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时间:2020-09-08 07:53: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的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指导地位。二是必须划清社会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界限。三是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的根本宗旨。四是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五是必须改革和完善民主机制,批判“官本位”。

    [关键词]教育改革;社会主义;育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2-0008-03

    胡锦涛同志2010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谈到中国教育改革时说:“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认为,这实质是指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在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上必须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第一,教育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指导地位。

    党章和国家宪法上一直写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和胡锦涛本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特别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条的内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国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不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对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总体上有指导意义,而且在他们的学说体系中,也有一系列的关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教育与经济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的方法等的论述。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列宁和毛泽东对旧教育制度的批判以及理论与实践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等都对中国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遗憾的是,中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理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非常薄弱,一些教育专业都没有开设专门的马恩列毛教育理论课程。充斥在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大多是照搬西方和原苏联的教育理论以及中国古代的教育理论。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的偏差。同时,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确实有许多共同点,西方教育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毕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教育理念等许多方面也不完全同于西方国家。一味地以西方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模式为标准,衡量中国的教育现状,就会使中国的教育偏离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中国教育改革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特别是离开其教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第二,教育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划清社会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界限。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教育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问题时,紧接着就说,要“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这一思想与200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决定》在谈到党的思想建设问题时也特别强调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所谓“意识形态”就是说在思想意识领域内,存在着社会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对立。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影响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又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固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许多精华值得学习和借鉴。但这两种文化本质上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以权力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和以金钱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是对立的。二者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严重影响以及相互结合构成中国当代社会最腐朽的思想文化内容,并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教育本身就是文化,我国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也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但客观事实是,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糟粕性内容也已严重影响到教育领域。高校一些学者对封建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变相地鼓吹“儒家文化救中国”或“西方文化救中国”,竭力排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指导地位。目前大学的几乎所有文科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拒斥唯物史观对学科建设指导意义的现象,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纯学术化、边缘化,客观上助长封建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糟粕腐朽内容的传播。一些领导和学者甚至包括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对腐朽文化的识别力、抵制力和批判力下降。邓小平同志一直反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高校的严重泛滥就是这种现象的具体反映。针对这种状况,《决定》特别强调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并提出四个划清即: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教育界的广大党员和干部一定要带领广大教师和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研究社会、研究现实、研究经济、研究教育、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拒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倾向和行为就不可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第三,教育改革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的根本宗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谈到教育问题时说:“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这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这一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这是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教育方针,也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和阐发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不仅包含人作为目的是本、人作为动力是本,还应该包含“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本,是发展的核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在一定的意义上,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的本质不是生产物质产品,不是赚钱和为某些人捞取名利地位的工具,而是生产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合格意义上的人才。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确立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不能不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背离“育人为本”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小学以升学率为本,大学以规模为本、以学位点为本、以科研项目为本,以极其简单化的考核数字为本,以个人的所谓政绩为本,就是没有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为本。素质教育喊了多年,就是不能具体落实。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否则人民就不会满意,教育就会拖现代化的后腿,就会误党、误国。

    坚持德育为先,就是在育人工作中,把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放在人才全面发展的首位。毛泽东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红”是一个人的灵魂,它规定了人的业务发展的方向、动力。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内容中,其中理想、道德、纪律就是德育的具体内容。胡锦涛同志这次讲话中也指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然而现有的教育工作中,只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分数教育、文凭教育,而“德育为先”,做人的教育,特别是做一个有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和社会主义觉悟的教育却被抛之于九霄云外去了。非常欣喜地看到,胡锦涛同志这次教育工作讲话中在谈到教育的培养目标时讲到,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里把培养“劳动者”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和根本目标,笔者是非常赞赏的。长期以来,教育部门的领导者只强调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导致中国目前的教育成为“人上人”的教育,成为脱离工农、脱离劳动甚至厌恶工农、厌恶劳动的贵族式教育。他们学了知识、技能不再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而是把知识当获取个人名利地位的敲门砖。“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旧教育的人才模式再次重演。甚至中国的某些重点大学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向西方国家输送人才的培养基地。毛泽东当初制定教育方针时,一再强调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只有首先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离开普通劳动者的教育,其所谓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就有可能走到邪路上去。

    第四,教育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首要原则。

    坚持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不仅包括“以学生为本”,也包括“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本”又包括教师是目的,教师是动力,教师是发展的内容。这里就存在一个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和广大教师积极性问题。改革开放以前,在各项工作中确实存在着片面强调思想工作而忽视劳动者物质利益的错误倾向。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劳动者的贡献与物质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但是不能不看到,当前社会生活中片面夸大个人物质利益不同程度忽视甚至完全抛弃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这种倾向也严重影响到教育部门。造成学校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手段就是物质利益,就是金钱。学校把一切工作都纯粹地量化为具体的考核目标,都同金钱紧密结合起来,甚至在一些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院系也放弃思想政治工作,单纯依靠奖金调动教师积极性。笔者认为,把教师的贡献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本身没有错误。但作为领导来讲,在制定必要的物质奖励制度之外,还要不要对教师进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还要不要引导教师把本职工作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还要不要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笔者认为是完全必要的。而放弃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果就是造成一些教师单纯追求项目、单纯追求科研成果,单纯追求考核目标,单纯追求数量,……甚至为达目的不惜弄虚作假,形成有钱就干没有钱或钱少就不干的状况。拜金主义思潮严重侵蚀到教师队伍,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揭露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畸形的“单向度人”也已经出现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包括高等院校。社会生活中的功利、浮躁、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现象教育界也非常严重。教育界的许多领导放弃了扬善抑恶的领导职能,面临着教育界自身的丑恶、错误现象不敢揭露、不敢批判,甚至在某些方面个别领导本身就是本部门、本单位丑恶现象的代表。教育界这种放弃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同时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单纯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手段,而且其本身也是目的。教育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也包括对领导和教师队伍。育人既要育学生,也要育领导,育教师,育教授,育博导,也要把德育摆在第一位。而能否育好领导、教师、教授、博导是育好学生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第五,教育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改革和完善民主机制,批判“官本位”。

    按照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理论,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能否把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除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和必要的物质激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主机制的建立。教育发展也不例外。当前影响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育体制方面的主要问题就是民主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目前大学的各级领导基本上都是上级领导任命,管理上照搬政府行政模式,普通教师没有对各级领导的批评权、监督权和选举权。有些领导利用手中直接权力直接或间接打击报复有主见并敢于给他们提意见建议的教师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学术水平的基层领导和普通教师不能充实到领导班子中,许多领导岗位被一些庸才或有才无德的人物把持着。同时学校部分领导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求各种资源和名利地位。报纸曾经报道的深圳某大学几十个教师争聘一个处长职务,2009年教育部评选的100名教学名师90%以上有校院系领导的职务现象,有官职的领导、教授在申报获奖项目、科研项目等有许多优先和便利条件。教育界的官场腐败、学术腐败等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教育界特别是高等院校“官本位”现象的严重性。“官本位”现象的实质是封建文化的“权力至上”观念的流毒和影响,是教育界的某些领导背离了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民主观。教育界的某些人至今对“官本位”的实质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个别人认为只要取消官员的行政级别就可以解决“官本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此,教育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必须加强教育界的各级领导自身的世界观改造,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改革和完善民主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基层教师的选举权、批评权、监督权、建议权等各项基本权利。农村的村官都可以由村民民主产生,而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大学校、院、系领导呢?三是深入揭露和批判“官本位”现象的实质及其对教育事业的危害性。

    教育改革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不是教育改革的权宜之计和策略方针,而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望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能够从战略地位的角度理解胡锦涛同志的这一思想,全面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改革 办学 方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