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简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叙事策略

    时间:2020-11-16 10:02: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无关宏大的社会历史内容。福楼拜严格地遵循着“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冷静地描述女主人公,他本人则像一个冷漠的看客,对所描写的内容不发表任何意见。在叙述话语的选用上,福楼拜大量运用了具有模糊性的自由间接话语,加强了语势及文学语言的阻拒性,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期待遇挫”;同时,他有意识地摒弃了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采用了不断变换的多种视角,在作品人物的限制性视点中使人物形象、故事框架更加丰满,这些叙述策略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后世影响深远。本篇论文系统地从作品中所体现的叙事主题的革新、叙述者的革新,叙事话语模式的革新,叙事视角的革新等方面进行探究,了解福楼拜是怎样通过各种叙事策略创作作品内容,传递作品的思想意蕴的。

    关键词: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叙事策略;革新

    引言:居斯塔夫·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冷漠、客观的文学风格及叙事手法的创新,对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之一。福楼拜创作后期的作品最鲜明的特征即是客观冷静,《包法利夫人》这篇小说作为福楼拜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福楼拜在特定时期的具有创新性的叙事策略。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它继承了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的传统写實风格,也延续了福楼拜“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除了具备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创新性特点。这篇小说发表后,仿佛惊雷一般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的写作技巧得到了很多文艺评论家的肯定。西方学术界对《包法利夫人》兴趣颇浓,研究历时已久,国内的研究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这篇小说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研究的内容也愈来愈深。近二十年,国内来对《包法利夫人》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研究者从文化、性别等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讨论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的文献资料为数不少,比如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分析、罗道耳弗的形象分析等,但系统地针对小说的叙事策略的研究仍旧有可挖掘之处,本篇论文从叙事主题、叙述者、叙事话语、叙事视角等方面探讨这部经典的小说。

    一、叙事主题的革新

    1.1  主题的大胆运用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爱玛的生活与爱情悲剧,其原型取材于法国当时轰动一时的“德拉马尔的故事”。这篇小说被《巴黎杂志》上连载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他在作品中完全遵循着“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原则。

    福楼拜塑造包法利夫人形象的本意,是希望读者能够看到主人公人生悲剧产生的根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无法避免的,她过度的浪漫主义幻想与实际生活的冲突不可调解。爱玛从小接受了贵族教育,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她颇有才情,追求浪漫,爱好传奇小说、诗作歌曲;她会画素描,会弹钢琴,做起家务来得心应手,生活中处处以上流社会的做法严格要求自己。在她眼里,丈夫查理平凡无趣,不懂欣赏,“她轻易就认定了查理的热情毫无惊人之处”1,查理的平淡无奇满足不了爱玛对生活情趣的更高要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她痛苦不已。主观上,爱玛更加向往理想的生活,她希望自己精致体面、丈夫有所作为,但现实却无法满足她过多的要求。福楼拜也借此表达了自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认为自己并不属于庸庸碌碌的资产阶级,自己的理想抱负当然也无法在这样的阶级中实现。福楼拜想借爱玛的人生经历告诉读者,过度追求浪漫主义而不顾生活实际会让人走向生命的死胡同。

    1.2  过程的细密刻画

    福楼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他追求真实性,着力加工提炼细枝末节的生活,为读者塑造一个逼真的世界。故事梗概并不复杂,故事情节上也并无较大的转折起伏,仿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发生的。福楼拜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上,他在刻画这些生活细节时,将这些生活内容分成了多个特写镜头,每处侧面都精心刻画,缓慢地推进故事向前发展。这种叙述方式非常考验作者的观察力,细腻的笔触中往往暗含着作者的情感,他把在生活中给他以深刻感受的细节加以选取,又加以整合,最后将整部小说衔接起来,让读者阅读起来不仅毫无违和之感,还像置身于故事中的观察者,可以真实地感受与人物主人公相关的一切。

    一般作品中,如果出现大量的细节描写就容易让人觉得累赘乏味,但福楼拜所追求的细节描写是具有“特征性”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2。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的所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是将生活中最具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强化、扩大和生发,为形成文学典型的“总特征”服务。福楼拜认为,文学的力量在于作者怎样选取、描述、整合细节,在这方面,福楼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家。他对作品内容的细密刻画,一方面使叙事更为生动、独特,另一方面所表现出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和丰富的。莫泊桑将福楼拜的艺术评为“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他的这些细节描写细读之下便觉得朴实之中自有真味。

    二、叙述者的革新——叙述者的退出

    2.1  叙事风格的转变

    《包法利夫人》写作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福楼拜文学创作的第二时期,总的风格特征是“非个人化”和社会化。福楼拜前期的作品大多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带有较强的“个人化”和“浪漫化”色彩。注重自我表现的文学作品阅读起来,人们容易将叙述者等同于作者,而时势的发展更需要读者的自我表现空间。的确,作者总是借助创作文学作品来表情达意,并试图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读者产生相应的共鸣,因而,文学活动首先可以说是作者的自我表现活动。但很多作品中,叙述者并不等同于作者,叙述者是指文学在作品中“讲故事的人”,负责将故事内容呈现给读者。作品中有时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由于叙述者不在作品中出现,看上去更像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作者,如果冒然将作者个人的人生态度、精神道德与作品中的叙述等同起来,就容易引起误解,达不到文学教育的结果。

    时代的发展要求文学更为冷静客观的故事叙述,读者也更加需要发挥在再创造的文学角色,因此福楼拜被同为法国著名文学家的好友迪康和布耶建议写作一部“落实在大地上的作品”,他的文学风格出现转变。在后续时期,福楼拜许多作品的创作思想被认为继承了巴尔扎克写实主义的衣钵。他和巴尔扎克一样,强调文学的真实性,认为文学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但福楼拜并未完全与巴尔扎克一脉相承,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反映现实的方式,在文学表现中更具有创新精神。他最大的建树,就是从作品中超脱出来,创造了所谓的客观性艺术,率先提出了非个人化或人格化的创作原则,即要求作家放弃在作品中公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物及事件进行评论的权利,这直接体现在《包法利夫人》的创作上。

    2.2  叙述者的退出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选择让叙述者直接退出,自己也在作品中隐匿起来,只是客观地描述整个事件的进程,作品描写的每一处,足见作者匠心。书中较多的笔触描写了乡村的风景、建筑内宅的布局、舞会的妇女装饰等,这些描写都无关于重大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主题,整部作品节奏延缓,消解了读者对于主题的注意力,整部作品看似杂乱却又有重点地稳步进行。例如,在描写昂代维利耶伯爵的舞会时,作品详细刻画了侯爵府邸周围的风景、餐厅的布局、参加舞会者的外貌举止等。其中,还刻画了一位贵妇在舞会上故意掉扇子让舞伴去拾,趁机往舞伴帽子扔进一个叠成三角形的“白东西”的情节,这一幕被爱玛尽收眼底。作者将爱玛参加舞会事件描写得如此细致,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在主人公爱玛的人生之中是“一件大事”。爱玛眼中所观看到的舞会的方方面面,变成她对上流社会的魂牵梦绕,这次舞会彻底应和了她心中的欲望,成为了一个序曲。她迫切地想和舞客们打成一片,回到家后,“她尽力挣扎不睡,延长这种豪华生活的境界,因为没多久,她就非放弃不可。3作者从未露面品评爱玛的一切,但选取的生活侧面及着墨重点,却让窥见内容的走向,使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包法利夫人》追求作品内容的社会化和写作的“非个人化”、客观化,不在作品中表现任何个人的主观情绪。福楼拜说,作者在《包法利夫人》的角色定位,是上帝般的存在。他“必须像上帝创造世界时那样,”既“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福楼拜像研究某项事物的科学家撰写研究报告一样,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在作品中大胆地塑造了一个不满现状、过度追求浪漫和物欲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爱玛生活侧面的攫取及刻画,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女子的一生。但他未发表任何道德批判,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作者的传声筒,而就是自然而然的主人公本人。

    实际上,福楼拜并非真的在没有情感地进行创作,只是他殚精竭虑,唯恐情感在作品中泄露,影响读者的理性判断。莫泊桑说他“深深地藏匿着自己,像木偶戏演员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出他的声音”4。高明与否,不好论断,但这确是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一种突破和创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三、叙事话语的革新

    3.1  读者的“期待遇挫”

    按照人物与叙述者的关系,叙事话语模式有四种,分别是: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话语、自由间接话语。传统叙事文常用前两种叙事话语模式,主人公就是作品的唯一叙事主线,其叙事效果往往是单向性的,即只有读者设身处地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看待故事发展时,才容易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在这类阅读过程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读物之间经常出现一种顺向相应的体验,读者会因为作品所创设的想象空间在读者的阅读期待范围之内而倍感轻松,却会因期待指向的无所阻碍而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从而使阅读效果受到影响。现代小说更多地发掘后两种模式,尤其是意识流小说中更为常见,但在有的意识流小说中,这两种叙述话语模式出现得过于频繁,如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它的隐含读者是学者型读者,普通读者不容易理解因而难以走进作品创设的空间里去,有时使得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常常没办法得到体现。

    一些更容易被大众内心接受、反复阅读的有魅力的作品,常常是介于完全顺向相应和完全遇挫之间的,这类作品内容经常与普通大众有某些共同的生活逻辑,因此读者阅读起来感受到十分轻松,但有时候作品中的脉络和众人相通的生活逻辑又不完全一样,因而作品的内涵又在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之外,从而使读者进入了更为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平添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大量使用了自由间接话语的叙事话语模式,所谓自由间接话语,就是叙述者的间接转述语和关于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之间的变种5,其特点是说话人和他所说的话之间有一种“从属关系的省略”,即被说出的语言从引导性动词和连接词中解脱出来,作品主人公话语和作品叙述者界限不清楚,造成发语主体的不确定。这种话语类型,由于模糊了叙述者发语和小说主人公发语之间的界限,因而有时令读者分不清作品究竟是作者在表情达意,还是人物主人公在表达他的想法,也正是这种界限模糊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具有模糊性的较强的表达效果或者戏剧效果。这种叙事话语模式的使用,便常常让读者“期待遇挫”。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时会迷惑作品中某一想法或意见的来源,使自己的期待指向暂时受到遏制而感到不适,但很快又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清楚地知晓故事情节的走向,令读者们在作者特意营造的空间之中疑窦重生又恍然顿悟,这种交替过程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巨大的艺术吸引力。

    3.2  文学语言的语势加强

    间接話语出现的时候,句式有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来更加清楚地情达意,如通过感叹句或者反问句来加强语势。例如,在《包法利夫人》第一部第八章节,在描述昂代维利耶伯爵的岳父拉维迪耶尔老公爵时,有一句自由间接话语用了感叹语气,语势强烈,但人们无法明确地知悉它的发语主体到底是爱玛还是叙述者(作者);在语义上,有读者认为这句话是表示对老公爵胆大妄为的震惊,也有读者认为是鲜明地表达了对行为的羡慕之情,这种发语主体及语义的不确定,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困难,让有的读者甚至产生误会,这种读者不在少数,以至于《包法利夫人》一问世就引起轰动。这种自由间接话语的使用使文章表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假定性,成功使用后有时让读者分不清究竟是生活真实还是艺术真实,虽给读者造成了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的延宕,但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更易引起阅读兴趣。

    再如作品中的第二部第四章节,赖昂为是否向爱玛表白心迹而犹豫不决,“查理蓦地踹出现,邀他坐上他的包克,一同到附近看看病人,他满口应承,向女主人一鞠躬,也就去了。她的丈夫,不也几乎等于她吗?6”这段话中,主人公赖昂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混合在一起,末句通过一句反问,加强语势的同时,更增添一种情感的隐蔽性,让人无法确定是主人公所想还是叙述者所想,这种发语主体的不确定,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并不感到轻松,甚至常常感到受挫,但这种困惑感并不影响故事情节的走向。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在心中留下疑问?这样的疑问使读者对后续的故事发展愈加有阅读期待,故事情节发展也愈加明朗起来。

    总之,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所运用的自由间接话语使文学语言更具有阻拒性,避免了那些因过分了解熟知而容易让人在不经意间忽略的语言“自动化”现象,有时即便没有遵循一些文学语言的以往套路,也可能没办法让人一下子理解,但是因为符合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期待遇挫”,从而更加能有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获得更好的审美效果。

    四、叙事视角的革新——限制性视点及视角变换

    4.1 叙事视角的划分

    视角是文学创作中的对叙述故事进行观照和讲述的角度,依据叙述者观察对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有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及第三人称叙述7。法国学者热奈特把不同的叙事视角称之为“聚焦”,又将其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其中,“零聚焦”叙事视角即没有固定的聚焦点进行叙述,指的是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说出来的内容比其他人知道的都多,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上帝视角。“内聚焦”叙事视角即故事内以某人的聚焦进行叙述,指的是叙述者只知道某一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角度进行叙述,叙述者通常在故事中担当一个角色,他既是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也能脱离故事面向读者进行讲解和描述。“外聚焦”即由故事外部投向故事内部的聚焦,这种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了解的比作品角色了解的要少,与零聚焦叙述不同的是,他仿佛一个不愿暴露身份的讲故事的人,站在故事漩涡的外部,只是向读者描摹人物的言行举止,不窥探任何角色的思想,也不就他的讲述向读者进行任何解释性的说明。

    4.2 限制性视点

    福楼拜叙述故事情节时,为了避免“全知全能”的传统叙事方式,往往刻意采用一种冷漠的旁观式的叙述方式,即作品以叙述者等于小说人物的内聚焦类叙事为主。这类叙事视角能够很大程度地保证了叙事的客观性。《包法利夫人》经常使用内聚焦叙事视角,但叙事视角一直处在变换之中,福楼拜将各种叙事视角组合起来使用,无缝视角切换清晰地阐述了故事角色的语言行为和事件的发展脉络。故事开篇为:“我们正在上自习,校长进来了……8”,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在这里出现了一次,此后便没有第一人称叙述者出现了,接下来,作者一方面使用全知视角为主人公塑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如小说在第一部分使用了较少的篇章刻画了查理从小到大的经历:上学、做医生等,让读者更加了解作品主人公之一的查理在遇见爱玛之前的人生经历,使读者更够根据这些经历推测出查理的人物性格,方便读者更加进入情境;另一方面使用受限制的变换的视点叙事,即有时使用某个不知名的目击者视点,有时则使用小说人物的视点,这种叙事视角更具戏剧性,给读者更多的“兴味”与“填空”的空间。如查理几次前去卢欧先生家里为他看腿伤时,读者便可通过他的眼睛观察卢欧的女儿爱玛,“指尖的白净使查理惊讶,亮晶晶的,尖头细细的,剪成杏仁样式,比第厄普的象牙还洁净……9”在他的眼里,爱玛是迷人的,以至于在丧妻后没多久,就思忖着向爱玛求婚。画面一转,再通过卢欧先生视角看爱玛与查理,在他眼里,爱玛“才情高,不宜稼穑”,觉得查理“人有些单薄,不是他一直向往的一位女婿;不过人家说他品行端正,省吃俭用,很有学问,不用说,不会太计较陪嫁。10”婚后,从爱玛的视角观察查理:“查理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11”这些视角的转换,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人物形象,作者不发表任何评论,人物形象也能愈加丰满起来,故事情节的推进也更加具有逻辑性。

    4.3 视角的变换

    福楼拜尝试运用片段化的叙述方式,借鉴视觉上的蒙太奇手法,将几个连续的场景切断后再交叉组合起来,叙事视角不断变换,使整体叙事结构表现出一种不断延缓的感觉。例如,在作品中的第二部第八章节,罗道耳弗与爱玛在展览会上的会议厅内边听演讲边聊天,视角由主席台上的州行政委先生讲话转向罗道耳弗和爱玛的谈话上,两人边谈话便插入主席台上的讲话,两个视角同时存在,一边是主席台上讲话的全知视角,另一方面又是罗道耳弗与爱玛的交谈的限制性视角,两者都不是完整的谈话内容,而是互相交叉进行,两者快速切换。这样的视角像是运用了电影剪辑上的平行蒙太奇。两种事件虽然同时进行,但两种事件在作品中充当的角色却不一样,州行政委先生的讲话及主席台上发生一切像是一个大背景,前来这次展览会会议厅的人们一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次讲话内容上,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爱玛与罗道耳弗的关注点却不和其他人一样,他们在私下谈论着和会议内容完全无關的东西。这种视角的交叉变换无疑显示出了福楼拜驾驭叙事视角的高超手段。

    结语:

    文学的进步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些先驱的创新精神,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所运用的叙事策略将现实主义文学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直到今日仍有启迪意义。总结起来,本文主要在以下几点作了阐述:

    第一,他在作品中严格地遵循着“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原则,将主题淡化,所描写的不是与社会历史相关大事件,只是一个女人的人生历程;

    第二,他大胆地描写的主题,人们在作品中窥见“世纪的病痛”,思索事件背后更为深刻的原因;

    第三,他让叙述者退出,自身也退居作品之外,像一个冷漠的看客,只是忠实地记录,对所见所闻不发表任何意见,却暗中把控着小说的整体走向;

    第四,他大量运用了具有模糊性的自由间接话语,加强了语势及文学语言的阻拒性,使表现内容层次更为丰富,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期待遇挫”;

    第五,他有意识地摒弃了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而采用了多种视角的不间断切换,尤其是限制性视点的大量运用,让读者更有效地发挥再创造的能力,使文学阅读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文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了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叙事策略的运用,这些叙事策略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爱玛这一女性形象,奠定了福楼拜文学声誉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也为后世创作小说时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因此,对福楼拜的叙事策略的研究,在今天仍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成为福楼拜的成名作,成为文学史上璀璨的名著,就是因为它有更多值得“兴味”与“填空”的地方等待大家挖掘与思考。但由于作者的时间和能力问题,本文尚有不足之处可供指正。首先,我没有阅读小说原著,所阅读的是李健吾先生翻译的经典译本,法文译成中文虽然故事框架大致没有变,但在一些更加细腻的地方可能发会不由自主地融进译者的理解,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偏差。其次,本文还有更多可供挖掘的角度,如叙述手法(如双关语的使用),但因缺少与法文原版书的对照和基本的法语知识,这些叙述手法没有得到更好的分析。希望本文能够给阅读的人以更多的启发。

    致谢:

    本篇论文历时半年终于完稿,在书写这篇论文开始时,我曾一度无从下笔。研究福楼拜的作品不在少数,因此想要选取一个新颖或者更有深度的角度去解读福楼拜对我来说是有些困难的。不过幸亏有了导师和朋友们积极给我意见,才让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地写下来,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衷心地表示内心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周阿根教授,他以严谨的态度让我们熟悉毕业论文写作流程,从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到正文撰写,他都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

    我还要感谢在完成论文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同学和朋友,谢谢他们在我毫无思路的时候给我建议,启发我的思维,并且主动给我寻找或者分享相关的资料,让我能够在较多的参考文献中找到灵感。

    人生之路因有他人的帮扶而走得格外稳健,我将带着感恩的心,继续高质量高要求地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及朋友们!

    注释:

    1 [法]福楼拜,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第36页。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30-231页。

    3[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17年,第44页。

    4 [法]福楼拜,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第4页。

    5王立新:《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48页。

    6[法]福楼拜,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第84页。

    7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72-274页。

    8 [法]福楼拜,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第3页。

    9 [法]福楼拜,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10 [法]福楼拜,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第20页。

    11[法]福楼拜,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第34页。

    参考文献:

    [1][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李健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2]房丽娜.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艺术特色[J].考试周刊,2011(60).

    [3] 冯傅祎.再论福楼拜对现代小说艺术的开拓[J].台州学院学报,2018(01).

    [4] 康建兵.论《包法利夫人》中“马”的叙事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06).

    [5]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 王丹艺.浅论《包法利夫人》的现代主义特征[J].文学教育(上),2017(07).

    [7] 王  颖.《包法利夫人》艾玛的自我存在[J].文教资料,2017(09).

    [8] 王增岩.《包法利夫人》在中国的经典化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0] 王立新.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 楊  锏.《包法利夫人》的多维叙事艺术[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12] 袁筱一.《包法利夫人》与福楼拜的现代性[J].小说界,2017(04).

    [13] Lodge David.The Art of Fiction[M]. London:Penguin Books, 1992.

    [14] Barnes Julian.Flaubert"s Parrot[M].London:Picador,1984.

    作者简介:

    许福音,女,南京林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相关热词搜索: 福楼拜 叙事 夫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