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低谷的中国科幻小说】中国科幻小说排行榜
时间:2019-02-08 04:28: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人类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伴随着幻想的前奏起航的,农耕文明的飞天梦、月球梦,甚至现代文明的火星梦都从幻想变成了现实。人们在惊喜地品味着梦想成为现实的美妙时,也期待着一个个更为神奇的科学幻想的诞生。科学与幻想之间冥冥之中似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神秘的联系,也许是幻想的产生激励和引导着科学的发展,也许是科学的发展则引发人们更多的幻想。这大概又是一个蛋与鸡孰先孰后的问题。
无论如何,中国科幻小说在科学与幻想的双重激活下,目前已经走出了低谷,也必将在沿着新世纪文化发展的轨迹,走出一条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幻想文学之路。
一、略显寒意的复苏态势
中国的科幻小说是从翻译外国作品开始的,从1901年梁启超翻译科幻小说之父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算起,其进入读者视野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50年代,应该说是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短暂而辉煌的黄金年代。高士其的《揭穿小国人的秘密》,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等作品曾在当时的青少年读者中风靡一时。然而,就像耀眼的流星掠过苍穹,中国科幻文学短暂的辉煌,并没有改变随之而来的令人尴尬的持续的沉寂。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科幻小说在时代的车轮将要驶入世纪的交汇点时,开始出现了转机。
科学思维与科幻小说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土木工程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就是中国科学界中科幻文学的擎旗者。《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偷脑的贼》等作品的相继出版,显示了其丰硕的创作成果。潘院士写科幻小说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因为他真切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的接力棒需要青少年一代用最大的力度去接传。可是,当下的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让潘院士十分忧虑,他曾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似乎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故步自封,被传统的牢笼牢牢束缚;另一种却是活跃到妄想的程度,不愿意做艰苦的基础工作,总想一鸣惊人,而这两种极端我们都要避免。他坦言自己创作科幻小说,一是为了鼓励青少年能够创新思维,在更高的境界上展望未来,另外就是为了要劝诫年轻一代扎实工作,捷径和灵感只能通过汗水和努力才能获得。
从潘家铮院士的一番肺腑之言中,不难感受到一点,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急切需要优秀的科幻作品。然而,科学家中真正关注科幻小说的毕竟只是少数,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院士也就潘家铮先生一人,甚至有极少数科学家竟把科幻小说斥之为“伪科学”。科学是推动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幻想则是开启民族希望的一把钥匙。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总理此言,含义极为深刻,意义极为深远。放而言之,用之于科幻小说,不就是启发和鼓励我们的青少年成为“关注天空的人”吗?
应当指出,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热度在逐渐回升,一些优秀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如王晋康的《生死平衡》设想了人类用整体论向还原论挑战,用平衡医学向现代医学体系挑战的情景;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描述了人类乘坐底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探险;杨鹏的《超时空少年》,编织了一个少年经历偶然事故成为超人后的奇特经历……作为面向学生读者群的科幻刊物《科幻世界》每期销量也达到了40万册,但相对于科幻小说潜在的消费市场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说到“不够”,其实有着两层含义。一是科幻小说读者群的阅读神经激活得不够,再就是科幻小说还不够多,也不够好。不过,有国外幻想系列在中国的预热,特别是有网络技术的大行其道,会激起中国科幻小说复苏后的热度升温。
二、提倡科学人文兼重
崇尚科学是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科幻小说也就是科技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科幻小说既然是一种文学形态,也就必须关注人文精神。优秀的科幻小说应该成为崇尚科学与关注人文相结合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前不久,四川省科协在成都主办了中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科幻文学研讨会。大会以“科学・幻想・未来”为主题,提出幻想文学要提醒人们对人类命运和大自然心存敬畏。应当说,这个提醒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现实生活中科技发展牺牲人类生存环境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南极臭氧层问题、大气污染问题、电磁波辐射问题等等一直困扰着人类。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科幻小说中就有奇妙的解读。
韩松的科幻小说《红色海洋》想像了人类在遥远的未来遭遇恐怖的核战争,致使陆地生态系统完全毁灭,存活下来的人类则用基因工程把自己变成水栖人,并把蓝色海洋改造成红色海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小说的第三部分则采用回味历史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方式来启迪人类未来,寓意可谓深远。整部小说用的是科幻的形式,却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它呼唤人类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应该关注生存环境和人文精神。
在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的现代社会,科学至上主义的阴霾时时笼罩着人类,期盼人文精神、价值理性的回归成为人类的心声。麦克因泰尔说过,“科幻小说描写科技发展的后果……探索人类和人类的价值。它需要更多的工作,更敏锐的洞察,更优秀的作品……它是探索感情和心理的工具。”然而,中国科幻小说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与反思,并试图以此去消解现代文明产生的“文化毒素”,彰显厚重的人文精神这方面力度显然不够。
在2006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上,《科幻世界》杂志社前社长阿来就指出,“我们这个创作队伍整体还太年轻,对幻想文学来说,年轻就意味着他不会也没有能力关注人文的东西,这也是国际上对中国科幻感到陌生的原因。”解决这种状况很重要的方法是,我们的科幻小说作家要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融合的精神富矿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多出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兼而有之的精品力作。
三、多重挑战引起关注
当下的中国幻想文学可谓五花八门,什么玄幻、魔幻、神幻等一起涌入读者的视野,让人眼花缭乱。作为幻想文学家族一员的科幻小说,势必要受到其它幻想文学样式的“挤兑”。尤其时下颇热的玄幻系列构成了对科幻小说的最大威胁。像《诛仙》这部玄幻小说,熔武侠与奇幻、爱情与暴力、正义与邪恶为一炉,寓搞笑与恐怖、神秘与细腻为一体,成为其点击率、销售量飙升的秘诀。而科幻小说内在的“科学掣肘”,使其不能和其它类型幻想小说一样进入“想入非非”的狂欢世界。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科幻小说存在着“正气有余”而“邪劲不足”的“潜在弱势”,直接影响到它在青少年中的传播热度。
西方魔幻系列的冲击也是外在的一个挑战。一度引起空前热度的《魔戒》和《哈利・波特》以其神奇的魔法文化与神话传说以及古老的魔法故事糅合到现代化的世界之中,掀起了全球魔幻热。这股浪潮袭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传统幻想文学的思维模式起到了颠覆与解构的作用,随之新的幻想思维形态建构起来并悄然融入到中国幻想文学读者的心理结构之中,或多或少也造成了科幻小说有些“东风压不住西风”之势。
科幻小说还必须面对市场化语境带来的挑战。作品的销售量以及网上的点击率,也就成为困扰科幻小说的焦点问题。众所周知,科幻小说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一代,而当代青少年的文化消费不理性或者说盲动性特征突出,对时尚的从众心理尤为明显。科幻小说必须在市场业绩与文化诉求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一味地迎合市场,极尽媚俗浅薄为能事,在制造幻象奇观、娱乐刺激上做文章,也许会获得短暂的商业价值,但科幻小说的审美品格必然会随之丧失。
科幻小说的思维路径也常常受常规范式的束缚,缺乏独创性和新鲜感。如外星人系列、时空穿越系列、未来战争系列、世界末日系列等成为科幻小说创作的“老生常谈”,于此题材即便是费尽心思,似乎也难开局面。如果不善于打开思路,寻找幻想思维新的生长点,科幻小说就会面临创作萎化、枯竭的危机。
此外,中国科幻小说还面临着“后现代之厄”,表现为无中心、无深度、零散化的叙述倾向,一味地追求幻想的感性狂欢,甚至丧失基本的人道主义立场。这些引起了人们对科幻文学现实走向的忧虑。
中国科幻小说从坎坷之中迈上了复苏之路,是值得欣喜的事情。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科幻小说作家真正把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化为科幻小说创作的自觉追求,为我们的青少年撑起一片让幻想自由翱翔的文学晴空,中国科幻小说就一定会大有希望,并将迎来科幻小说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