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要向重点制造领域倾斜
时间:2020-10-13 03:58: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闫肖锋
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而急迫。一方面是874万创纪录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另一方面是严重萎缩的就业市场,加之供需结构失衡使问题日益严峻。
稳就业首先就要稳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是最能动也是最宝贵的生力军。除了扩大企事业单位招聘规模、给予民企就业补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外,专业引导十分迫切而必要。而从长远看,改变扭曲的人才结构必须提上日程。比如,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大学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偏低、上升通道不畅等等。
统计显示,当前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对人才需求量巨大,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为7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为300万人,电力装备领域人才缺口为411万人,新材料人才缺口300万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人才缺口25万人等等,而这些重点制造领域曾诞生中国核电、中国高铁、成飞、西飞、华为、比亚迪等等领军企业。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不外乎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缺乏就业引导以及一些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对此,首先还是要继续鼓励倡导奋斗精神、实干精神,要告诉大学生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收获丰富的人生,才能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加强就业引导,目前大学校园最缺乏的就是职业规划和就业导师。从应届毕业生情况来看,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等专业的毕业生,岗位占比遙遥领先其他行业;而受疫情的影响,互联网科技、在线教育、电商平台等行业也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但当前热门的行业、专业并非一定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就像曾经热门的商管、营销专业一样最终出现过剩、过滥的情况。因而,必须让学生对有关行业的清晰图景有准确的认识。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高校招生要向重点制造领域倾斜。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2017年出台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6%以上。
而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基础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人才短缺,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制造业一线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较低,职业上升空间受限。因此,必须推进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一方面借鉴德国教育双轨制,培养一大批高技能劳动力;同时,要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把一批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尤其要向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鼓励校企合作,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订单式”培养。
目前,中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仍不能满足“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另一方面要反思人才培养体制,边反思边解决问题。制造业强国强就强在人才。最难毕业季如能倒逼教育转型,也就善莫大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