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修复都是与历史的交流_骨盆修复骗局
时间:2019-02-04 04:40: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出色地完成与相隔百年千年的历史的交流,是每次修复工作所必须面对的挑战。从成立到现在,河北省古建所也经历了一个从维修的“工匠”到思路清晰、人员专业的发展过程。同行之间的交流,邀请各大高校相关专业老师讲课,注重读书和学习……种种内功的“修炼”对大家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行业争先
在河北省古建所的墙上,高高地悬挂着令每一位员工骄傲的国家文物局首批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和施工单位一级资质,以及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证书。在近十年的时间内,河北古建所的足迹遍布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300多处古建筑做了规划设计和修复。
这样的成绩缘于古建所十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注重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是古建所的一贯传统。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任所长的时候,经常邀请著名专家到古建所给大家上课并分批送年轻的技术人员深造,现在已经培养了一个博士、一个硕士,还有两个人在清华大学学习。新一任的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好学务实的传统,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古建所不仅培养了中青年业务骨干,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更是让这个敬业的团队赢得了业内的好评和信任,以至于国家文物局领导和河北省文物局领导在四川地震灾区视察后,最先想到的就是这支队伍。
在规划设计、古建筑修复和仿古建筑三项主要业务中,最突出的就是全部在电脑上完成的规划设计。“过去画图需要自己一笔一笔地画,现在画图都在CAD软件平台上进行,在电脑上画根线,只要输入距离就可以了,而且同样的线条可以复制,比原来方便快捷得多。”负责规划设计的工程师介绍说。在全国同行业中,河北古建所较早完成了从手工画图到全部使用计算机画图的转换,工作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
与现代建筑设计不同,古代建筑更注重细部的体现,每一个艺术构件在设计时都要体现出来,一个单体建筑要画十几张图,剖面图、正面图、背面图、平面图……在奔赴四川的文物抢险队完成第一阶段的现场勘察工作后,7月14日,古建所11位规划人员集中到正定封闭设计方案。7、8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晚上经常干到两三点,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脑前。四处古建筑画出的设计图就有厚厚一打。
采访中,我们看到了古建所已经将多年来所做的主要的规划设计方案集结成册出版,大十六开的一本厚实的书中,详细记录了例如西藏的萨迦寺,山西的二仙庙、崇明寺、开华寺,正定的大佛寺、开元寺塔、凌霄塔、广慧寺……很多时候,图册中精确严谨的设计图不仅仅来源于过硬的技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工作质量的保证。
2002年,国家文物局准备对西藏的几大主要寺庙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抢险维修,委托河北省古建所做萨迦寺的维修方案和保护规划。当时主持萨迦寺的维修工作的刘智敏副所长带着队伍不仅对需要施工的现场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测量,还走访了萨迦寺的各级喇嘛、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以及日喀则地区一些相关的宗教领袖和宗教部门,掌握了大量与萨迦寺有关的资料。
参与萨迦寺维修方案的工程师郭建永说:“对一处古代建筑实施保护,首先要有一个思想,就是你要达到什么样的保护目标和效果,然后才能谈及所采用的手段。根据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我就确定,首先要慎重;此外作为文物抢险,主要是加固,保证不倒、不塌,那么就要尽量不干预建筑的主体,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这样一个原则,尊重藏族的传统工艺。比如一些损坏的构件,我们尽量拆卸加固后再原位安装。再比如房顶的渗漏,仍然采用当地原工艺,铺上当地特产的阿喀土,墩出浆来,压光之后再刷上一层酥油。”克服了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和严重的高原反应等各种困难,河北省古建所圆满完成了任务。
正是通过不断地吸收新知和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关于古代建筑修复的观念和目的也在日臻成熟。建筑是文化形式的载体,一座城市、一个聚落、一座建筑都反映了其建造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其建筑工艺和审美,以及从整体布局到单体的构造方式,都携带着大量历史和文化的信息。在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使建筑“延年益寿”,使建筑所承载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传承下去,是河北省古建所的技术人员的共识。
思想意识清楚之后,在他们手中诞生的保护方案的文本质量越来越高。对一支专业队伍来讲,高水准自然而然意味着长青的生命。
走长城
长城资源调查是2006年启动的“长城保护工程”的一个部分,现在河北省已经完成了明长城的野外调查,全体正集中做资料整理,待整理之后,就要开始包括秦、汉等时期的早期长城的调查。
长城的规模十分庞大,遍布在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保护的状态不同,但面临的威胁都一样,主要是自然的毁坏、环境的影响和人为的破坏,其中人的活动对长城的影响最为严重。除了临近长城的村庄日常的生活,长城附近工矿企业的生产活动对长城的威胁更为严重。在今天来看,明长城的选址很有意思,整个长城沿线几乎就是一条矿脉,盛产金矿、铜矿、铁矿、钼矿等,这一点在秦皇岛和涞源表现得最为明显。矿场的尾矿堆积,容易形成泥石流,对附近村庄和长城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有的地方为了修路干脆在长城上挖个豁口,有的地方私自修缮长城对外开放盈利,诸如此类的事件常有发生,长城保护刻不容缓。
2006年由国家文物局申报,联合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共同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长城资源调查就是“长城保护工程”最基础、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完成调查的工作,长城的保护规划、修缮方案和施工才能进行。
调查长城的基本情况,是一个量化的过程。一是要搞清楚我们的长城究竟有多长,敌台多少,城堡多少的这样一些基础数据; 再一个就是搞清楚长城目前保护和管理的状况,都面临着哪些威胁?管理的情况又如何?目前长城的调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今年年底之前,国务院要向全国公布这个数据。
长城调查被古建专家称为“摸家底”,分为外业和内业两个部分。外业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通过GPS卫星定位确定长城的走向和长度,然后是通过图片和录像记录它目前存在的状况,以及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和冲击的强度。最后是通过文字记录它的状态,包括它的形制,历史和人文元素以及保护和管理的状态。内业就是把外业收集到的这些信息,整合、汇总并录入到国家文物局推出的“长城资源调查系统”。
“在工作开始之前我们有一个培训,当时大家都知道会很累,要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人知道这项工作会这样艰难,会这么累、这么危险。山如此之高,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想要靠近长城竟然这么费劲。”虽然工作超乎想象的艰苦,但是在队长张守义和郭建永的带领下,他们依然靠着自己的双脚描画出了长城的地图,也有很多令人惊喜的收获。遗失的碑刻,类似铁炮、火铳之类的兵器,还有一些早期的特殊的建筑材料……这些都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对长城的历史研究有所帮助。
蓟镇长城是在戚继光的主持下设计修建的,因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的防御等级是最高的,敌台的体量比宣府更大,规制更高,而且绝大部分墙体都是砖包。由于边墙牢固,烽火台的数量较少。此外门柱石、门券石多有浮雕和纹饰,其装饰的种类也较其他各处更多,具有更高的艺术性。昌镇与蓟镇长城的体例基本相同。明代初期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重点在蓟镇一线,因为战事频仍,需要有效防御敌人攻城器械的进攻。后期明朝与蒙元基本是一种谈判状态,再加上蒙古内部的斗争,以及与明互市的要求,西北部宣府镇长城的防御性就要差一些,城墙就是用石头垒成的一个三角形,但是烽火台数量较多。
“中国长城的价值,在于它的整体价值。从整体上看,明长城是世界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它反映了明代中国强盛的国力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其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难以估量。”长城资源调查队队员们通过自己默默的工作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延续着长城不朽的价值。
恢复山海关古城风貌
2008年7月12日,伴着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声,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首批项目――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如期竣工,山海关古城墙全面修复。这座历经600多年沧桑的古城重新亮相,盛装开城。
2006年4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赴山海关调研,决定将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纳入国家实施长城保护工程的首批项目,投资2亿元,修复包括关城四面城墙及东罗城三面城墙在内的6000米古城墙,这是国家长城保护工程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由河北省负责组织实施。针对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保存现状及文物主体的特点,凭借过去设计修复布达拉宫、萨迦寺等文物工程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河北省古建所很快编制完成工程方案,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
“维护古城必须遵循文物维修的原则,必须做到不改变其原状、原貌。在这一基础上,确保维修质量就成为有效保护维修的关键环节。我们在运用传统的古城墙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同时,合理地融进现代工程材料和技术,使维修后的古城墙既具有原始风貌,又能确保它内在质量的牢固性。加固残损构件和残坏部分有许多技术难题,有些构件加固造价比新构件造价还要高一些,但原有构件是历史的遗物,是古建筑文物原状和价值的组成部分,多加固一个构件,就多保存一份文物的原状和价值,对此不能单纯地用经济造价来计算。”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长城的原貌,就连土怎么夯、墙怎么砌都是按照传统的工艺和方法来进行的。
为了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河北省文物局从全省抽调2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山海关古城墙保护工程现场项目部,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服务、施工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赵仓群、次立新、张枫就常年驻守在项目部。
正是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修复后的山海关长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2008年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参加山海关长城保护工程竣工仪式时说,工程的开展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是建国以来长城保护工程的典范,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具体实践,它凝聚的精神力量及其高质量的管理、施工水平都值得作为样本推广,风貌格局能够控制到这种程度,这在国内的众多古城中也属难得一见。
寻找散落的珍珠
燕赵文化数千年的历史,遗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它们犹如珍珠散落在燕赵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了尽快寻找到这些散落的珍珠,将它们予以保护,河北省文物局自2007年10月开始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对我省18.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含172个县市区、5万多个行政村)进行地毯式的文物搜索。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对文物普查作了具体规定:“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国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的本体特征、基本数据及其保存情况,文物周边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情况;总体评价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
在这次全国的文物普查中,河北省采用的方法和其他地区不太一样。其他地区都是组织各县自行调查,而河北省为了保证调查的全面和详细,由省文物局组队,各个队深入各县,在2009年12月之前要完成田野调查,现在正在进行邯郸、承德、沧州几个城市的调查。
按照要求,这次普查要充分利用测绘、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已有的数据资料,建立我省不可移动文物的电子地图;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普查的质量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提高文物普查的工作效率和科技含量,为实现文物工作的数字化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尽管这次普查的标准很严格,但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仅在邯郸就有新发现3000处。此外,调查人员还发现了很多可以申报国保的明代建筑。
古建所工程师檀平川是文物普查队其中一支队伍的队长,由于在邯郸的馆陶乡发现了保存非常完整的古村落,他还将调查到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发表了一篇题为“深山藏古村”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