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押题:我为家乡带货
时间:2020-07-06 03:59: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陈思瑶
【原创押题】
为了让经历“寒冬”的湖北快速恢复元气,整个4月,人民日报做了5場为湖北“带货”的直播,从鸭脖子到小龙虾再到莲藕,直播间里上架一个秒空一个。网友直言:这个4月的钱包都交给人民日报和湖北了。湖北籍艺人更是当仁不让:袁姗姗在为热干面“带货”的时候说,热干面是湖北人的“精神食粮”,“我们吃早饭叫过早,所以每个人每天都要吃一碗热干面。早餐一碗热干面,疲惫慵懒全不见”。她还说,吃热干面在湖北有特别的意义,就好像是在吃“市井的喧嚣”。国家给地方带货,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湖北人给故乡带货,就更带出了一丝眷恋、一份热爱、一地风物、一方人情。
你也一定很热爱家乡生你养你的那片土地吧?如果让你为家乡带货,你又会选择什么呢?请根据材料提示,以“我为家乡带货”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思路解析】
本次作文关键词是“带货”,而关键词的范围是“家乡”,考生需要选择家乡特有的物产为线索,精心构思文章。若想要让文章的情感递进升华,不妨设置明暗线:明线是“家乡特有的物产”,是肉眼可以捕捉的“货”;
暗线则是物产背后蕴含的家乡风俗、家乡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是精神层面上可以感知的“货”。此二者都是以记叙文为主,在记叙中融入细腻的抒情。如果能将情感进一步思考,记叙结束后还可以融入议论:怎样为家乡带货才能更好地让家乡、物产声名远播?有些家乡的传统手工物产,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稀少甚至走向消亡,这一情况又当如何解决?但这种写法相对难度较大。
下面几个写作思路可供参考:
思路1:描述家乡物产的特征,讲述家乡物产的制作过程,抒发对家乡物产的热爱。本思路相对平实,但是写好也不容易,需要熟练驾驭各种描写方法。只描写物产,那文章必然是刻板的,若能将物产的制作过程娓娓道来,宛如一部纪录片,让读者的目光聚焦到这一物产上,既能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物产的喜爱,又能激发他人对于这方水土、这种物产的探求之心。在搜集素材的时候,也可以以纪录片为切入点,如《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等。
思路2:从家乡的风景入手,引出家乡的特色物产,将景、物、人、情充分勾连起来。比如西北名城兰州,最广为人知的特产当数拉面。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正宗的兰州拉面,一定要清早取最清澈的黄河水来熬牛肉汤,若能把黄河的豪迈气势与兰州牛肉面结合起来,既能为兰州牛肉面增色,又能让作文格局越发壮阔。
思路3:特色物产的背后,是地方特征。可巧妙利用“带货”,写出地方人情,写出一地的精神风貌。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这象征着江南人的婉约秀气,小家碧玉;
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这是独属于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
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这是东北人骨子里的直率热情,毫不掩饰。食物是这样,其他物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作为“带货”的对象,文化,不也是故乡一张亮丽的名片吗?
突围角度一:细化色香味,为家乡美食带货
【名师支招】为美食带货的人,必不可少的就是“吃播”的本事,想要为美食带货,一定要把家乡的美食描写得色香味俱全,并让美食牵动自己和广大食客的回忆,还原当时的场景和“我”的心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佳作示例】
我为家乡带货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初二(8)班 江欣晓“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勒拉伐……汪汪汪,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对我眯眯笑……”生在苏州,从小萦绕在我耳边的,就是吴侬软语唱出的歌谣,也许是歌词的缘故,我对糖粥情有独钟。
若让我为家乡带货,第一个闯入我脑海的,也是糖粥。甜蜜蜜的豆沙加上软软的糯米,有谁会不爱呢?
苏州的街头巷尾,总是弥漫着花香味,缠绵着糖粥的香味,香醇不腻。阳光如一层金闪闪的珍珠粉末在石子路上闪闪发亮,石子如同金黄透亮的琥珀,一个个毫无规律地分布在地上。那排成长龙的人群的目标,不消说,便是糖粥。浓郁的香气越发让我想立刻吃到糖粥,攥紧手中的两三张零钱,急急忙忙地奔过去。
好容易排到摊前,还来不及喘气就将几张皱巴巴的零钱给了老人家,老人家便开始娴熟地捞来一勺粥,勺子前半段深深地陷入锅中,用力一提,捞出了满满一勺糯米,冒着的热气更是为这后面的花香气做了些点缀,再拿起甜豆沙锅的勺,捞出一勺,溢出的豆沙细腻得看不清,如同一条红褐色的缎带从中散落出来。最后,再将细腻的豆沙盖在糯米上,完美的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
没错,苏州的糖粥,是糯米熬出来的,比普通的粥更加香甜,还多一分软糯弹牙。再浇上又香又浓又细腻的豆沙,一口吃下去,全身暖洋洋的,别有一番风味。
从不肯辜负美食的苏州人,总会亲自挑选糯米与赤豆,颗颗饱满、透亮。糖粥美味的关键,就是火候,烧豆沙的时候还得不停搅动,防止豆子粘锅糊底。让人暖心的甜蜜,可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获得,什么时候加豆子,什么时候加米,加多少,分秒之差估计这糖粥的口感就不一样了,只有加得准,才能迸发出无法形容的甜美滋味。
常有人说江南人小气,但是我认为苏州人秀气,不多不少,不疾不徐,恰到好处。
我看着旁边的黛瓦白墙、花花草草,只觉得实在惬意,天气逐渐温暖,一勺甜滋滋的糖粥放入口中,一点点滑入喉中,软而不硬的糯米挟裹着豆沙流露出的甜味,慢慢地随着香气一层层绽放出甜味,荡开了初春,荡开了苏州的小桥流水。
简单的糖粥,却是苏州人的“招牌”,小桥流水人家,街边粉墙黛瓦,祖宗们一代代传下来的,甜甜蜜蜜的糖粥,不正是苏州人民向往的甜蜜而又悠闲的生活吗?
糖粥,大概是苏州最好的代名词。而我,愿做它最虔诚的代言人。
名师点评
作者通过制作过程、糖粥卖相、入口香味,全方位为读者展现了所带之货的引人注目之处,更兼在熬煮糖粥的过程中融入了对于苏州人简单与细致的赞美,把对故乡人的眷恋也展现得一览无余。
突围角度二:巧用虚实结合,以怀念勾连带货
【名师支招】什么情况下需要为家乡带货?“我”选择某样物品来带货,背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故事?虚实相生,可以为文章扩容,让文章更有层次感。
【佳作示例】
我为家乡带货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初二(12)班 姚馨怡
公司让我回乡挖掘一种特产,作为日后公司重点扶持的项目。可我离家日久,实在不知道该把家乡的什么物产带到那个高楼林立的大城市。
掸掸衣角下了客船,立在栀子花树下,馨香带着水汽扑满鼻腔,“啊要买茉莉花,栀子花哎……”耳边隐隐约约传来熟悉的叫卖声,这声音流入心底,唤醒记忆深处有关家乡最美好的回忆。
青瓦房,老城墙,水井巷,我曾无数次梦到:幽深的巷子里,我撑着一把红绸伞,奔跑在如画的江南烟雨中,水光淋淋的青石板在我脚下发出“嗒嗒”的清脆声响,外婆看着我,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眉毛浅浅地弯着,温声提醒我:“石头滑咧,慢点跑,石板路摔着可疼了。”我的笑意从脸上漾开,直达心底。
无数个日子,晴天雨天,我与外婆都要踏过那条青石小巷去卖花,有一种声音,充盈着我最美好的时光,那是外婆的叫卖声:“栀子花哎,走过路过的来看一看哎,啊要买啊,香喷喷咯!”软糯糯的苏州话,在江南烟雨的滋润下,让耳朵先尝出些甜蜜来,我撑着小伞,让它在我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后来,我离开外婆读书,每年都能收到她请人捎来的花茶,每次与她通电话,耳畔总能听到她小心的询问:“花茶香吗?”我笑答着很香,外婆便在电话那头低低地笑出声,仿佛得了什么了不起的褒奖。城市里车水马龙,我虽然年年都能品尝花香,却再也没有听到过外婆的叫卖声,她的声音并非天籁,却如她卖的花一样甜蜜醇香,醉了容颜,香了记忆,暖了时光。
“妹妹,啊要买茉莉花?来一串香喷喷喽!”臂弯里挂着小竹篮的阿婆向我召唤,仿佛我记忆深处最不舍、最难忘的声音又在呼唤我了。
“两块洋钿一串。”阿婆颤巍巍的手小心翼翼地从竹篮里取出一串茉莉花,戴在我左手腕上。鼻翼间满是熟悉的馨香。突然,右手也被香气包围了,我低头,又一串栀子花赫然出现在手腕上,老奶奶苍老的手抚过莹白如玉的花瓣,眯着笑眼温声说道:“两个都戴,香着咧,标致格!”我执意要再付钱,老奶奶摆摆手说:“天色不早啦,快回去吧,我也要收摊了,花就当奶奶送你的,小娘鱼戴花标致格!”
阿婆说,快回去吧……
我有多久不曾回来了,竟连那些温暖我童年的花都不记得了。
月镀银墙,夜色依旧,我的耳畔回荡着那一声声抚慰人心的摇篮曲,栀子花静悄悄地开在月光下,让整个夜晚分外柔和朦胧。远远地,我瞧见月光下那并不高大的身影,远远地,我听到外婆溢满花香的声音:“囡囡可回来了,饿不饿?快进来吃饭喽!”那声音透着温馨,荡着欣喜,满满地盛着外婆对我的深深爱意。
我带着故乡的花茶,戴著手腕上的花,踏上回公司的路。我想,我知道我要为家乡带什么货了。
名师点评
作文独出心裁,采用“小说”这一体裁。文中“我”成年之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寻找值得带货的物产这一情节是“实”,“我”童年外婆卖花、给“我”寄花茶的情节为“虚”。但实际上对于初中生而言,卖花寄茶的情节才是真实的,几十年后回故乡反倒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虚实转换之间,作者巧妙点题,并且在行文之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