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图片_大肠息肉\息肉病与大肠癌

    时间:2019-01-27 04:43: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息肉”一词是指一切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如鼻息肉、喉头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等。但临床上以肠息肉,尤其是大肠息肉为最多见。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常见病。其形态有些有细长的蒂,称为有蒂息肉;有些呈半球状隆起,没有蒂,称为广基息肉:有些仅仅高出黏膜,呈小结节状,称为扁平息肉。
      大肠息肉按病理性质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癌前病变――大肠腺瘤
      
      肿瘤性息肉称为大肠腺瘤,占大肠息肉的多数,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腺瘤。管状腺瘤最多见,体积较小,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常有蒂。绒毛状腺瘤体积较大,直径常大于1厘米,多为广基无蒂。
      大肠腺瘤是癌前病变。目前已证实,绝大部分大肠癌都是从腺瘤恶变而来的。腺瘤恶变一般要经过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癌变到浸润性大肠癌这样几个过程。管状腺瘤恶变率较低,为9%;而绒毛性腺瘤恶变率较高,为51.8%。腺瘤恶变率与腺瘤的大小有明显关系,管状腺瘤直径小于1厘米时,恶变率为3%,而大于2厘米时,为58.1%。绒毛状腺瘤直径大于2厘米时,恶变率高达62.1%。
      由于大肠腺瘤是癌前病变,所以一定要及时发现并完整切除。而只要及时切除了尚未癌变的大肠腺瘤,大肠癌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大肠腺瘤在20岁以前很少发生,可是40岁以后发病率就明显上升,到50~60岁时达到高峰。
      所以专家建议您40岁以后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若未发现息肉,可3~5年后再做肠镜。若发现有大肠息肉,一定要做病理检查。若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瘤,一定要及时再行腺瘤的完整切除。小于1厘米或有蒂的腺瘤,可经电子内镜行套圈电凝切除。大于2厘米的广基腺瘤则需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行腺瘤的局部切除或肠段切除。大于2厘米而距肛缘8厘米以下的直肠腺瘤,可经肛门行局部切除。大肠腺瘤切除后,一定要再做认真的病理检查,确认有无癌变及各周缘是否切除,若病理证实有癌变,就要根据癌变浸润的深度按大肠早期癌或大肠浸润性癌做进一步处理。若病理证实没有癌变且各周缘也已切净,则应于1年后再做肠镜复查。1年后肠镜复查若未发现息肉,则以后可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
      
      非肿瘤性息肉的分类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幼年性息肉多发于儿童,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表现为球形肿物,表面光滑,多有蒂,常脱出肛门外。幼年性息肉是一种错构瘤性息肉,一般没有恶变,但常引起出血,所以应及时切除。一般经肛门即可顺利切除。
      增生性息肉多发于老年人,为化生性病变。体积小,无蒂,扁平,不引起出血,多于中老年人体检肠镜时偶然发现。若病理证实为增生性息肉则不需做任何进一步处理。
      炎性息肉是肠道炎性病变增生增厚形成的局部突起,无蒂,广基,常多发。治疗应针对原发肠道炎性疾病,炎性息肉本身不需特殊处理。有时健康体检肛门指诊发现所谓的肛管息肉,实际上是肛乳头因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引起的增厚肥大。一般,当息肉过于肥大而脱出肛外时,引起疼痛时才需行手术切除。
      
      大肠息肉病
      
      大肠息肉多为单发,有时也可发生数个,称为多发性息肉。但还有少数特殊病人,其大肠黏膜上的息肉可达一百个以上,甚至成千个,称为大肠息肉病。
      息肉病是特殊类型的大肠息肉。可分为遗传性息肉病和非遗传性息肉病。
      遗传性息肉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幼年性息肉病、黑斑综合征息肉病等。
      
      家族型腺瘤性息肉病(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第5染色体长臂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有明显的家族史。FAP病人一般20岁后即出现大肠息肉,多数为密生型,全大肠密密麻麻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可达1~5万个;少数为疏生型,但息肉数也可达500~5000个。FAP的息肉为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与混合腺瘤)FAP病人到30岁后即出现明显症状,如便血、腹泻、腹痛,便黏液等,若及时就诊,经肠镜检查可诊断。
      FAP病人除大肠息肉外,还常伴有肠外病变,如十二指肠腺瘤,头骨肿瘤、表皮囊肿,硬纤维瘤,脑胶质瘤等。FAP病人若不及时治疗,百分之百终将发生大肠癌变而致死。癌变发生于30一60岁,平均35岁。因出现症状而就诊发现FAP的病人中,66.6%已有癌变。癌变灶常为多发,一般2~3处,多者可达7处。因此,FAP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手术,必须切除全部大肠(全部结肠和直肠),行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以防复发。若发现已有癌变,则须按大肠癌根治术的要求进行手术。少数疏生型FAP,直肠内腺瘤稀少者,也可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直肠息肉电灼术,但病人需终生行直肠腺瘤的随访。
      由于FAP的高度遗传性,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40%,因此FAP病人一经诊断,就应对其全部直系亲属进行普查。经普查发现的FAP,其癌变率明显降低,仅有9%。其子女一般应从20岁开始定期检查肠镜,以便及时发现FAP。若至40岁仍未出现大肠息肉,则再发生FAP的可能性很小。另外,有条件也可检测APC基因突变,以预测发生FAP的可能性。
      
      幼年性息肉病
      
      幼年性息肉病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较少见。多发于青年人,其息肉为错构瘤性,数目50~300个,70%位于直肠,8.6%合并大肠癌。多因便血及息肉脱出而就诊。幼年性息肉病也应手术,但仅行息肉密集肠段的结肠切除与散发息肉的摘除即可。
      
      黑斑综合征息肉病
      
      黑斑综合征息肉病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和消化道息肉。病人从1~2岁开始口唇出现黑斑,逐渐加深,数目增多,左右对称,手指,足趾,口颊也可出现黑斑。其息肉多发于小肠,也发于大肠和胃。息肉呈分散集簇状,因而易发生肠套迭。临床表现为便血、贫血,腹痛,肠梗阻,经肠镜及消化道造影而诊断。其治疗也是行息肉密集肠段的肠切除与散发大息肉的局部切开摘除。
      
      非遗传性息肉病的分类
      
      非遗传性息肉病包括炎性息肉病、增生性息肉病、良性淋巴滤泡性息肉病等。炎性息肉病多伴发有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等肠道炎性疾病,治疗取决于原发病。增生性息肉病与良性淋巴滤泡性息肉病都是经活检病理而诊断,息肉数目虽多达成百上千,但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小贴土
      
      要强调的是,息肉病手术治疗之前必须取得活检病理的证据。若把增生性息肉病当成FAP行全大肠切除,那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相关热词搜索: 息肉 大肠 大肠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