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时间:2020-04-08 07:58: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银校协同模式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是高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方式。本文探讨了银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点,并提出构建银校协同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包括目标机制、合力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
关键词:银校协同;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
1 引言
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教学与实务训练紧密联系,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也是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略显尴尬的是,不少高校学生抱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实业务差别很大,而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又很难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在这一背景下,银校协同模式成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实转换学生培养模式、助推人才培养的一项成功举措。银校协同是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即是由在校内获取理论知识和在银行获取技能经验有机结合的模式。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脱离职业环境,而银校协同模式正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是对高校金融人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深入研究银校协同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对促进高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银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点
2.1 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更具复杂性
依据教育学理论,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包含四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其中,主体指教育者;客体指受教育者;介体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环体指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银校协同模式的引入会导致以上四个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更具复杂性,如教育主体不仅是学校教师,还包括指导学生实践的银行培训人员,两者负责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也不一样,学生需要经历一定的适应期。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不只是在校学生的身份,同时兼具银行实习生的身份,不同身份对学生的要求和责任有较大差别。银校协同模式的教育环境既包括大学校园也包括各银行培训的分支机构,两者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迥然不同,银行工作的上下级关系、严格岗位制度,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影响,促进学生对适应环境和职业定位的思考。
2.2 教育载体更具多样性
银校协同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借助的载体变得更加广泛,既拓展了有形载体也增加了无形载体的范围。有形载体是指物质方面的因素,例如大学校园和银行的建筑设计,学习和工作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等;无形载体是指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例如所在学校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学科特色以及教风师德,还有银行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员工精神风貌,团队合作等。总之,师生关系和师徒关系、学习和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校园和银行的氛围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人格和心理影响。
2.3 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连续性和多维性
银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校内延伸至校外,无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在银行顶岗实训操作阶段,都可以切合时宜实施教育指导,因此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长期的。同时,银校协同的才培养模式更加扩展了有效的教育空间,不仅包括学校的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室,还包括银行的营业厅、办公室和实地调研场所,这样就形成了职业教育的立体式网络,所以在空间上是多维的、开放的,有助于取得综合整体的教育效果。
3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
3.1 目标机制。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需从学生成长和成才规律出发,依据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将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各个阶段目标,落实到校内教学和银行实训的各个环节。总目标是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观念、职业竞争意识和职业理想,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我国银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并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同时,还要设定具体的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开展金融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该阶段的重点是对职业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第二阶段是以金融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础,同时开展个案教学进行职业道德场景模拟和分析,此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进行培养;第三阶段是学生在银行顶岗实操,以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训指导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阶段,重点要落实在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3.2 合力机制。首先是主体合力机制,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可以包括四个部分:校内政工干部(包括党团干部、专职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校内授课教师、大学生自身和银行实训指导师傅。以上四个主体在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构成合力机制,但每个主体在教育体系中所起作用是不同的,校内授课教师和银行指导师傅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政工干部是依靠力量,大学生是自我教育力量。其次是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合力机制,可以包括课堂教学载体、文化载体、工作载体、活动载体以及传播媒介载体等多个方面。
3.3 保障机制。第一,制度保障。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制度化管理和程序化运作,双方要制定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明晰教育职责,确保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正常运行,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更科学、更严谨;第二,队伍保障。银校双方要建设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队伍。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推动在校教师深入金融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调研,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银行应把优秀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兼职教师,负责在顶岗实训中对学生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第三,资金保障。银校协同模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需要相应的经费保证,银校双方应将职业道德教育的经费列入预算,以保证各项教育工作顺利推进,同时,银校双方要提供必要的设备与场所,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3.4 激励机制。银校协同模式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银校双方应依据学生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采取适宜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激励机制能在学生由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银校双方应对职业道德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以学业评优、就业推荐、继续深造、奖学金、荣誉评奖等方面优先权,让学生获得应有的正向激励,反之,对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及时指正,帮助其反省和整改。
3.5 考评机制。银校双方要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银校协同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考评体系更加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还有银行的指导师傅,工作小组,同班同学;评价方式包括笔试、答辩和顶岗实训中职业道德的表现情况;评价内容既有学校教学要求的道德准则也有银行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银校协同模式的职业道德考评机制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突出金融行业职业道德考评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总之,银校协同培养模式对传统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银校协同模式下,高校要结合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点,有效地进行相应改革,必须要遵循职业道德培养的趋势和心理规律,不断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切实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职业道德情感,坚定和巩固职业道德意志,强化职业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吕岚.论工学结合环境下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J].河北企业,2015,(11):25-26.
[2]张纪元.财经类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3):17-19.
[3]雷艳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0):20-21.
[4]翟春,刘庆宇,熊义.高等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47-49.
[5]曹珺玮,王会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