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见微知著
时间:2018-12-24 16:57: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6+2大于4+4 杨江波 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横跨1900多米的金门海峡,连接北加利福尼亚与旧金山半岛,大桥建成通车后,大大节省了两地往来的时间,但是新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出行车辆很多,金门大桥总会堵车。
原先金门大桥的车道设计为“4+4”模式,即往返车道都为4道,这是非常传统的设计。当地政府为堵车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感到头疼,如果筹资建第二座金门大桥,那必定得耗资上亿美金,当地政府决定以重金1000万美元向社会征集解决方案。
最终一个年轻人的方案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他的解决方案是将原来的“4+4”车道改成“6+2”车道,上午左边车道为6道,右边车道为2道,下午则相反,右边为6左边为2。
他的方案试行之后立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困扰多时的堵车问题近刃而解。
传统的“4+4”车道忽略了高峰期车辆出行的方向:上午市民上班造成左边车道拥挤,下午市民下班造成右边车道拥挤。而“6+2”车道恰到好处地利用车辆出行的时间差,合理地利用另一半车辆少的车道,这样,同样是8条车道,6+2取得了明显大于4+4的效果。
你喜欢吃什么
千智莲
一个学生告诉老师,抱怨班里有某人特讨厌。总喜欢跟他比,影响了他的学习。
老师问这学生:“你喜欢吃苹果吗?”学生愕然,但还是回答:“不喜欢。但喜欢吃雪梨。”
“你不喜欢吃苹果?”
“对!”
“那有没有人喜欢吃苹果?”
“当然有!”
“那你不喜欢吃苹果是苹果的错吗?”
学生笑笑说:“当然不是!”
“那你不喜欢他是他的错吗?”
“……”
“你喜欢吃雪梨?”
“对!”
“如果你的好友来了,你会请他吃吗?”
“会啊!”
“你怎么知道他爱吃呢?”
“问呗!”
“那还好,但很多人就不是这样,觉得自己喜欢就以为他人也喜欢。”
对待孩子的态度
龙应台
儿子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从他14岁到16岁。他对我和朋友们的谈话主题兴趣很浓,15岁的他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您有没有注意到您朋友们的一个特征?”我说没有。
他说:“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您的,而且,他们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啊?我其实没听懂他的意思,但是我们接着做了一个实验,就是观察朋友下一次来的时候所做的举动。结果是这样的――
甲教授进来,我介绍:“这是中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力普。”
他们握手,然后,甲教授对着我问:“好俊的孩子。他会说汉语吗?”
我说:“会,说得不错。”
甲教授问:“他几岁?”眼睛看着我。
我说:“15岁。”
甲教授说:“他读几年级呢?”眼睛依旧看着我。
我说:“你问他吧。”甲教授这才转过去看菲力普。但是没说几句,又转回来了:“他懂几国语言?”
菲力普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瞅着我。
这个实验之后。我也变得敏感起来。16岁的菲力普在我们做过多次实验后。曾经下过这样的结论,他说:“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14岁,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妈或爸爸身边,就是‘小孩’,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睛盯着你的妈妈或爸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总结的时候。我真的傻了。
此后,即使站在朋友身边的孩子只有酱油瓶子那么高,我也会弯下腰去和他说话。
机会常伪装成不幸
佚名
有一个人到一家大公司应征公关经理,公司要录取的名额只有一个,报名者出乎意料的多。经过层层激烈的考试和筛选,最后,他接到了面试通知单。
想不到。轮到他进入董事长室时,他竟然在董事长的面前摔了一跤,并把手中的资料撒得满地都是,只见他从容不迫地一一捡起来,并微笑地走到面试官的前面坐下。
不出所料,董事长劈头第一个问题就问他,你觉得这样的事情会影响你的面试成绩吗?只见这个人微笑着回答:在人生的旅程中。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这些事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因为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通常我都会以从容、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只要尽了力。我就不太在乎结果是怎么样。如果太患得患失。反而无法将真正的实力展现出来。更何况,有很多事情的结果,我无法操纵。就像今天这件事情的成绩是操纵在董事长的手中,所以,会不会影响我面试的成绩,应该是要问您,其实,这也是我想问的一个问题!
不久后,他接到了录取通知单。董事长的评语如下:“你是一跤摔进本公司的。”意思是说,你摔了一跤之后应付得当,才被录取。所以,如果没有摔那一跤,说不定还无法展现出你的危机处理能力而让董事长欣赏。
在人生的旅程中,当不如意之事来临时,千万别丧志或轻言放弃,因为,机会时常伪装成不幸来试探我们,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来应对。
一百年前的远见
冬亥
两年前,一段德式下水道在青岛出土。那段下水道已经在青岛的街道下静静躺了一百多年,挖出来后选了一截。放在青岛市博物馆的展室里。一百多年前,德国人在占领青岛期间,为这个沿海小渔村构筑出了最初的城市雏形,同时也设计了当时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的现代排水系统。有很多路段的管道一直沿用到现在,其中雨水、污水分流的模式,即使到现在国内也还有很多城市没能做到。
作为一名城市建设者,我曾在青岛博物馆仔细观察过那截下水道。从横断面来看,它高约80厘米。上大下小呈蛋状,而不是现在通用的圆形。上半部分简单地以水泥抹面。下面大约1/2高度的部分贴了白色的瓷砖,现在依然釉面光亮。
下半部呈“V”形的部分,确保了在污水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夹杂的泥沙污物时刻被冲击着,没有沉淀的机会,减少了日后的养护。而贴上了光滑的瓷砖,又能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减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
上半部分呈半圆形。直径比较大,能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面积。上大下小的蛋形结构,还可以让管道拥有尽可能大的承压能力,因为埋在城市街道下,管道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上方,横向方面的压力相对来说就要小得多。正是这样巧妙的设计和高水准的建筑质量,才让一百多年前建设的排水管道一直使用到现在。
实际上,这截贴上了德国制造标签的管道,完完全全是“MadeIn China”,采用的材料是地道的中国生产的。施工的工人是地道的中国人,当时在青岛的德国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做基础工作的技术和施工人员。他们所带来的,只是认真而又富有远见的设计理念和为达到设计目的而严格把握的施工质量而已。也许这才是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之间存在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