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生心理素质低下问题探索
时间:2021-03-18 07:57: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倡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教育,目的培养出全方位人才,本人探讨新课标下学生心理素质低下现象,根据现象剖析当下学生心理素质低下的原因,探索从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心理素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一种较应试教育而言较为完善、合理的教育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心理、智能、品德、审美和劳动6项一级素质指标构成,它要求学校要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一代代健康的、全面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众多专家认为“健康人”应是心理、生理健康并且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单亲、不和谐家庭子女也越来越多,而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又较多地表现为任性、孤僻、傲慢、心理承受能力弱、竞争能力低等诸多不良习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更不利于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已经引起教育专家的共同关注。体育与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学生心理素质的低下现象
有的学生聪明、活泼、乐观开朗、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和父母亲友的夸奖赞许,深入高一级学校后同班同学都是来自各校的尖子生,由于学习竞争十分激烈,“这山更比那山高”,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下水平,有时考差后经不起批评,时刻处于着急、紧张、焦虑之中,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甚至有的轻生自杀等。
几年前曾报道《中日学生夏令营的较量》中国有的学生是高干子女,他们娇生惯养、意志薄弱、患感冒的、中途退出的等,报道中中国孩子在心理方面远不及日本孩子。所以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列为中小学一门重要课程。
2 学生心理素质低下产生的原因简析
(1)应试教育忽略了心理方面的教育: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少数学生,教育的内容只要偏重智育方面,而轻视德、美、体、劳等方面,忽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如此发展下去就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违背了教学规律和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
以前应试教育重在选择少数尖子生,淘汰大多数中差生,这样选择出来的尖子生并不一定都是最优的人才,有的可能是高分低能、缺少创造性的人或者是重智轻德存在严重的心理缺陷。一部分中差生有的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上有偏差。
(2)独生子女的特点:多数独生子女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但妨碍智力发展,还容易形成自傲、任性等不良个性,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3)家庭方面原因: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却不顾孩子能力与愿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远远超出了孩子的心理负荷而渐渐产生心理障碍。特别是几类特殊家庭: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父母离家在外对子女影响更大。心理学家李索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
(4)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各种价值观的冲突,什么有钱就有学上;商业性的“三厅二室”的诱惑等社会不良影响,学生无所适从、彷徨,产生心理上错位与变态。
3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现在城市大多数学校设有专职、兼职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专业人员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目的是慢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而体育教学有其专有的特性,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
3 . 1 培养高尚情操, 提高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结合体育课特点,把体育教材中积极的思想因素挖掘出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上课多讲些体坛上冠军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告诉他们“人生能有几回搏”去激励他们奋起,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 . 2 稳定情绪, 提高心理耐受能力
情绪是影响健康主要因素之一,之所以能够影响健康,是因为情绪能引起机体神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通过下丘脑、脑下垂体、植物性神经系统而引起身体器官变化,造成消极情绪、不健康感情、不良性格等等。过分的焦虑情绪容易破坏心理平衡,而心胸狭隘、性格内向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患神经分裂症,妨碍智力活动取得成功。
体育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防止情绪波动过大,教育学生用积极情绪看待事情,获得良好结果,例:渴了,桌上有半杯水,不同情绪产生不同结果:(1)哈,还有半杯水!(2)唉,只有半杯水!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经常性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体育运动中寻求自己最佳心境,在各项体育运动中去感受运動所带来的愉悦感,完成动作的成功感,从而开阔心胸、陶冶情操,形成乐观、豁达、开朗的良好心境。
3 . 3 加强人际关系交往, 促进心理发展
加强人际关系建设是要让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学习、生活在一种和谐良好环境下,这样可以增加他们集体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他们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好处,形成健全人格,不易导致心理变态。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药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专业优势,增加学生之间的交往力度,用“体育活动重在参与”来逐渐引导学生,使他们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游戏和竞技运动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游戏:生日接龙、站报纸、男女一块贴烧饼等。可见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加强人际交往,而且还可以促进心理相容,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3 . 4 加强青春期性心理卫生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要经历生理的巨大变化,也要接受心理发展种种困惑与挑战。
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组织好心理、生理和伦理等知识的教育渗透,要对学生进行定期心理疏导,让他们正视性生理,并能慢慢解除对其神秘感。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男女生一起进行体育运动,尤其是健美操、艺术体操类等运动项目,让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集体活动中更好地表现出性别魅力,提高他们审美情趣,使他们心中已萌动的性意识在集体体育活动中发生正迁移,让异性之间的自然情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得以升华,正视青春期间的特殊时期。
3 . 5 注重快乐体育教学, 提高心理品位
目前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而体育教育是学校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之一。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心理得到较好改善,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机体可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会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体育竞赛本身就有输赢,教育学生在比赛中只有努力,不断超越对手才能取得最终胜利。比赛中队友间的互相配合可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的比赛规则可培养他们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美德等等。
体育教师要把体育教材变得活泼生动、精彩有趣,使得与青少年身心发展更相适应,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身的学习,更新观念,把体育教材中的欢乐因素努力挖掘出来。要使得欢乐因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教学原则,对于运动量和运动密度要合理安排。符合少儿爱玩天性,通过有效途径,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把旧自行车内胎、小车轱辘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要学习的天职与爱玩的天性和谐地融为一体,把体育课的教学环境真正变成学生的快乐场所,成为心理素质培养的最佳基地。
当然,学生心理素质低下產生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措施方法也就不应相同,要因人而异,方法很多。这里只是从体育教学角度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愿与同行们共勉。
参考文献
[1] 张华,伍友梅.学生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J].中国学校体育,1997,7(30).
[2] 王凯,任永利,狄志峰.大学生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辅导途径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03,6(30).
[3] 熊卫国.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科技风,2011,3(15).
[4] 公兰英.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2,5(30).
[5] 曾会贤.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实施途径的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