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乐竞(中国)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领导发言 > 正文

    2024年度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时间:2024-03-21 11:10: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24年度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科技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2024年度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发言材料一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为新征程上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当今中国正面临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科技事业取得众多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的制定,完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推动我国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

      科技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新时代这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

      十年来,科技创新发展全面、特色突出、质量提升,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主导作用,成为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名副其实的第一动力。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注入创新动能,新兴产业蓬勃生长,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安上新引擎。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许多领域的科技水平明显提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工业互联、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为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社会带来深刻变革。5G、大模型、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云经济、宅经济、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涌现。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正式启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新时代这十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十年上升了2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迅速增至2022年的60%以上,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必须构建自立自强的创新体系,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打通束缚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2024年度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发言材料二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首次全面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深刻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要义就在科技创新,在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引擎,与传统生产力发展所依靠的渐进的增量式科技创新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从而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的范围极大扩展,使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发展质量发生重大变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刻认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除科技创新外,还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同时体现在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新型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上。就劳动者来说,参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新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高端先进设备、具备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包括大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而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在对传统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升级后,又形成了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中国式现代化涉及十四亿多人,要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就在于它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群,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从1到10”的颠覆性跨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突进,颠覆性技术群包括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随着这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逐步成熟,就会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自然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形成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全新的产品、生产资料、零部件和原材料,并呈现数字化、绿色化的特征,形成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和谐并进。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一方面会显著提升劳动资料的功能,另一方面还会优化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组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会形成新的日益强大的产业部门,其技术、产品具有广泛的用途,且通过在其他产业的应用、与其他技术和产品的融合,能够使既有的产业部门发生效率和质量变革,使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会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具有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要素、新设备、新产出,将开辟新的市场,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空间,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

      总之,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技术形式的新质生产力,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迫切需要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我们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更好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24年度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发言材料三

      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作出系统阐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再到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三次“下团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强调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高质量发展问题。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我们不断发展新型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导产业升级”。9月,在xx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前瞻性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充分阐明,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但是客观地讲,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需要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资源利用率不高,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日渐减弱,长期积累的环境欠账亟待解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提上日程。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能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并自主拓展发展新赛道,逐步摆脱传统的人力和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人类发展史上,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带来生产力提升,创造出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机器学习等技术渗入各个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数字零售、数字金融和数字物流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生产力实践带来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趋缓且不均衡,流动性收紧,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呈现出本土化、区域化和短链化等趋势,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将是各国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我国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牵引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抓住发展先机,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关注“有没有”向关注“好不好”转变。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用科技力量改善人民生活,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并展示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质生产力已经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并展示出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取得重大成果,科技实力逐步崛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7年的2.13%提高到2023年的2.64%,在世界各经济体中排第13名左右。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2017年的17606.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3278.2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已经从2012年的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随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陆续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7万亿元、25.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特别是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已经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缩小至2022年的1.50、1.64。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共确立2485个深化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这些改革举措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释放出蕴藏于亿万人民的巨大活力。其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分16批取消下放逾千项行政许可事项,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总数从2012年的近5500万户增加到2023年9月底的1.81亿户,市场主体活跃度大幅提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到2022年,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绿色、高效等方向不断转型。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7.0%。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在xx省,新能源汽车乘势而上,2023年全年产量突破80万辆,占全国比重达到8.4%,比亚迪、吉利、大众、广汽、北汽等国产汽车品牌都前来设厂造车且持续扩大规模,成为了产业发展重要新增长点。在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效。到2022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已经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到91.2%。

      同时,我国高质量发展也还存在大量制约因素。例如,我国过去长期的高增长主要是追求增加产量,忽视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大量低效GDP或低水平的过剩产能;尽管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相对滞后;我国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的衰退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这些制约因素都亟需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破解。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会推动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配置效率。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新科技、新要素和新产业融合发展。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加快绿色发展,推动生产力的绿色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住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力,大力增强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选拔培育机制,打造科研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优化金融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优惠的贷款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关热词搜索: 新质生产力 专题研讨 发言材料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