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的思考
时间:2024-01-27 14:01: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基于“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的思考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创造的重要研究范式。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高水平一流音乐学院的建设,xx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xx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成立暨挂牌仪式,以及“独立设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院、系主任学术论坛”于xx年9月16日在xx音乐学院举行。为了促进新时代高水平一流音乐教育学科和高校美育改革的发展,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和xx音乐学院主办,xx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承办的“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云端”学术会议)于9月17日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以“新时代高水平一流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发展”为主题,围绕“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战略”“国际前沿思维下的高等音乐教育研究”“终身发展理念下的音乐教师教育研究”“音乐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新时代音乐学专业师范认证”等议题展开。
研讨会开幕式由xx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xx副教授主持,xx音乐学院副院长xx教授致辞。他首先对全国音乐教育领域各专家、学者的线上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研讨会举办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研讨会主题发言部分由xx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xx教授担任各场主持与点评,16位音乐教育专家、学者通过腾讯线上会议,以屏幕共享的方式发表各自的主题演讲,分享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并以超星直播的方式向大众普及最前沿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思想方法。同时,本次研讨会还吸引了近8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及同人在线参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本文通过对会议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相关议题的综述、分析与思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音乐教育学近年来的学科定位、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相信本次会议中大家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会启迪我们在学术研究上进行新思考,在思想、理论、方法论等方面努力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 、“双一流”对标建设:新时代高水平音乐教育专业和学科发展目标
“双一流”建设是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xx—xx年)》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文件要求的基础上,国家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双一流”对标建设的目的是完善学科体系、丰富学科门类、提升学科内涵、突出学科特色、提高人才质量。可见,学科建设是一个体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本硕博一体化: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目标
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xx教授以“双一流与音乐学科对标建设”为题,从学科的界说、内涵、简史、评估,以及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等层面展开了详细论述。他特别强调了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中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和学术科研是三个核心要素。“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它是关乎学校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和社会综合服务能力的系统性工程,对于提升高校办学实力、提升高校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及国际竞争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围绕“音乐学(教师教育)”一流专业及国家级一流标准建设等问题,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xx教授展开相关论述。他强调,国家一流专业的审批不是终点,而要将其作为一个发展契机和起点;要根据新时代生源“进出口”要求,做好音乐学“一流专业”中长期的设计与布局。他同时呼吁,具有全国一流专业的各校应携手共商、共谋发展战略,开展合作研究,联手编撰高水平教材,共享师资及教育资源等,并期望进行课程互通与学分互认,共同打造音乐学(教师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的“金字招牌”。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徐教授提出了“十六字方针”(教育专业、音乐专长、教师职业、美育先锋)的培养目标,以期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配备、考试评价等改革,重视师范生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方法论意识,凸显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个性”,使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未来音乐教师的角色意识。这种有别于作曲、音乐表演等专业的学习方式,力求把音乐师范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教育情怀和职业素养的中小学美育师资。
(二)育人成效: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本质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否高水平、一流,主要还是看育人成效,这也是学科建设的本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因此不能脱离育人来谈学科建设与发展。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副秘书长、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xx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xx教授以“育人一流才真一流—新时代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之本”为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新时代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陈宝生部长的教育五重境界说等概念,论述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要想培养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基础教育美育教师,就必须围绕和聚焦这三个问题进行现实反思、厘清改革思路。此外,他将技术、艺术、美育等三类人才分别对应音乐教育的三流、二流、一流专业,形象地说明“一流音乐教育专业”是“以美育人育美人”,“二流音乐教育专业”是“以艺育人育艺人”,“三流音乐教育专业”是“以技育人育技人”。从培养人的视角看,一流专业属于优美之教、美美之教,二流专业就可能是小美、大美之教,三流专业可能更多属于无美、小美之教。因而,一流专业强调的是音乐为教育,体现了“音乐教育美育化”特征,二流、三流专业则强调教育为音乐。
(三)教师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
音乐教育专业,即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俗称音乐师范教育专业。以“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概念替换或文字游戏,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为适应当今世界科技知识的更新加速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教师教育”较于“师范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不仅关注在校音乐师范生的职前培养,而且重视音乐教师的职后教育,它涵盖了“职前培养—在职锻炼—职后教育—终身发展”的过程。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理事、xx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xx教授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含义与学科逻辑”为主题,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从哲学的高度、中西对比的视野,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整体思维与西方学科思维、逻辑推理的异同,并分析了不同语境下的音乐教育内涵及特征、音乐教师与音乐教育者的区别,以及中国音乐教育者面临的问题与抉择。她阐释了xx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如何率先改变以往音乐师范生主修声乐、器乐等现象,设置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群,以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课程作为音乐师范生的主修课程,以声乐、钢琴等技能课程作为音乐师范生的辅修课程,帮助音乐师范生为成为未来的音乐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自入校起就有明确的身份假设(教师角色意识),因此,当他们学习钢琴技能时,便不仅关注钢琴表演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如何用钢琴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其掌握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
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xx教授以“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音乐教育为什么和做什么研究”为主题,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xx年版)》回到“学科本位”的原点,以及兼顾音乐教育的内在目的(音乐审美)和外在目的(社会功利)双重目标,重新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进行思考,以期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学校音乐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如思维能力(智商)、行为能力(行商)和社会能力(情商),以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智力健康、心理健康及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全面发展。
(四)课程融合: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x博士,以“新时代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融合发展探究”为主题进行发言。他基于课程论和融合论的视角,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融合发展。第一,课堂结构的融合。以xx教授构建的三个层级、五类课程结构体系为例,提出了整合同类方向课程、精选必修主干课程、合并同类选修课程等结构融合的思路。第二,课程内容的融合。基于基础教育三轮课程改革倒逼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视角,启发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应与时俱进,时刻关注与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自觉进行课堂教学的革命。高校基础类课程,如声乐、视唱、合唱与指挥、器乐演奏等可以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选择教学曲目;专业方向类课程,如歌曲写作与改编、小型乐队编配等与高中音乐“编创”模块衔接,从而培养能快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优秀音乐师资。他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融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技术与艺术、音乐与文化”四维度的融合发展。第三,课程实施的融合。探讨了音乐素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以及课程师资互通互联的“区块链”,即整合学术资源、加强课程建设等问题。
xx音乐学院xx教授以“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学课程体系建构40年—基于课程政策理论下的回顾与反思”为主题,论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所经历的“教学—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四个阶段,以及“迷失—找寻—回归”的三次错位。中国的音乐教育在专业与非专业、综合与师范院校的争辩中历经了恢复、转变、论争、回归四个十年,既符合自然辩证法的逻辑,也符合音乐艺术发展“启承转合”的基本规律。之后,郁教授还基于课程政策、课程权力再分配的理论给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特别是校本课程、本土课程、乡土课程的建设开拓了思路,提出应坚持“四个自信”和有学术担当的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的根脉永续传承。
二、人才培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对接基础教育创新育人模式
(一)产出导向、目标达成:OBE理念下的音乐师范专业认证之诉求
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xx教授基于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OBE理念,立足社会现实需要,紧扣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阐释了“基于产出导向的音乐教师核心素养三维体系研究”的xx师范大学模式。她针对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出现发展瓶颈,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脱节,培养目标不清晰、特色不明显,课程在教育性和教师素养上的阙如,以及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倡导回到原点做分析才是解决的方略,强调产出导向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合规律性的课程理念是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其中,产出导向是指以用人单位、政府部门、毕业生等为代表的利益方构成的评价机制,由外到内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另外,她还指出三维核心素养中的第一维是音乐技法素养,第二维是音乐学科教学和师德素养,第三维是指向未来的发展性素养。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重建培养目标、新创毕业要求,让三维核心素养可看、可测、可达成;重构课程与教学体系,让三维核心素养有实现的底座;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让三维核心素养有落实通道、实践平台、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等保障措施。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xx教授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与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改革”。他以冰山、洋葱模型为例,阐述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评价模型,并论述了如何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教师职业胜任力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音乐教师核心素养发展和职后教育评价,从而倒逼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同时还指出,高校音乐教学要有前瞻性,要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合格师资,要达到未来五到十年内服务基础教育教学岗位的要求。
(二)实践取向、三台协同: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教学能力之要求
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xx教授的“认识?适应?引领?—高等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的主题发言,基于“认识、适应、引领”三个维度,阐述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对标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他认为,高校音乐教师要对音乐教育专业建设标准有清醒的认识,对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对象的毕业要求与能力结构,以及对音乐教育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等方面有深刻认识,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探究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调整培养目标,在教学上应更侧重于如何有效对接基础音乐教育,时刻关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相应变化。最终,树立科学的“教师教育”理念,整合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制度,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精简学科专业课,强调音乐教学法类课程群建设,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使高校师生都必须注重“舞台、讲台、写字台”三台协同发展。
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xx教授以“‘多元一体’音乐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路径探索”为题,提出高校音乐师范生应以掌握音乐学科专业技能为基础,以精通课堂教学技能为核心,进而练就“站稳讲台,兼顾舞台”的实践能力。她立足“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的重要理念,以校内课程为内核,以“朋辈教育”“三大赛事”全员模拟课堂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教学技能赛(自选某一微格教学技能)为辅助,以校外实践活动为外延,使“农村支教”“三下乡”结合多元的见习、实习、研习等,形成“多元一体”的华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朋辈教育”中,音乐师范生通过组织、参与其他院系学生的各种音乐排练,不仅锻炼自己的从教能力、人际协调与沟通能力,又为活跃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更为师范生“站稳讲台”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终身发展、智慧创生: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之路径
“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教育思潮、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国际社会看,早在1976年第12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就将主题定为“作为终身教育的音乐教育”。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将教育的新使命扩大至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从国内形势看,xx年3月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纲领性文件,又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立交桥,主要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各类教育形式自成体系互不沟通、工作岗位和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认可、个人成长成才通道单一狭窄且高风险等问题。”
xx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xx教授以“当今音乐教育的走向”为主题,立足民族自尊和国际视野,从“硬实体”技术角度剖析了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考和新思路。他强调,21世纪的音乐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前沿思维、前瞻性理念,要开拓人才培养思路和过程,使学生学会聆听、独立思考,具有终身发展的理念、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吴院长还谈道,现如今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局限于在学校层面获得知识,要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智慧,以及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三种基本能力。
xx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xx教授以“走向智慧创生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与微格实训”为题,探讨了音乐教师如何在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社会中,紧跟时代脉搏和社会需求,与时偕行,以学生为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和专业发展,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应对新时代对教师的需求,进而走向智慧创生、多觉联动的新课堂。在终身发展教育理念下,音乐教师应具备面向未来的专业发展核心素养与关键性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生的教育智慧,具有广博的学术视野和高尚的教育情怀,掌握扎实的音乐教学技能;通过微格实训,以“课堂教师引领—同伴互助促动—网络移动学习—自主创新建构”教学模式,促进“导学—助学—自学—创学”学习模式的变革,重塑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教育新生态,把自己塑造成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三、科学研究:音乐教育研究的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
(一)跨学科研究:当今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和新趋势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创造的重要研究范式。它指的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理论、概念、思想、技术、数据、方法等进行融合,从而解决单一学科研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跨学科研究是对单一学科研究的挑战与革命,是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
xx大学音乐舞蹈学院xx教授以“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思考”为主题,从研究路径、学科交叉机制、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并以相关实例阐释了同域交叉(同域二元交叉学科“音乐教育学=音乐学+教育学”)与异域交叉(异域三元交叉学科“音乐治疗学=音乐学+心理学+医学”),供体学科与受体学科,亲缘与远缘学科关系,学科导向型(音乐教育神经科学)与问题导向型(常见的多学科理论跨学科研究)等作为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学科交叉机制包括学科思想移植、学科概念移植和学科方法移植三种,他以音乐教育哲学(将供体当代哲学基本思想引入音乐教育学科研究)、音乐教育神经科学(将供体医学概念“脑的可塑性”、原理、定律等移植到音乐学科)为例,阐释了后两种方法的概况。最后,他强调了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应注意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合理移植使用供体学科的学科方法,关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新动向,并注意学科交叉的适切性,鼓励不同专业人员或校际的跨学科研究合作。同时还指出,音乐教育学者应具有跨学科研究的意识,关注理论和实践研究,以跨学科研究的视域来拓展音乐教育学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xx音乐学院xx教授近几年的研究涉及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的跨学科融合。本次会议她以“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音乐教育”为题,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出发,对怎样围绕学习者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提出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她强调教育是聚焦既定目标展开的培养人的活动,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出发点,关注人的成长—受教育者的成长。在目标设定上,她将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视为核心内容,并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受教育者的所需和所能。教学过程注重从“音乐学习”方面来设定“音乐教学”,其关键点是“学”,即要关注学习者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设定起点、引发转变、关注过程、形成评价”方面关注学生心理的、感觉的、认知的唤醒,其本质是尊重学习者个性、开发学习者的音乐潜能、提升其音乐能力,并促进其人格成长。此外,杨教授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视频形象地分享了两个音乐活动和一个奥尔夫音乐治疗案例,用学生们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为音乐的学习起点,采用身体声势、嗓音游戏等有趣味、可操作的具身体验方法,让他们的身体与音乐迅速建立关系,使学生们在放松的环境中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及心理的、感觉的、认知的唤醒,让疗愈者们在音乐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打开心扉、得以治疗。
(二)教育哲学研究:促进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观念更新
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哲学方面,特别是从艺术教育观方面来研究音乐教育的根本方针、原理及指导原则”的一门交叉学科。即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的视角,对音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哲学探讨,以期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指导。目前,对我国音乐教育产生一定影响的教育哲学思想有美育论音乐教育哲学、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功能/社会的音乐教育哲学、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等。
xx音乐学院喻意老师基于学者们对埃里奥特实践哲学提出的几点质疑,以“论埃里奥特哲学思想的三大质疑—‘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教育价值和方式”为主题展开讨论。这些质疑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关实践哲学中对于实践概念的诠释,有学者认为埃里奥特“借用亚里士多德的概念”;第二,埃里奥特认为实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福流”(flow)中获得最佳高峰体验与音乐享受,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但有学者认为这种体验是一种“隐形的审美观”和“精英教育观”;第三,埃里奥特认为“做音乐”(musicing)是实践音乐教育的最好方式,对此有学者称实践哲学“不过是表演哲学”(埃里奥特认为做音乐比听音乐更重要)。针对以上质疑,作者逐一展开论述,剖析了各种质疑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及其原因,并指出埃里奥特后期思想吸收了学者们的意见,对早期思想进行了修订,其“实践”哲学的内涵、教育价值和方式等理论均得到重新建构。
四、思考与启示:以国际视野推进中国音乐教育学“三大话语体系”建设
本次“云端”学术会议紧张而有序,16位专家、学者的发言精彩纷呈,紧紧围绕“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分享了各自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共享了教育智慧,为我们带来中与西、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先进思想与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新视野、新实践,指引着中国音乐教育未来前进的方向,并为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三大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临信息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社会,这种“云端”学术会议将成为新时代教育研究与学术研讨的新常态。本次研讨会的闭幕并不是一个终止,而是一个新开始,也正如xx音乐学院王瑞院长所言,期望能够推动xx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乃至全国音乐院校“全面深化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凝练学科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希望和全国的音乐教育同行一起对学科建设展开创新思考,基于中国音乐的历史、文化和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建构起‘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开展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基本问题研究、学科问题研究、学术问题研究,阐明中国音乐教育所运用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从古代乐教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及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长河中,揭示和总结中国民族音乐在数千年文化传承中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教学规律、发展特点,并结合当代哲学、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世界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也就是说,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和思想精髓,使中国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具有他者的参照系,站在国际前沿,具有世界眼光,在中西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中确立自己的坐标系。同时,也要坚持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音乐教育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为目标,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先进文化、革命文化进入音乐教育学教材的研究,加强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中外学术交流,坚持音乐教育学与多学科、跨学科、边缘学科的融合创新研究,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