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数智化场景的内涵认识及建设目标
时间:2024-02-04 16:05: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职业教育数智化场景的内涵认识及建设目标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天然的跨界属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呼唤更高层级的校企合作。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职业教育数智化场景的内涵认识
职业教育的传统场景主要集中于实验室、车间工厂和教室等实体场所,通过面对面教学和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线平台等技术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开始借助这些技术手段构建虚拟场景,以模拟真实职业场景并实现跨地域、跨学科的协同教学。这一趋势反映了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教学环境的创新和变革。
(一)场景理论的意蕴与借鉴
如何理解“场景”,对于职业教育数智化场景建设至为关键。在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戏剧理论中,“场景”一词是“面对面”的物理空间;在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的媒介场景理论中,场景则延展到了“一对多”的信息空间,并认为场景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交往系统”。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移动互联无限的连接力量改变了场景构成的要素条件,时空一体化的数智化场景应运而生。
数智化场景已经不局限于空间形态的还原或创新,也包含了主体、媒介、环境之间交互关系的总和。斯考伯(Robert Scoble)等人用“context”一词来表述“场景”概念,强调数智化场景具备链接性和体验性,并认为数智化场景是与网络空间、电子情境、虚拟现实相连接的多维度信息交互系统;这一概念认识把场景建设导向了数字化转型阶段,强调依托智能化技术对环境进行感知和理解,并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体验。
在职业教育领域,数智化场景常表现为具备链接性和体验性的多维信息交互系统。因此,相应的场景建设绝非单纯的技术改造,而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革新,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从实践来看,传统学习服务模式缺乏对场景特性的考量,需要构建以“场景”为核心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支撑架构;以往单一场景已无法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多维场景能够重构职业教育教学关系,如教育元宇宙能够实现真实场景、虚拟场景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目前,基于虚拟仿真的智慧实训教学已被广泛采用,这也从实践层面证明数智化场景能够提供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创设多模态的数智化场景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样态。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数智化场景是以主体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技术和时空环境构建的交互关系的总和。
(二)职业教育数智化场景的特征
从参与者感受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场景本身应当具有体验性、沉浸性和引导性等特征;其中,“体验”是职业教育场景的核心。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职业教育场景在智能动态、联结共创、情感连接等特征层面不断进化。职业教育场景建设的实践案例,则更多关注以数字技术不断强化沉浸体验、多元交互和全面链接等特征。
沉浸式体验是数智化场景最基本的特征。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打造了酒店专业数智化实训场景。学生在课程中可以感受“接站—行程讲解—入住酒店—景区讲解—送站”全流程场景化再现,实现学生对真实工作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数智化职业教育场景能够提供更加真实、丰富和灵活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该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习者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这与情境学习理论强调探究、体验和建构的主张高度耦合。
数智化场景下多元交互,不再是单向信息传递,而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技术、主体与场景、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等多模态相结合的交互方式。例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打造了基于5G“云平台”的线上课堂场景,师生以“云学习”“云见面”等方式,开展线上问答、讨论和互动等。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技术为职业教育搭建了一个更加智能的大场域,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更为及时、流畅和有效。高度整合的数字技术既是交互的中介,又是交互的对象,技术对主体行为进行数据化存储和分析,理解主体的需求,实现诊断、分析和引导,场景与技术的依存关系得到更深程度的体现。同时,基于文化和价值观属性,场景与主体的交互能促进主体对职业文化的认同和参与。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链接,数智化场景拓展了链接的深度和广度。例如,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创新“职教集团+校企联盟+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四维联动”场景,成立12个校企联盟,依托数字化平台强化了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全面链接。换言之,无处不在的场景把职业教育相关要素连为一体,数字集成技术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障碍,进而实现人、物、数据、设备之间的广泛链接,同时还包括事件、流程、时空节点的链接。同时,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其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一元结构走向多元结构的办学格局,实现从单一需求到多重需求满足的社会价值。数智化场景能够集合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智慧,通过多终端、多形式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去中心化生态系统。
二、职业教育数智化场景的建设目标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一次场景革命,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场景变革,也根植于校企合作、学校治理等应用场景的系统重塑。本研究从广义视角,基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态表征,将教学管考评等传统教育功能,与服务、治理等核心教育教学场景聚合为全面链接的校企合作场景、交互体验的教学改革场景、数据驱动的数智治理场景等三大类型,只有不同类型的场景通过数据链接、交叉和耦合,才能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大价值。
(一)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强链接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天然的跨界属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呼唤更高层级的校企合作。在内涵上,职业教育要不断强化类型特征,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在外延上,需要不断扩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适应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能型社会构建。
从产教融合视角,数智化场景建设成为职业教育顺应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切入点。职业院校以数智化场景为载体,跳出校企合作传统模式的窠臼,与企业合作走向多空间、多场景和多主体的链式生态协作,在与产业领域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中形成新的开放性系统。首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从“松散型”场景向“共生型”场景深化。数智化应用场景分层更细,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远程教学与培训、虚拟实训和仿真、实习实训平台、数据分析与评估等方面的合作与创新,形成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其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从“单体型”场景向“链式型”场景延展。“校中厂”“学徒制”“订单班”“产业学院”等空间类型在数智化场景建设中被不断创新,职业院校在技术赋能下将突破传统“围墙”限制,校企合作场景向多维度、立体式的产教融合大场景延展,校企命运共同体也在逐渐成形。
(二)推动教学与实践的强交互
人类的学习长期都发生在场景之中,数智化场景将从时间、空间、学生认知三个维度彻底重构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关系与育人模式。
从时间维度上看,场景化教学能够实现即时交流和非即时交流融合,教学不再局限于特定时空环境下的实时交互。数智化场景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学生既能在实践中实时交流,获得及时反馈和指导;也可以在自己的时间节奏下进行深入思考与交流,促进知识习得和应用。
从空间维度看,数智化场景可以实现理论学习空间与实践操作空间的无缝衔接,实现物理学习空间与虚拟学习空间的有机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扩展现实技术等营造人机协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智能化”、教学情景“真实化”。学生可以在学习环境与职业环境相结合的数智化场景中获得更加灵活和真实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从学生认知维度看,数智化场景使后现代课程强调的“开放、对话、体验、自组织”理念得以实现。在技术引入和应用过程中,学生个体置身于具有实操性和跨学科性的“沉浸式学习空间”,每个个体都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教学从重视外在实践走向重视内在体验,点燃学习者的探究欲望和创造热情。
(三)形成数据与治理的强赋能
传统治理模式难以适配数字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需,数据烦冗、数据孤岛、用户体验、数据安全等成为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的主要问题。数智化场景则较少受制度逻辑和组织逻辑影响,能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应用的力度、深度和效度,有助于职业院校实现技术治理、规则治理和文化治理的有机融合。
首先,数智化场景治理体现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治理”。职业院校通过数据开放、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数据融合等数字技术手段优化治理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和智能化决策,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新局面。
其次,数智化场景治理体现了“运用制度机制进行的治理”。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存在技术场景和治理场景的融合问题,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需要制度机制加以规范和调适。通过构建政策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场景建设从“技术至上”到“技术与治理并重”的变革。
最后,数智化场景治理体现了“运用文化功能进行的治理”。克拉克(Terry N.Clark)认为,场景“提供了社会成员的归属感与文化需求的协同管道”。数智化场景是重构社会关系、调整赋权模式的全新范式。场景中的各主体有着共同的、根本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与利益追求,共同维护和遵循制度要求和行为规范,并在协同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