由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很多解放前后活跃在舞台上的代表人物已经陆续作古,相应的曲种濒临失传,只能让世人在博物馆里瞻仰他们的辉煌了。现在的临清时调也同样如此,现在会唱时调的艺人由于曲艺就业的不景气而纷纷转行,这让刘老先生非常揪心:“哪一天我们这些老家伙没了,临清时调也差不多就要消失了。”

    对于临清时调有这样的说法:“九腔十八调,唱的老套套,从古唱到今,还是忘不掉,一辈传一辈,越唱越热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临清时调的规模逐年变小,老艺人老了,年轻人改行了,小的一辈儿人没有人愿意学临清时调了。笔者在走访中发现,30岁以下的人会唱临清时调的几乎没有了,50岁左右的只能凭残存的印象,哼唱出那若隐若现的旋律,大部分会唱临清时调的艺人基本上已经是60岁以上的高龄了。现在的临清时调已成了“九腔十八调,日渐不热闹”的景象了。

    三、临清时调濒临绝响的原因

    临清时调如今濒临绝响,其中客观原因当然不能排除,比如时世推移,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而临清时调这一曲艺从诞生、成长、壮大到成熟完善,基本处在清末民初的特定社会体制之下,更多的是表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风俗,很多剧目的内容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大众的口味了,观众也就拒绝接受,从而被时代所淘汰。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临清时调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了,实际上临清时调已经到了绝响的边缘。谈到为什么没有收徒传艺的时候,刘旭贤老人说,这与曲艺世家世代承袭的传统不一样,既然不以此为谋生的职业,也就没有强迫子女去学临清时调,并且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生活宁可去做些更实际的事情,也没有人愿意传承临清时调了。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观念给现代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临清时调这一昔日让他们引以为豪的音乐被淡漠了,大部分的民间歌手与乐手纷纷放弃自己的“绝活”而外出打工,从而使临清时调日渐萎缩,造成断层,再加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致使临清时调的演出的可能性甚微,甚至会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的高度繁荣带来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节奏的巨大改变,临清时调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民族节日举行的各种民俗、文艺活动以及农村传统的各种婚嫁、祭祀活动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农村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已经提到了国家的发展议程,各项传统的民族风俗活动正日渐减少或者参加的人越来越少,各种婚丧嫁娶的活动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和“与时俱进”了,各种民间传统音乐演出组织没有了表演献技的场地。这些状况,一方面表明了民族民间音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民间艺人缺少了实践与交流、切磋的机会,极大地妨碍了民族音乐的自然传承。

    以前由于经济的落后,与外界联系少,不受外界文化的干扰,因此临清时调的发展也有一个较为稳定的传承空间。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媒急速发展,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覆盖全球,使得相对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以及现代的城市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越来越发达的现代传媒将丰富的摇滚音乐、流行音乐展现在当地人们面前时,给当地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像临清时调这样的传统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与现代的生活节奏不合拍。传统音乐被这种强势文化所淹没,民间艺术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了。

    近些年来,政府和公众对民族民间音乐没有很好的扶植,而是任其在民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也是临清时调包括其他的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绝响的原因之一。

    临清时调面临濒危另一个原因,体现在艺人的创作上。“戏曲供人观看并聆听,曲艺则主要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它在视觉方面的艺术职能是次要的。因此,曲艺说唱底本,即曲艺作品的语言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又能雅俗共赏。”在《哀叹或直面?》一文中作者任一对聊城八角鼓濒危原因的描写时,这样写道:“作为方言化的曲艺,虽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但另一方面,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文化内涵的日益薄弱。内容趋向于民俗时,文学性很容易被削弱,而且时代烙印会加重。况且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趋同,使得地方性艺术的差异性与特色也受到影响。这就要求一个曲艺演员不但要有说、唱、作等方面的坚实功底,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积累,以及对历史生活的分析、研究与认识,不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及紧跟时代更新思想的能力,创作就很容易停滞而深囿于这个时代的局限。被社会接纳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形式和内容上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另一种是文化内涵达到的高度本己可以被不同时代、社会所接受。”这一观点笔者也是非常认同的,解放之后也有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士对临清时调唱词进行过改编,但是因为多数是业余艺人,受文化程度不高的限制,使得临清时调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四、临清时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措施

    临清时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对其进行保护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对临清时调音乐进行抢救,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另一方而,以发展促传承,立足传统,加强向外界传播,在保持特色中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

    1首先,我们应该下大力气去挖掘、整理和研究临清时调音乐,使其理论化、系统化,以便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临清时调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加深对临清时调音乐的了解。如成立专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临清时调的管理部门,协同民间文艺组织、教育部门将临清时调传承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为了保存临清时调的原始风貌,抢救以口头方式存留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但要进行书面记录、整理工作,更要重视录音、录像工作。

    2建立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博物馆。包括临清时调在内的民族音乐的传承仅仅靠出版乐谱资料是不够的,在民间文化相对保存完好的地方,政府应采取措施保留其原生音乐生态环境,建立各类“民俗村”、“民间音乐文化村”等,在一个独立的小空间内保留这种地方文化的原生态环境,使其不受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这种文化村为文化生态博物馆,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民族音乐,对发展旅游业也大有裨益。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让临清时调进入课堂。在民族音乐的诸多传承因素中,教育是民族传统音乐传承途径中最重要的传承手段。有的地方已做出了成效,如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进课堂、苗族芦笙进课堂等。在周正军的《西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思考》一文提到的观点中,笔者认为对于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应充分把握以下四个环节:第一,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本民族音乐进课堂纳入常规管理范畴,并建立、完善民族音乐教育评价机制;第二,音乐教材的建设要科学合理,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给地方教材留有足够的空间,关键的问题是应尽快组织地方音乐专家编写教材,使本上民族音乐尽快实质性进入基础教育课堂;第三,鼓励现有音乐教师深入民间采风学习,不断加强民族音乐科研工作,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民族音乐素质。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这方而制定专门的量化标准;第四,应不断聘用民间歌师、乐师进入课堂传授民间音乐技艺,加强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传承。”

    4举办各种层次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比赛活动,创造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竞争机制。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并在更高层次经常举办民族民间音乐的比赛活动。如中国电视的“金鹰奖”、中国电影的“金鸡奖”等这样的举措,既让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有了登大雅之堂展现风采的机会,又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

    5发展必须抓创新,临清时调的创新就是要抓创作。我们通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临清时调的文字资料和音响资料,但如果仅仅是刊印成书或者把这些民歌传来唱去,对于临清时调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加大创作的力度,随着人民对文化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需要我们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新作品来适应人们的需求。

    总之,完整、科学地保护与传承临清时调音乐,寻求合理、可行的临清时调音乐创新与发展之路,是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等待着我们去努力探索与实践。

    [参 考 文 献]

    [1]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齐鲁特色文化丛书——音乐[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出版,2004.

    [2]张玉柱.齐鲁民间艺术通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3]周正军.西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思考[D].毕节学院艺术系,2006(2).

    [4]任一.哀叹或直面[].音乐艺术,2003(4).

    [5]陶钝,沈彭.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6]成晓辉.经济与文化的因果[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山东省临清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清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

    相关热词搜索: 时调 临清 传承 保护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