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研究综述
时间:2021-04-18 07:53: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史志目录学著作的开山之作,作为目录学的经典代表,《汉书·艺文志》可称得上是进入传统学术殿堂的正门。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张舜徽在其书《〈汉书·艺文志〉通释》中说:“《汉书·艺文志》为书短简,尤治学之纲领,群书之要删。”由此可见掌握目录学的重要性。本文是笔者近来读《汉书·艺文志》时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梳理。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研究 学术史 儒学地位 相关专题著作
一、概述
秦末汉初长达几十年的社会大动荡,除了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之外,当时的文献资料损失亦是不可估量,当社会重新获得安定,人们便开始了对当时所保存下来书目的整理。这一方面的整理,以刘向的《别录》和其子刘歆的《七略》为代表。众所周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七略》的节本(当然有所创新),《别录》、《七略》早已失传,现在我们只能从班志中了解中国早期的古书。
“艺文”何谓也?李零先生这样解释:“‘艺’是经艺,即六门古代君子的修养和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这里主要指六艺经传;‘文’即总序所说的‘篇籍’,则泛言经书以外的古书,都是写下来的东西。”如果按照李零的解释,可以看出儒家的学术地位在当时可谓是至高无上,且班固本人对儒家也推崇备至(或是为政治压力所迫)。
《汉书·艺文志》作为《汉书》的十志之一,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是当时古书整理的集大成之作。班固官兰台令史,校书兰台,可以说是掌握西汉“皇家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这在西汉那个年代,在书目的收藏与保存都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不可谓不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与此同等重要的是班固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方面就不再赘述。
二、《汉书·艺文志》的学术源流
历代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不胜枚举。前人研究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人名、书名和词语方面的查证,看古书提到过什么相关线索;二是研究古书著录的体例;三是对其中记载书目种数、家数、篇数、卷数的统计和对一本书流传的考察。
著名学者如唐代的颜师古,宋代如郑樵、王应麟,明代如胡应麟,清代如章学诚、王先谦,近代如姚明辉、刘师培、杨树达、余嘉锡、张舜徽等,都对《汉书·艺文志》有专门的研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颜师古为《汉书》作注,其中自然包括了《汉书·艺文志》,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孟坚忠臣”;宋代王应麟著述《汉艺文志考证》十卷,使《汉书·艺文志》成为了专门之学。这部书对《汉书·艺文志》的书名、作者、存佚、真伪等等多加考释,同时也补充了一些见于传记而《汉书·艺文志》未著录的书;清代王先谦著《汉书补注》,其中的《艺文志补注》影响也较大。
近代以来,《汉书·艺文志》也十分受重视。国学大师章太炎撰有《七略别录佚文征》;梁启超有《汉书艺文志举例》,将《汉书·艺文志》的类例归纳为四十六科;康有为所著《汉书艺文志辨伪》,为其变法思想蓄势。
余嘉锡先生著述的《古书通例》和《目录学发微》是古书体例和目录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两部书都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颇为深入,创说颇多;杨树达先生的《汉书窥管》对《汉书·艺文志》部分也有独到见解;张舜徽先生的《汉书艺文志通释》对班志的研究亦有发明,又有《〈汉书·艺文志〉释例》对《汉书·艺文志》的体例作了深入探讨。
三、《汉书·艺文志》成书背景及编撰过程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是东汉初年的史学家、文学家和目录学家。他所撰的《艺文志》是《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刘向父子目录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秦末动乱结束之后,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了和政治“大一统”相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进行思想上的统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表明儒学作为一种“治国之术”被统治阶级所看中并加以推崇和利用,这标志着儒学时代的开始。
与此同时,汉武帝针对“书缺简脱,礼坏乐崩”的现象,“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到成帝时,其规模达到了高峰。书籍多了,就要有收藏之所,于是有当时为官的太常、太史、博士等藏书,又设有“延阁”、“广内”、“秘室”等藏书处,如兰台。继之刘向汇编成《别录》一书,这便是我国最早的解题式书目。刘向死后,其子刘歆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著述《七略》一书,撰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但是这两部书原书已佚。
前面提到,班固为兰台令,因此便有机会接触当时最大的“皇家图书馆”藏书,根据《隋书》记载:“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帙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冲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可知,班固的《艺文志》是以《七略》为底本而编纂的,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完整的图书目录,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书目,著录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典籍,反映了西汉一代藏书之盛。它的产生,开创了在正史中编撰“艺文志”的先例,使之成为史书的组成部分,与史书一同流传。“史志目录”也自此成为我国古籍目录中重要的一支,在中国古籍目录领域中居于显赫地位。
四、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看儒学地位的提高
《汉书·艺文志》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图书分类法,即“六分法”的代表,分为;
(1)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2)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3)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
(4)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
(5)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6)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不难看出,班固把《六艺略》放在首位,体现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体。”《史记·孔子世家》亦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而后世谈经者,亦可称之为六艺。《汉书·艺文志》把《六艺略》列在首位,这是符合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意志的。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在政治上排斥了诸子百家而定于一尊,儒家经典成为法定的官方学术。从汉代到清代,图书分类体系虽然经历了六分、七分、五分、四分等多种变化,但儒家经典的地位没有改变,一直被看作是万世不变的经典,始终处于图书分类的首位(当代图书分类法多用“西图法”作为分类,实为之被动)。“六艺略”中除了孔子所定的“六艺”外,还包括《论语》、《孝经》、小学三类书。所谓小学,是识字类的启蒙书,是入学的基础,学童所必读书,所以也以次附入。
儒学地位的提高从《汉书·艺文志》的排序可窥一斑。
五、《汉书·艺文志》的意义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史志目录学著作的开山之作,意义非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术史、思想史的意义。中国的学术史、思想史,在先秦一段主要是战国时期。战国早期,世之所谓显学,主要是儒、墨二家,儒、墨各一脉,分成多派;晚期,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起,“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形成,今人多认为是古代学术的黄金时代。但汉代人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这是个乱局,非“大一统”的局面,但就是在乱世才出思想、出人才。若想了解这一段的思想格局可看五篇文章:《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淮南子·要略》、《六家要旨》。其后就属《汉书·艺文志》最能全面的反应当时学术史、思想史了。
其二,研究古书存佚格局。中国古书浩如烟海,但多数亡佚,研究古书要虚实结合,不能只看现世留下了什么,同时也要关注古书在历史演变中被淘汰了什么。随着近年出土文献的增多,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古书对比也是一个研究方向。
其三,反映了先秦至汉代时期,我国文化、学术发展概况。它著录了汉以前我国古籍书目的发展、存佚等情况,是考察当时目录发展与学术渊源必备的工具书,也是当今我们借以参考的重要文献。
其四,《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在正史中设立“艺文志”(或“经籍志”)的先河,使之成为史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汉志》有《艺文志》以来,历代的官修书目无论撰史还是修史都沿用此例。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正因为此,目录书得到人们的尊重,地位进而稳固,可以说为古代书籍的保存与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七、历代专题派的《汉书·艺文志》研究书目概览
就《汉书·艺文志》而言,自古对其的研习,或置通篇《汉书》之下,或侧其目录学历史长河之中,或求其具体学术考证,直到南宋王应麟的《汉书艺文志考证》方“有意”对《汉书·艺文志》本身作单独和专门的研究,从而表明《汉书·艺文志》相对于《汉书》以及相对于目录学史而言的独立性。自此,历代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著述逐渐丰富,现将王应麟以来的《汉书·艺文志》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列之如下,以供研究者方便查阅:
(1)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汉书艺文志条理》八卷,《快师阁石山房丛》本。另有浙江图书馆铅印本。
(2)王俊仁《汉书艺文志考证校补》十卷。《籀鄦誃杂著》本。另有上海图书馆稿本。
(3)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一卷,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别有1916年思益宦自刊本。
(4)刘光蕡《前汉书艺文志注》一卷,《烟霞草堂遗书》本。又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5)李赓芸《汉书艺文志考误》一卷,有《国朝未刊遗书志》和《李氏遗书》本。
(6)翟润缗《汉书艺文志疏证》,钞本。
(7)许本裕《汉书艺文志笺》,载《国故月刊》第1至4期,未完。
(8)叶长青《汉书艺文志问答》、《汉书艺文志四论》分别载于《国专月刊》和《学术世界》
(9)姚明辉《汉书艺文志注解》七卷,1917年武昌高师铅印本,1924年上海重印本改题为《汉书艺文志姚氏学》。
(10)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一卷,收入《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1)吴之英《读焦竑汉书艺文志纠缪》,载《国专月刊》。
(12)张骥《汉书艺文志方技补注》二卷,1932年双流张氏本。另有《医古微》本。
(13)余嘉锡《汉书艺文志索引》,稿本,未刊。
(14)薛祥绥《七略疏证》,载《国故月刊》第2至4期,未完,仅成《汉书艺文志序》部分的注。
(15)罗根泽《别录阐微》,1929年稿本,未刊。
(16)李笠《汉书艺文志汇注笺释》,厦门大学油印本。
(17)王重民《读汉书艺文志拾遗》,在《北平图书馆月刊》。又收入《冷庐文薮》
(18)《丛书集成初编》收有《汉书·艺文志》单行本。
(19)195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汉书·艺文志》单行本。
(20)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序例》,《国学丛刊》本。所撰《汉书艺文志讲疏》,1924年商务印书馆版,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
(21)程会昌(千帆)《目录学丛考》中有四篇《汉志》研究专文,该书中华书局1939年版;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影印,辑入《书目类编》。另收入《闲堂文籔》,有齐鲁书社1984年版。
(22)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释例》二卷,1946年作,有《积石丛稿》本和《二十五史三编》本;另有《汉书艺文志通释》,1990年湖北教育出版社。
(23)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1960年作,1983年由其子女整理后由中华书局出版。
(24)台湾学者许文助《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与兵书略通考》,台湾广东出版社1976年版。
(25)台湾学者施之勉《汉书艺文志集释》,台北《大陆杂志》71卷(1985)至74卷(1987)连载,共21辑。
综上所述,《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其在目录学、版本学、学术史等众多方便具有里程碑意义,对繁荣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故王鸣盛先生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汉·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5]宋·欧阳修.新唐书·儒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7.
[6]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8]傅荣贤.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安徽:黄山书社,2007.
[9]李零.兰台万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0]尹海江.〈汉书·艺文志〉研究—以〈六艺略〉为中心.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