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选择的必然性与意义

    时间:2021-01-20 08:00: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文章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即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顺应世界国家治理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完善我党民主法治思想的必然选择,是总结世界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我们党制度自信的新成果;是我党对政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新贡献。

    【关键词】 依法治国;哲学价值;重大意义

    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体现着客观世界内在矛盾运动过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包括人自己精神世界的基本工作手段。顺应规律而为,各项事业就会兴旺发展,逆规律而动,轻则个人和社会生活发生变故,重则社会出现动荡,更有甚者人亡政息。

    1、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顺应世界国家治理规律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几百年由乱到治,长治久安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某种规律性,即走法治化执政道路,倡导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建设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走上现代化的不二选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着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原则和方法,是所有法律的母法,在国家法治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分析其中的相关规定和原则,就能发现推进法治建设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以推崇宪法宣誓制度为例,在世界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有97个国家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宪法宣誓制度的推行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增强宪法观念、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促进宪法实施。从而推动执政者重典依法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减少、弱化人治的种种积弊,实现自然、社会、人的和谐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完善我党民主法治思想的必然选择

    我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于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同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这两个文件,对《井冈山土地法》作了原则性修订,为随后开展的分田运动奠定了制度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我党延安时期,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著名的“窑洞对”,提出民主是打破历史周期律的一条新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我党领导人面对中国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庄严回答。在后来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强化民主监督的战略思维已经成为我党革命、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到来,我党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还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共同纲领》是我党开启执政历史新起点的总纲,为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制度、法治体系基础。特别是1954年,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步入正规化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战略,可以看作我党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难题,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新部署、新成就。

    3、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总结世界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

    回顾世界共产党的执政历史,我们可以明晰的得出这样的结论:什么时候重视法治建设,党的事业就会取得辉煌的成就,否则,党的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挫折,甚至难逃亡党亡国的命运。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李永忠先生在《苏共亡党之谜》一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议行监合一”的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的用人体制,是苏联模式的两大核心标志,也是导致苏共亡党的两大“谜底”。其核心聚焦苏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出现严重问题,导致苏共失去民心,最终丧失政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进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布局依法治国战略自然成为我党总结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1、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我们党制度自信的新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主线是坚持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依法治国主题,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足以显示其意义之伟大和深远。回顾党的历史,在党的全会上专题研究法治是第一次,这次全会第一次完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涵,第一次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第一次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切回应了国内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各种势力对我们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种种误读,创新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法治体系的新路径,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取得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制度自信的新成果,赢得普遍赞誉。

    2、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我党对政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回顾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基本是沿着从神治到人治,再到法治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神治是在西方社会早期,科学不发达的背景下,教皇及其宗教势力,运用《圣经》作为判断是与非、善与恶、罪与非罪的标准。而人治的历史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展示的漓淋尽致。虽然有战国时期秦律的尝试。西方世界在19世纪初期编制了“拿破仑法典”。但是在实际社会治理中,君王、帝王的意志仍然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最高原则。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立法方面,以宪法为代表从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的颁布实施,到现行宪法的多次修订、完善,经历了曲折艰难的探索和实践。截至2010年,我国时任国家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时期、新任务,迎接新挑战的战略部署,反映了党对治国理政的新认识。

    3、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新贡献

    当今世界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拥有8800万党员的第一大党,其执政理论和实践对世界政治局势的走向,尤其是对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必答题目,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确定依法治国战略目标,向世界宣示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按照“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方针,全面推进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彰显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集体,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执政理念和实践,富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魄力、展示中国精神。四中全会《决定》公开之后,世界各界好评如潮,就连一些西方媒体甚至放下偏见,给予热情赞扬。这充分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对国际社会主义政治理论、政党理论、执政方式的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从法治自信到法治自觉的伟大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必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5(05).

    【作者简介】

    高 峰,中共渭南市临渭区委党校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依法治国 必然性 意义 战略 选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