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和演绎技巧
时间:2021-02-12 06:02: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曾祥莹
【摘 要】钢琴家贝多芬出生于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才华横溢,享誉盛名,却也命途多舛。他创作的作品涉及到交响乐、管弦乐、钢琴曲等方面,成就斐然。本篇论文从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选取了著名的《月光奏鳴曲》,从其音乐风格和演绎技巧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风格;演绎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5-0092-02
一、贝多芬生平与《月光奏鸣曲》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的生平与成就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波恩,是德国最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之一,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自幼家境清贫,他的父亲是服务于宫廷贵族的一名歌手,母亲是一名仆人,祖父是宫廷乐团的乐长。贝多芬自小就显露出了他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将其视为自己的摇钱树,逼迫年幼的贝多芬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力图将其培养成为一名音乐神童,在很小的时候贝多芬已经开始创作乐曲和登台演出。
贝多芬一生坎坷,被病痛深深折磨,二十多岁开始写第一首交响乐作品,但是在26岁的时候感知到自己的听力出现问题,这给他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个音乐家的听觉系统出现了问题无异于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这并没有让贝多芬失去创作的决心,反而使贝多芬坚强不屈地以与命运抗争到底的信念在痛苦与挣扎中完成了后半生的创作。
贝多芬一生成就斐然,创作的作品体裁丰富,数量众多。器乐创作包括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声乐创作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
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所以他的音乐既有他独特的艺术特色,又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哲理性。他的音乐集中了前辈音乐创作的成果,站在时代的前列,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出巴洛克、古典时期大家们的音乐特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贝多芬通过艰辛痛苦的音乐创作历程,给全社会、全人类带来了难能可贵的音乐财富。他的音乐作品,为人类音乐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月光奏鸣曲》创作背景
我们第一次了解到这首《月光奏鸣曲》一般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里,课文中讲述了贝多芬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演出,晚上散步的时候,被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于是他来到了一所茅屋前,他听到茅屋里一对兄妹的对话,于是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即兴创作出《月光曲》。但实际上这首曲子的诞生并非如此,“月光”之名也不是贝多芬所起,而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博在听到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时,想起了费尔伐里斯吉特湖上的月色而得名。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14首,贝多芬并未为它起名。
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是献给一位令他神魂颠倒的女子——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的。朱丽埃塔·圭恰迪尼是一个轻佻的贵族小姐,也有传言说她是已经结了婚的伯爵夫人。总而言之,朱丽埃塔·圭恰迪尼无情于贝多芬,贝多芬的这场爱情以悲剧告终。正是在这种难言的痛苦体验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中,贝多芬对爱情产生期盼的同时又产生了绝望,才诞生了这首伟大的《月光奏鸣曲》。
相比于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前面的一部分奏鸣曲,这首《月光奏鸣曲》具有更加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更加高超的创作技法。
二、《月光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一)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较为柔缓的柔板,整体给听众带来的感受是充满幻想的,使人在听第一乐章时不禁联想到,皎洁的月光如一层薄薄的银纱洒落在夜晚宁静的海面上的画面。第一乐章是整首《月光奏鸣曲》中最为唯美动人的地方,像一幅流动的油画令人着迷。
《月光奏鸣曲》整个第一乐章充满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小调充斥着挥之不去的灰暗色彩。右手柔弱而持续的三连音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推动着整个情绪的发展,左手则是使音乐更饱满立体,使第一乐章的小调色彩更加明显,这种感觉贯穿着整个乐章,给人一种沉思的感觉,就像一个失意的失恋者在吐露对心上人的不舍与爱恋,将心中难以言喻的苦闷娓娓道来。这一乐章整体意境十分柔美,情感的表达也分外生动。这一乐章的结尾是在低音区弹奏出主题,直至缓缓结束。
(二)第二乐章的音乐风格
第二乐章是四三拍的小快板,调号是降D大调,该乐章中将小步舞曲和谐谑曲两种风格结合起来,使音乐听起来很有活力。整个乐章与之前的第一乐章灰暗朦胧的色彩不同,它是很轻快而典雅的,作为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桥梁,起到了过渡的作用。第二乐章右手切分音持续演奏,左手在低音部分持续演奏,左手和右手相互交替进行,带来一种欢快而轻盈的听觉体验。
(三)第三乐章的音乐风格
第三乐章是全曲最为热烈的高潮部分,升c调,四四拍的急板。这个乐章的音符组合以一种极具抗争性的方式出现,音符排列密集而紧凑,走势湍急而激烈,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抗争性因素,扣人心弦。这一乐章的情绪不再似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的时候那样缓和,而是如狂风暴雨一般袭来,不给人一丝喘息的机会。主题琶音的逐步上升以及强音使人沉浸在紧张之中,表现出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仿佛突然想起来自己的感情被辜负、所爱之人对自己不屑一顾,满怀愤懑的心情。
全曲都是一种很激情昂扬的状态,到了这一乐章,急速而热烈的情绪有增无减,从头至尾充斥着十足的力量和精神,是《月光奏鸣曲》整首曲子中最轰轰烈烈的高潮所在。
三、《月光奏鸣曲》的演绎技巧
(一)第一乐章的演绎技巧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二二拍,单三部曲式,运用较为柔缓的柔板。音乐风格是充满幻想、富有诗意、极为浪漫的。这一乐章难度不大,流传甚广,每当提起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人们脑海里通常都会浮现出第一乐章的旋律。
第一乐章是以三连音为基本音型的,重复不断的三连音像是贝多芬低头诉说着心头对恋人的思念,心情郁郁寡欢,但想起她时又不禁带着一丝温柔。所以在演奏时,要将三连音轻柔地从指间划出,把控好力度,使旋律柔美而平缓地流动。左手的伴奏低音也对手部力量的控制要求较高,并且应该具有流畅性,像涌动的暗流一般不易察觉。右手三连音的流动性推动着音乐的进行,手指轻拂琴键,力度要温柔,演奏不能生硬,将音乐慢慢地推进。踏板的运用也尤为重要,踏板应该规整地按三连音节奏和乐句进行运用,避免出现音色浑浊的情况。
(二)第二乐章的演绎技巧
第二乐章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轻快明朗的部分。降D大调和小快板使整个乐章的色彩明亮,情绪明朗而轻快,并融入了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元素,与前一个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为下一乐章的激烈情感基调做了铺垫。这一乐章似乎是在塑造朱丽埃塔·圭恰迪尼迷人的形象,仿佛狂风暴雨般的失恋还未来临,陷入爱情的贝多芬还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
这一乐章在演奏时,要注意断奏和连奏的技术运用,断奏在处理时要轻巧,时值很重要,要十分准确地演奏好断奏音符,把握好空拍的时值。连奏在弹奏时应该注意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连接要自然轻盈,同时还要注意中间声部的旋律线条,尽可能做到让中间声部轻柔而且清晰。左右手要注意标注的力度记号,对乐句的强弱要控制得很到位。同时第二乐章右手切分音的持续演奏,左手在低音部分的持续演奏,左手和右手之间的相互交替进行,是为了营造出欢快的气氛,应该在弹奏此处时,调动起欢快的情绪。
(三)第三乐章的演绎技巧
第三乐章是整首奏鸣曲中的升华部分,是情感篇幅最长、情感最激烈的一个乐章,可以说是全曲的点睛之笔。升c调,四四拍,急速的急板,奏鸣曲式结构。
第三乐章的开头部分就是乐章的主题,左手短促的跳音在演奏时应该干净利落,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琶音应该持续而规整地向上进行,每个乐句都是以相同的和弦跳音结束,和弦跳音特别强调重音弹奏,需要表现出来十足的力量感。第三乐章从始至终都像一根紧绷的弦,一刻不停地奔腾着。这一乐章的主题是极富动力性的,非常直接地表达贝多芬的抗争性精神。这一主题中,音符排列密集,走势湍急。这是情绪的调动对于演奏者来说尤为重要的一个乐章,音符的跑动要非常有积极性,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推动。
从第21小节开始,进入副主题,这时的右手旋律一扫主题澎湃热烈的感觉,变得不再狂躁,反而像风暴停歇之后退去的浪潮,与主题体现出鲜明的对比。副主题旋律音级跨度小,起伏不大,演奏时一定要坚定有力,体现出愤怒无法全部发泄的感觉,好像握紧拳头极力控制住胸中的悲愤和怒气,同时仍然能感受到有一团炽热的火焰在里面包裹着。
第三乐章总体来看就是主题与副主题的交替出现,主题的情绪激烈,副主题的情绪压抑,两种情绪的交替也体现了贝多芬的抗争精神。第三乐章每到转折的地方都是热烈的,情绪被带到更高点,将曲子的表现力推向高峰。在演奏时,十六分音符的起落要非常的干凈利落,不能有一丝拖沓,重音要特别强调出来,突出气势。主题部分一般更加热烈,重音记号和f表情记号居多。副主题部分则较为暗淡。前后要做出对比,不仅是旋律上的对比,还有强弱在不同旋律上不一样的体现。
四、结语
这首融入了贝多芬爱情的《月光奏鸣曲》,具有它非凡的独特性和无可取代的音乐性。贝多芬的作品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性作用,而这首奏鸣曲,又是贝多芬众多音乐作品中,最享誉盛名的著作之一,所以更加需要引起重视。
不管是在演奏《月光奏鸣曲》时还是在欣赏《月光奏鸣曲》时,认真地感受每一个乐章要表达的特有的情感和内容,对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有深入了解,体会贝多芬创作时的心境,才能把这首《月光奏鸣曲》理解得更加透彻,才能对乐曲做出正确的诠释,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