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乐竞(中国)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脱贫攻坚 > 正文

    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

    时间:2020-08-02 15:01: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 一、 党的光辉历程 二、 I、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一)、中共的诞生及在曲折中前进(1921—1927)
    1、 阶段特征:中共在曲折中前进;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联合;
    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义并存指导中国。

    2、 基本事实 (1)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3)
    1921中共一大:中共诞生;
    认为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表明单纯依靠工人阶级。(后二者说明中共党建工作还没有完成,没有认清中国国情,脱离了中国实际)
    (4)
    1922年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最底民主革命纲领(原因:认清国情;
    是最大功绩;
    意义:第一次,方向,完成了党建工作);
    其它内容(略)
    (5)
    领导工人运动,出现了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代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推向顶点;
    结果:被血腥镇压,结果失败;
    原因:敌人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
    教训:联合,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6)
    1921年马林同孙会晤,建议改国创军同共合,孙同意“党内合作” (7)
    1923中共三大广州:功绩: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国合作;
    缺陷:领导权(注意小字)
    (8)
    1924广州国民党一大:新民主主义形成;
    与旧的比较;
    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

    (9)
    中共帮助下,国成立黄埔军校,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重视政治教育,培养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10)
    中共支持孙中山的北上宣言 (11)
    1925中共领导了五卅运动: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省港大罢工;
    反帝高潮 (12)
    国民革命军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许多共产党员担任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 (13)
    国共联合领导发动了北法,基本推翻了 打击了 ,共产党员起来先锋模范作用(叶挺,铁军)
    (14)
    北伐期间,中共领导了蓬勃的工农运动,支持了北伐:湘赣两省总工会,工人纠察队,上海三次武装起义;
    湘鄂赣成立农民协会,湖南迅猛,打倒,推翻,建立农民政权,“一切权力归农会”,支援北伐,毛《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5)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中共退出第一军;
    “整理党务案”中共被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
    蒋夺取最高领导权),中共妥协退让(其目的也是团结,维护统一战线)
    (16)
    李大钊等人被杀 (17)
    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基础(宣传,扩大,掌握,洗礼)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6)
    1、阶段特征:(1)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
    (3)中共探索出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4)中共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 2、基本史实 (1)大革命失败,中共认识到武装及武装起义 (2)、27年南昌起义:周贺叶朱牛;
    南广东,损失;
    朱陈转战湘南,海陆丰;
    意义:第一枪,人民军队 (3)、汉口八七会议:小白《报告》;
    纠正了;
    确定了;
    决定;
    “枪杆子”思想;
    纠右偏左 城转农,建立农革序幕 (4)、湘赣边秋收起义:旗号;
    攻长沙;
    文家市决策进军山区;
    三湾改编,党领军 (5)、27.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
    点燃火 (6)、28.4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三篇文章;
    根本原因:国情,双半不平衡;
    条件;
    内容及关系;
    意义。

    (8)革命的发展:1930年夏,根据地十几块,武装力量10万人。(注意地图)
    (9)“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①、武装斗争:30-31三次反“围剿”(方针,对峙)
    ②、根据地建设:A、政权建设: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定都主席 B、经济建设:农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③、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1年路线 (10)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谴责,揭露,提出, (11)、中共派干部,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建抗日联军(核心,领导人)
    (12)、吉鸿昌同冯玉祥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13)、红军同“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签定《抗日停战协定》
    (14)、1933第四次反围剿 (15)33.10-34.10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长征(路线,意义)
    (16)遵义会议 (1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7。7。7。--45.9)
    1、阶段特征:(1)中共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2)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壮大 2、基本史实 (1)七七事变后中共号召团结国共合作筑统一战线 (2)、八一三事变后,中共将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游击队改变为国第四军。

    (3)、37.9向国民党提交国共合作宣言。

    (4)、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林115师平型关大捷;
    雁门关伏击;
    奇袭阳明堡)
    (5)、37年秋,洛川会议,指定全面抗战路线。

    (6)、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注意小字和地图)
    (7)、毛《论持久战》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的正确道路,是抗日战略纲领,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8)发动百团大战(华北)
    (9)、抗日根据地的措施 ①、军事斗争:反扫荡斗争(方针,战术,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注意小字)
    ②、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建设: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度困难,奠物质基础 ③、土地措施:双减双交(前提: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
    实质:限制封建剥削)
    ④、思想解放运动:42整风运动(三反,彻底纠左和右,团结,胜利,思想基础)
    ⑤、中共七大:毛〈〈论联合政府〉;
    刘〈〈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意义:党的任务:新民主主义国家;
    确立毛思;
    选毛;
    革命胜利准备)
    (10)、毛〈〈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反攻,抗战胜利 (四)人民解放战争 1、阶段特征:(1)中共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胜利。(2)人民力量走向胜利,国民党走向失败 (3)封建半封建经济比重下降,新民主主义经济力量上升 2、基本史实 (1)、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2)、参加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 (3)、解放区军民坚决回击国的进攻 (4)46参加重庆政协会议,签定〈〈和平建国纲领〉〉(冲破,有利于,平等协商精神)
    (5)、毛“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6)作战方法:歼灭有生力量,运动战 (7)、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注意小字)
    (8)、1947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天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7土地路线 (9)战略反攻(转折点):外线反攻:刘邓,陈谢,陈粟;
    外线反攻:聂解石,林罗解东北广,彭收延 (10)、战略决战(国主力基本被消灭,基础)
    (11)、毛“将革命进行到底” (12)、49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
    工作中心;
    胜利方针;
    基本政策;
    总任务;
    两个“务必” (13)、49北平和谈 (14)、49.4渡江作战,4.23占领南京,并开始追歼残余 (15)、胜利原因及经验 II、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今)
    (一)、过渡阶段 1、阶段特征:(1)、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 基本史实 (1)、建立政权 ①、毛〈〈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准备 ②、49北平政协会议:民主性,广泛性;
    “共同纲领”;
    国家领导;
    首都国旗代国歌 ③、49.10.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就职,周恩来总理及外交部长,施政方针 ④、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0周年)(注意意义)
    (2)、巩固政权 ①、追歼残余及剿匪(50年夏完成)(注意和平解放云南、西康)
    ②、1951和平解放西藏。

    ③、三大运动: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新解放区;
    50-5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封半封,实行农民;
    保护富农经济;
    废封土,解生产力,为工开辟道路)
    镇压反革命(背景:反革命分子;
    50-51;
    特点:惩处首要分子;
    结果:肃清)
    ④、取缔丑恶现象,清新社会风尚,社会秩序安宁 ⑤、“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背景:三罪行;
    范围:国家机关企业;
    内容;
    略;
    代表时件:查处贪污,处刘张;
    意义:教育,挽救,纯洁,抵制;

    “五反”:背景:“五毒”横行;
    范围;
    私营企业;
    对象:不法资本家;
    意义:打退,打击,普法教育,建立监督 (3)、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①、背景:严峻,烂摊子(表现,原因)
    ②、措施:
    a)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经济命脉,经济基础)
    b)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
    意义:结束,赢信任)
    c) 统一财经,实现三平衡,50好转 d)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背景:小字;
    必要性;
    地位,重要作用;
    内容:调整两关系;
    目的和意义)
    e) 土地改革(兼政治和经济)
    f) 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修水利;
    工业:民主改革,废旧制度,确工领导;
    生产改革: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 ③、结果:52年,根本好转,恢复和发展(表现及意义)
    (4)、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①、总路线及一五计划提出:
    A、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举,实质是确立公有制)
    B、一五计划(优重的原因,不利)
    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公有制)
    A农业(必要性,方针,原则,方法,形式,1955高潮)
    B、手工业(同上)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赎买,和平过渡;
    形式:低级,1954高级;
    1955高潮)
    ③、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A、 概况:1957提前完成(原因:改造,工人阶级劳动竞赛和革新运动;
    农村等的支援)
    B、 成就:工业: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 农业:完成,有限 交通:一武桥两铁三藏公路 模范:工王赵,农李 C、 特点:重工业迅速发展;
    集中东北 D、 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基本史实:
    (1)、1956毛《论十大关系》要求适当调整农、轻、重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1956中共八大: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及总任务;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1957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背景,区分,主题,公式 (4)、1957整风运动:内容(少八股,多官僚)
    (5)、1957反右派斗争:背景:进攻;
    必要性 (6)、1957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原因,影响:根源,损失 (7)、195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
    评价:愿望,忽视规律 (8)、1958大跃进:原因;
    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了大量资源。

    (9)、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
    会议;
    标志:“一大二公”;
    影响: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影响了积极性。

    (10)、1959庐山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后批彭右倾 (11)、“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扩展到党内 (12)、59—61年经济严重困难:原因:左苏灾 (13)、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村,增加农业投入,缩小工业战线 (14)、七千人大会:总结,自我批评(但没有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15)、七千人大会会外平反 (1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成就:
    A、原因:中共领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B、成就:工业:两钢武包,三油自给,电快,两包铁,一原牛 C、模范:
    (17)文化大革命(浩劫):原因,导火线,两会标志,领导小组,先锋,“一月革命”,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九一三事件(文革破产),1973周恩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系统纠正文革错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帮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78—今)
    1、在徘徊中前进 (1)、徘徊:原因:继续坚持左,指导思想(两个凡是),急于求成;

    (2)、前进:原因:1977邓大力整顿 表现:A、科教文化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77恢复高考;
    B、国民经济较快恢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中央工作会议,陈云要求彻底纠正文革错误 转折: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A、指导思想:邓〈〈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内容:确定指导方针;
    高度评价讨论;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C、意义 3、 拨乱反正:(1)、平反冤假错案;
    (2)、调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
    (3)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毛,否文革。

    4、 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①、农村改革 A、 背景: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 过程:1978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 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D、 意义;

    ②、城市改革:A、中心:扩大企业自主权:
    B、内容:六大变化(正文及小字)
    (2)对外开放:A、前提: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B、步骤:1979对广东、福建实现特殊优惠政策;
    1980四个经济特区;
    1984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四个经济开放区;
    增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开放区;
    开放内地 C、格局:点线面全方位 (3)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A、农业:首位,全面振兴,粮棉首尾,乡镇异军突起(有利于农村致富和农业现代化)
    B、工业:宝钢,葛,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 C、其他略 5、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1982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7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三步走 (4)1992十四大: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知道思想 (六)新中国外交 1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国初期的外交(20 世纪50 年代的外交成就)
    ( l )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 2 )成就:① 建国第一年同17 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 日内瓦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④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 . 70 年代的外交 ( l )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战略进攻阶段,而美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 2 )成就:①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② 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和中国独立白主和平外交的胜利。③ 中日建交。④ 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⑤ 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4 .改革开放后― 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 l )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 2 )成就:① 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② 1991 年加人亚太经合组织(APEC ) ,对促进该组织的发展以及亚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 年中国成功举办上海APEC 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③ 2001 年中国加人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了新的空间。④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 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b ② 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 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6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
    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7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① 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②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专题整合 (一)  1、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1)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会议 ①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共的第一个党纲,选举了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②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杭州特别会议:1922年在杭州召开,讨论了两党合作问题。

    ④中共“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⑤“八七” 会议:1927年在汉口召开,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⑥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⑦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召开,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⑧洛川会议:1937年秋召开,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⑨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为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⑩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思想准备,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建国后召开的会议 ①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为建国初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②中共“八大”: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③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庐山会议:1959年召开,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⑤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在北京召开,是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⑦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新的指导方针,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改革和开放的重大政策,纠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⑧十三大:1987年在北京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规划了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蓝图。

    ⑨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⑩十四大:1992年在北京召开,确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迈向新世纪的航程。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制定革命纲领: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最高目标和党的中心工作;
    中共“二大”制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初步确定了中国分两步走的策略。

    ②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
    中共“三大”正式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③大革命失败后,纠正错误,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④在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都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

    ⑤抗战胜利后,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⑥全国解放前夕,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正确方针。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探索。

    (2)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①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1949年—1956年,借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经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并颁布了社会主义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56年,中国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召开“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取得辉煌成就。

    ②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城市及其它领域的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

    ③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3)中共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中的失误及其纠正 ①1923年初,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这是中共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同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从而改变了工人阶级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局面。

    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是中国革命遭受的最重大的挫折之一。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在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③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中国革命遭受的又一次严重挫折。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这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导思想总体上是“左”的,在国内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的速度、规模和比例方面,犯了“左”倾错误。一方面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另一方面抛弃了“八大”关于社会矛盾的正确论断,阶级斗争扩大化。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终于导致十年“文革”,这是一次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危害极其严重的“左”倾错误。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革”结束之初的两年,由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继续推行“左”的政策,各方面处于徘徊状态。针对“两个凡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同时,开展各方面的拨乱反正,系统清理“左”倾错误。

    (三)、四次统一战线问题 1、史实: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倡议和建立了四次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从“二七”惨案中吸取教训: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革命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以新三民主义为共同纲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共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其根本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合作,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它是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并肩战斗,与国民党独裁集团完全决裂。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爱国统一战线: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共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其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而奋斗。

    (2)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的重要谈判 ①大革命时期:李大钊、陈独秀与孙中山商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李大钊参加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中共派代表参加了国民党一大。

    ②西安事变中,中共派周恩来等参加谈判,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抗战开始后,中共派周恩来等人与国民党谈判,商讨国共合作的问题。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抗战期间,周恩来率代表团,长驻重庆,代表中共与国民党多次谈判、交涉,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④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和平和民主,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参加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⑤解放战争后期,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张治中为首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

    (四)、土地改革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1)民主革命时期 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毛泽东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

    ②抗战中,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③解放战争中,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运动,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提出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使解放区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2)建国后的土改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②土改以后,政府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

    ③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集体所有制,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

    ④1958年,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迅速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⑤进入新时期后,取消了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目前,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

    ⑥、11、废除农业税,允许土地流转 (五)、中共领导下的经济生产 (1)新民主主义经济 中共领导下的苏维埃地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它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最终战胜了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而取得胜利。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苏区政府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并兴办军需、民用等工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央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矛盾,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从而保证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2)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经改造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城市中,首要任务是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经“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平抑稳定了物价,夺取了市场的领导权。此后又在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民族工商业主要是调整,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农村中,经过三年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此后切实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实现了根本好转,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而把重心转向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上来,到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也随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而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由于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加上又缺乏建设的经验,中国并未迅速摆脱苏联的经济模式,从而形成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受其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左”的错误,如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包括巨大的经济增长,也包括在挫折中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如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

    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文革开始,政治动乱很快扩展到经济领域,造成了巨大损失,按正常发展计算,国民经济损失总计约有五千亿元,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尽管十年中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决不是“文革”的成绩,相反它是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及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④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把工作重心再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而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以后的十二大、十三大,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六)、中国共产党的三次转折 (1)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历了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次是由大革命失败后到土地革命的兴起。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面对失败,先进的共产党人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武装斗争,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到1930年夏,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10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到10万人,从而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到抗日战争的兴起。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始在正确的路线指导下发展。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已日益激化,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到“七七”事变后,八路军开赴抗日战场,建立一系列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壮大,从而胜利地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这次转变是从粉碎“四人帮”到改革开放的兴起。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但是,1976年—1978年由于当时党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观点,我国又经历了两年的徘徊。为了纠正“文革”以来“左”的错误,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这三次历史性转折表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和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克服各种错误,重新提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要点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认识上,强调利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有利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8)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9)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八)、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建国初期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九)、建国以来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十)、中共思想建设 1、中国近代史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2)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4)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6)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7)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8)1937年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9) 1938年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 (10)1942年整风运动:中共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1)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2)1949年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2、中国现代史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3)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同年在全党重新进行了一次普遍深入的整风运动. (4)”文化大革命”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5)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6)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7)1982年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8)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平息了1989年政治风波后,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10)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1997年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2)2002年的十六大确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确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党内的错误的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十二)、党的建设 1、军队建设(武装斗争)
    南昌起义(1927.8.1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0年秋到1931年秋)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3.10—1934.10)
    红军长征→九一八后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 平型关大捷(1937年,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目的:振奋人民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术)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6.6—1947.1)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1947.春,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1947.6千里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1948.9—1949.1)
    渡江作战(1949.4.21,23日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没。)
    2、政权建设 1927年的广州起义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领导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其他革命根据地也仿效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

    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根据“三三制”原则,在各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中,在各解放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1949年9月,政协召开会议,讨论建国问题,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宪法,规定了国家宪法和根本政治制度。

    “文革”中的夺权,各级政权受到冲击,政权建设遭到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权建设恢复了正常。

    3、组织建设 4、思想建设(略)
    5、作风建设 1)主要史实 (1)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了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名,以防止为个人歌功颂德的现象。

    (3)整风运动: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整风指示发布后,在各种有党外人士参加的会议上和报纸杂志上,展开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对共产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大量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绝大部分党内外人士的意见是诚恳的、正确的,有益于党的整风。

    当时整风、反“右”都是必要的。然而,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斗争扩大化了。这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4)三反运动 2)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3)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核心,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和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
    坚持密切联系实际,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
    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
    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认识 会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
    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
    坚持清政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十三)、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 (1)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第一,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第三,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四,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2)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
    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第三,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十四)、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1、成就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2、结合地图掌握不同建设时期修建的铁路、公路的主要路线名称、起点及终点,经过哪些重要城市和省份。掌握主要大桥、港口、水库、水电站、油田等重大工程所在省份、位置及附近有哪些大城市和它们的特点。

    3、认识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证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的哲学道理。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4、建国以来,党先后制定的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
    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8年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98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原因和认识 (1)“成”的原因:
    中共正确认识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
    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努力;
    党和人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2)“失”的原因:
    中共对国情认识不清――主观主义、脱离实际――形成“左倾”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
    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认识:
    a.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

    b.必须始终不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要坚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十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转折的表现 (1)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开放。

    (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5)对外关系从革命外交转到和平外交,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十六)、国共关系的演变 1 .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共关系 ( l )大革命时期:合作。① 时间:1924 一1927 年。② 原: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③ 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

    (2)土地革命时期:分裂。① 时间:1927 一1937 年。② 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③ 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机。

    ( 3 )抗月战争时期:合作。① 时间:1937 一1945 年。②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③ 影响: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 4 )解放战争时期:分裂。① 时间:1945 一1949 年。②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③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5)、新时期:合作共赢,和平统一:1979《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提出两岸三通;
    1981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对太基本政策 2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 l )相同点:①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② 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 2 )不同点:① 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
    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② 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③ 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④ 作用和结果不同。前者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3 .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 ① 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② 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③ 国际政治势力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4 .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合则两利,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
    分则两伤,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七)、中共各个时期的路线 1.土地革命路线:
    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从1928年起就对此问题进行探索,在1930年才确定了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原因与依据:土地革命主要是解决贫农和雇农(雇农是农村里的无产阶级)的土地问题,他们是土地革命的依靠力量;
    中农主要靠自己劳动,农忙时有少量的雇工剥削,是土地革命的联合力量;
    富农则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不是民主革命对象,但要限制其剥削,才能维护雇农的利益;
    中小工商业者也不是民主革命的对象,要发挥其所经营的工商业对发展根据地经济的积极作用,对其要加以保护;
    对农村地主的土地予以没收,分配给农民所有,从而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达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目的。

    2.洛川会议:确立全面抗战路线 为了进一步具体地确立全面抗战的纲领和方针政策,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了洛川会议。

    洛川会议决定共产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洛川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提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个纲领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是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的具体化。洛川会议还制定了抗战的方针政策:在敌人后方放手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它是在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中国历史处于转折关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战争的正确纲领和方针政策,从而为全国人民及时地指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明确方向。

    两条抗战路线的比较               全面抗战路线(共产党)                 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  领导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依靠力量   依靠全国人民并争取团结一切抗战的力量   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日,依靠英美等国外援   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国民党阶级利益   抗战结果   抗日力量不断壮大,                     挫伤和打击了人民抗日积极性,丧师失地            成为抗战后期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    抗战前途  抗战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       阻碍抗战的胜利           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                     胜利后中国前途仍然是一党专政,           独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继续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之中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
    苏联取得伟大胜利成为我国的榜样。

    时间:1953年。

    目的:把我国建成工业化国家。

    内容: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三大改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实质:使生产关系的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影响: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
    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
    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与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矛盾突出,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中来。

    ②国际上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但二战后各国急需恢复元气,发展经济,短期内难以爆发大战。中国必须争取有利时机,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加综合国力。

    ③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2)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条件:
    ①实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政治斗争,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③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③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④已经积累了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也为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提供了借鉴。

    ⑤从国际环境看,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只有苏联援助中国。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正是在上述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实质及成因:
    特点:①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②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实现“一化三改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实质: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问题,即把资本家所有制、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使公有制占统治地位,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成因:①实现社会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②吸取了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③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

    (4)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存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对整个民主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是总路线的主体;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4.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第一,总路线的提出是有一定背景的。首先是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党认为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其次,整风中,在一些农村、工厂也出现了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使一些领导人误认为完全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建设。这些说明经济建设的方针与政治方针的密切联系。

    第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及评价:从主观上讲,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的普遍的良好的愿望。从客观上讲,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

    第三,总路线的颁布,使“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比较 历史条件:①1953年总路线的条件是:人民政府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即将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抗美援朝胜局已定,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巩固。②1958年总路线的条件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实现,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建设实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经济建设的“左”倾思想滋长,忽视了客观规律,背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

    侧重点不同:过渡时期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侧重于工业化这个主体,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作为两翼,力求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侧重于多快好省的“快”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反对保守,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影响: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
    同时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工作过粗过急也遗留下一些问题;
    1958年总路线提出后,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工业以钢为纲,农业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

    启示:经济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6.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政治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决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被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形成原因:
    ①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②人们思想的解放 ③工作重心的转移 ④杰出人物的贡献 ⑤中国的基本国情 ⑥解放发展了生产力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关热词搜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