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指示心得体会
时间:2021-04-21 14:02: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建设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人才支撑。人才的质量决定了大学的高度,建设一流的大学,就要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要紧扣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小编为您整理了《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指示心得体会》,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心指示心得体会
心保持自信与定力,建设一流大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
建设一流大学,既要明确“三个坚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着力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要保持自信与定力,把追求一流作为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原创能力上重点发力。
建设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人才支撑。人才的质量决定了大学的高度,建设一流的大学,就要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要紧扣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大人才培养的转型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等综合性人才培养步伐,让更多的高质量人才脱颖而出,培养更多的大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设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学体系。术业有专攻,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实际,根据个人的潜力与优势,培养出具有独当一面和引领引导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一方面则要注重强化综合素能的提升,要构建一流的大学体系,发挥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催化剂”作用,既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也要重视创新创造能力建设,要敢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建设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原创能力。从国家层面而言,我们扎实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出了大量的建设人才,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但在一些关键领域,我们的基础还不扎实,原创能力还不够,还存在一些“卡脖子”问题。对此,我们要强化基础科学的研究,夯实科技创新的基层基础,更要发挥我们的基础优势,在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上加大力度。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心指示心得体会
建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他在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极不平凡历程,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懈努力。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流人才方阵。要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锤炼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能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广大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塑造,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教育学生更加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不断让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信仰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奋进在新时代,高校要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努力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培育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关键词: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心指示心得体会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体现我国大学的责任和担当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种主动选择,体现一所大学的责任和担当。纵观世界历史,大学已经走过近千年的发展历程,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使命,世界一流大学总是在努力寻求更高的发展目标中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引领本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般而言,世界一流大学往往产生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新的事业。我国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初期,清醒认识到自身在基础条件上与国外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因此努力把握好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大学开始把眼光投向世界,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坐标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1985年5月,党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同年,清华大学召开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从现在起的十年,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发展阶段”,首次把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学校长远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努力,2017年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按照党和国家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到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新目标。一届又一届校领导班子、一代又一代清华师生员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力奋斗、接续探索,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不断把一流大学建设推向深入。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具有一些共性特征,比如雄厚的办学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良好的国际声誉等。在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认真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发展目标,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既不急于求成,又要积极进取。同时,每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我国高校要从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创造和保持自身的特色,在持续的探索中对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等作出自己的回答。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真正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做出了自己的探索。2012年,清华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必须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在办学实践中。“世界一流”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先进办学水平,“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清华风格”是清华大学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精神气质以及发展模式的高度凝练,三者统一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普遍规律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世界一流意味着引领,不仅能引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更能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世界一流还意味着贡献和影响力,不仅要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还要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始终保持永不满足、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成长。我国高校要不断从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创新的新成效中汲取力量,深入到大学的本质中去寻求内在的新动力,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中西文化之精华,在持续奋斗中不断进取,在比较借鉴和探索创新中努力发挥引领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校要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精心谋划学校的长远发展蓝图,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同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更高的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术创新水平和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自强的清华人永远坚持国家至上、人民为先,努力在党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书写不负时代的清韵华章。自强的清华人永远以创新为矢志不渝的追求,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清华大学将以更加深入的思考、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有力的行动积极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现代大学制度,办学定位,百年办学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心指示心得体会
大学录取通知别样“带货”诠释大学之“大”
种子礼物、鲜花带货、时光转盘、风琴折页……近日,随着高考志愿填报接近尾声,一大波高校录取通知书因别具新意成为热搜话题。在招生录取工作电子化、数字化的当下,这些录取通知书成为母校给学子们开的“云端第一课”,在满满的仪式感背后,努力传达着大学的精神和育人的理念。
一只青莲紫的荷包,绣着“一元复始,万象新生”字样,里面装着两粒莲花种子。“希望新生将其中一颗种于故乡,不改初心;
一颗带来校园,见证成长。”南开大学对新生的第一声“云端”叮咛可谓意味深长;
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则化身“带货员”,为美丽云南开启“鲜花带货”,充满满满的使命担当感,寄托了对学子成为伟大时代参与者、缔造者、受益者的殷切希望……
转眼迎来大学“录取季”,录取通知书究竟“长”啥样,承载着学子们的美好期待。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意创新,赋予其更多元、更丰富的涵意,使之不再只有单一“通知”功能,或寄予美好祝愿,或展示大学风骨,或传承校训理念,或叮嘱使命担当,或激励追梦理想……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带货”录取通知书,不仅成为新生们的“最爱”,而且赢得舆论围观、点赞,可望起到的启迪、教化、引导作用更值得期待。
大学肩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输送优秀人才的光荣使命;
大学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梦想,把学业造就融入社会、融入时代,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以仪式感带入使命感、责任感,既是教育创新也为学生喜闻乐见。古典范、艺术范、时尚范……从细节入手赋予录取通知书教育元素,将“高大上”的教育理念具体化、情境化,有故事、见情怀、显担当,更易于引发大学与大学生之间的共鸣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好的教育就像一束光,能照亮学子前进的道路。无论是手写录取通知书、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执着,还是将VR技术引入录取通知书、展现国家科技创新成果的自信,抑或“鲜花带货”鼓励为脱贫“拼单”,等等,异彩纷呈、情深意重的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别样“带货”,立足宏大时代背景“叙事”,引领青年学子人生价值坐标,唤起学子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启发、诱导、鼓励大家发愤学习、奋发有为,做堪当接力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创新实践、用心良苦值得点赞。
关键词:别样,大学录取,通知,大学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心指示心得体会
适应社会需求 办好应用型大学
何清湖
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闽江学院考察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维度阐述了当代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对教育事业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强国,科教兴国。国家强盛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与创新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而好的教育方能培养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大学建设在近二十余年有了“沧桑巨变”,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等方式使大学的基础建设以及办学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很多城市通过统一布局建设了大学城,使优秀的教育资源群集,培养了数量大且类型丰富的人才。
——适应社会的应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占少部分,而应用型人才是主体。大学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让求真务实成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紧扣社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应用的建设者。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尊重职业的多样性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从而能适应社会应用,胜任各种工作。由于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多元的,大学生要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方能举一反三,跟上社会快速、多元发展的脚步。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符合社会的需要。在提到专业建设时,总书记说:“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符合社会的需要”。这种教育理念对当代大学的专业建设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大学的专业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符合社会需要、越精越好。专业太多会分散教育资源,反而办不好自己的优势专业。每个学校都要找到自己合理、清晰的定位,立足于学校实情,办好优势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重视品德培养。总书记强调要把品德摆在教育的首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不仅要教方法、授知识、指道路,更要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做人和做事同样重要,都需要学习。要重视文化的熏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合。大学生不仅要学专业,还要学做人,学历史和党史,使“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大学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大学要注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历史性贡献。
(作者系湖南医药学院院长、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键词:适应社会,需求,大学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心指示心得体会
打造“金课”,助力大学回归育人之本
你上过这些“金课”吗?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2020年度一流本科课程拟认定课程615门,其中线上一流本科课程7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6门,线下一流本科课程330门,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37门。这批被誉为首批“金课”的本科课程覆盖广东大部分地市和本科专业。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的通识课程因人而设、技术含量低,没有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被称为“水课”;
很多学生为了推高平均学绩点,抢着上容易通过且给分高的课程,选了课并不认真学,被称作“上水课”。长此以往,大学通识教育可能变成“鸡肋”——越是水课,选课人数越多,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课程反而乏人问津,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
淘汰“水课”已成为地方政府、高校等社会各界的共同认识。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此次广东“反其道而行”,通过公示一流本科课程,树立“金课”标杆,提升课堂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效能,有望一改部分高校“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助力大学回归育人之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金课”的公示对本科生群体提出了较高的标准。所谓“金课”,指的是有一定难度,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课程,具备一定的高阶性和挑战度。随着“金课”的尘埃落地,课程教师对于课堂设计的投入将显著提升,高校对于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也将进一步优化,这将倒逼广大学生在学习上更投入,对待课程更上心、面对考试更用心。
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让教学活起来,也对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期待、注入了更多动力,鼓励他们在课程设计、讲授、考查上下功夫,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上花精力,从而做到用心打磨课程、潜心钻研教学、静心陪伴成长。
大学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但就目前而言,推动“金课”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的常态,还任重而道远,亟需高校一方面鼓励院系重视教研活动,推动教师认真对待课程教学,主动拓展学术与行业、产业的对话和沟通渠道,将科学前沿和社会需求及时反映到课程内容中;
另一方面提高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要求,集中清理一批质量不高、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通识课程,完备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改变学校传统的行政评教和学生评教模式,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考试为中心到学习为中心、学科为中心到专业为中心的三个转变,让教师有教育荣誉感,不被严苛的教学评价和功利的办学追求左右。
以“金课”建设严格课程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强化教育教学的地位,完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提升大学育人“成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国梦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打造“金课”,助力大学回归育人之本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心指示心得体会
北大清华课程互选,对打破大学“围墙”有示范意义辣言辣语
文/孔德淇
今年年初,北大、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的新闻一时间在网络上刷屏。不少网友调侃道,如今终于不用再纠结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问题了。
事实上,北清之间的合作传统悠久、基础良好,两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之间早已有开放互选课程的探索实践。此次两校互开课程合作再升级,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开放各类优质课程的互选,共开放83门课程、695个名额,同时首度在学校层面互认学分,将更加有利于发掘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校际教学互利共享。
作为国内高校的翘楚,北大、清华此举无疑具备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毕竟,再优秀不过的学校,教学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增加各类优质课程供给,为学生提供更多本校以外的学习机会,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在给学生知识构建提供更多选择,满足其扩大眼界和日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大学传统,扩大他们的交友面,对未来人生发展颇有裨益。
近年来,教育部制定多部政策文件,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不少高校开展资源共享、课程互通等方面的探索,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大学之间的“围墙”不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牢不可破。这些措施,一方面盘活了大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
从为国家社会输送人才角度出发,教学培养不应囿于一校一院,要把大学间“隐形围墙”推倒,在校际间推进广泛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但大学合作开花也要结果,要提高教学管理和质量,避免轰轰烈烈开始、潦潦草草收场。
高校之间如何把合作落到实处,避免炒作、搞噱头,有概念而无实质,下一步教育部门应有所思、有所为,比如凭借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契机,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度,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推动大学各行政部门、院系师资共享、科研资源共享,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
主动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通过设计共同的选课体系及完善的学分核算机制,着力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让“学分互认”走得更加深远。
关键词:北大,清华,选课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心指示心得体会
大学应该如何建成“世界一流”
近期,多所知名高校陆续公布双一流建设专家评议结果。9月21日,清华新闻网发文表示,专家评议称“清华大学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他多所高校也发布类似结果,如南京大学称“学校总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称“具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对此,9月24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回应称:“应该清醒认识到,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些自我评定在我国乃至世界舆论场里引发热议,作为我国顶级高校的清华大学,吸引了最多的舆论火力,清华大学在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许本就板上钉钉,只是其以自我评定的方式将此作为一个行政立项的完成。
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一流大学,譬如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芝加哥、伯克利和常青藤等等。它们的“一流”都是在历史发展中口口相传形成的一流,也就是口碑一流。美国没有一所大学的一流是由美国教育部决定的,更不是大学自我决定并宣布为一流。
全球有很多评价大学排名的研究机构,而这些排名研究机构几乎清一色都是民间机构。目前,世界上认可度最高的四大排名指标体系分别是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和 QS 世界大学排名体系。
虽然这几年中国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提高,但是排名提高最主要来自于发表论文,在培养一流人才和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方面,中国大学与一流大学还是有明显差距。
经过历年建设和多方努力,我国大学在排名这三大全球性大学排名中的表现日渐攀升,清华在2020年的QS大学排名榜上位于第16,北京大学排名22。虽然成绩提升显著,但是排名仅仅是排名,况且仅看这种所谓的客观硬性排名,仍然存在不足。
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世界大学排名中,牛津大学连续五年位居榜首,斯坦福大学排名第二,英美两国高校继续在前200强中占据主导地位。
2020年QS发布排名中麻省理工学院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紧随其后,位居第二和第三名。在世界大学10强和30强中,美国大学占据半壁江山。
ARWU2020中,哈佛大学仍然稳坐头把交椅,连续第18年蝉联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学仅次于哈佛大学,继续保持全球第二位,剑桥大学保持全球第三。
2020 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于榜首的是哈佛大学,其次是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名列第三。除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前10位其余全部为美国大学。
对大学的办学质量,客观指标有意义,但是更多的还是一种主观认识,社会观感对大学水平的主观判断才是真正体现。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条最基本主观指标就在于能否吸引世界一流学生来求学。比如,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我国清华大学已超过耶鲁大学,但是,清华大学所招留学生质量,与耶鲁大学还有不小差距。
在2019年的就业报告里面,清华的15.3%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出国深造的人数为1035人,在中国的高校里面是名列前茅。北大的本科出国生率达到30.01%,硕士出国生率是4.85%,博士出国深造率是11.54%。总体出国深造率排名全国前三。这两所高校出国留学的学生,基本都是学校的精英,也就是大家所称之的天才。这群学生都是中国智商最高的一批学生,也可以说包含了中国大学最好的一批学生,而一流学生继续在本校学习,这又是一个世界一流大学最基本的主观指标。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一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社会、教育等都起引导作用。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更是国家科技、经济等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世界一流大学是精英人才高度聚集的地区,不仅拥有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传承了优良的制度文明,需要通过长期历史积累形成,而且是以一流学科为基础而建成的。
网络曾流传美国加州教育局有一个官方统计的数据,大概从1978年到2015年,光是美国加州硅谷一个地方,吸纳了将近两万中国清华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中国本土最优秀的大学竞争力仍然不够,人力的培育和发展能力受限,严重限制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究竟怎样才能实现我国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如何真正提升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达到提升我国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最终目标?
虽然世界一流大学的评判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教育本身总归离不开教授、学科、学生、科研、经费等指标。
教学科研方面最简单的观察指标,我国国内大学获得诺贝尔奖、菲尔茨奖、图灵奖等等的教授屈指可数,也就意味着基础科学领域突破性研究还需要加把劲。世界一流大学都坐拥多个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都曾斩获世界各项领先科学大奖。所以,我们亟需强化顶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诞生。人才始终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顶尖人才,就谈不上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有引领学科发展的成果。
另外,国内的高校还存在追求全面发展导致学科布局失衡、文化传承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选拔体制不合理等问题,我们都感同身受,这些都是阻碍国内大学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我们可以在国内选择若干所名牌大学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给予这些大学更多自主权,帮助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人才的自由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关键词:张梦晨:大学应该如何建成“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