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
时间:2021-02-09 08:00: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谢涛
【文题展示】
“中国精神”包括人們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林则徐、鲁迅、茅盾、闻一多等人的作品中。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自1839年到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来,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辜鸿铭在191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精神》说:“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哲学家张岱年对“中国精神”的概括是:“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报国是出发点,自强不息是钢铁意志,厚德载物是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材料总共两句话,各为一层。第一层首先诠释概念,“中国精神”的内涵有材料中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考生可以任选三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为国为民等,但是不可偏离“中国精神”。在诠释概念之后,材料举出具体人物为例,意在引导考生回忆并思考这些伟人的作品,让思考有一个落脚点,不至于临时手足无措。但在注重限制性的同时也强调开放性,所以并不直接点出具体著作或篇章,以免考生先入为主,不做深思,形成“千人一书”“千人一文”“千文一诗”的局面。第二层侧重描述一些著作者(三位诗人)思想转变的历程,背景是“国难当头”,转变则指从象牙塔走向现实(康白情)、从幻梦走向战斗(何其芳)、从个人走向家国(戴望舒)。这也体现了国学大师钱穆的看法,即“中国精神”在承平盛世往往不太彰显,反倒是在危难乱世,它“更为壮旺而健伉,坚强而有力。亦如松柏之长青,并不见异于阳春和煦之日,而更益见异于严冬大寒之天”,“必待岁寒,始为人知”。
内容方面,考生要注意作文中所选择的具体作品。①提示语中提到《中国精神读本》,考生可以“就地取材”,就本书阐发自己的感悟,但要注意是否存在“抄袭原材料之外别无新意”的问题,也就是根本未曾阅读过此书的问题。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列举了一些作品:“诗歌方面,如毛泽东诗词,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的作品”;“小说,如……鲁迅《呐喊》和《彷徨》、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周立波《暴风骤雨》”;“剧本,如……郭沫若《屈原》”等,这些作品中不乏能够体现“中国精神”的人物形象,值得关注和选用。②提示语中提到“自1839年到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来”,但并未要求所选作品一定出自这一时期,表面上看可不做限制;但“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一限定,表明实际上还是要求所选作品出自这一时期为佳。③提示语中说:“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所选作品应当具有重要甚至重大的历史意义,或者具有代表性。最低层次,应当具有反映“中国精神”的思想意义,而非仅具文学价值。④所选作品除了要注意是否在时间段之内、是否具有思想意义之外,还要区分所选作品思想意义的深浅和现实意义的大小,以及考生对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阐释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文体方面,要注意“推介性文章”的写法。①这类似于“推荐信”,但不是指向人而是指向书。推介的时候可以介绍自己的身份,但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必须围绕“中国精神”介绍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展开论述,也可以附带介绍作品的语言以吸引可能面对的读者;必须能够联系实际,如提示语所言“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鼓与呼”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精神”的赞美以及个人如何践行“中国精神这两个方面”,也可蕴含于文中;行文语言应当具有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等特点。②“推介性的文章”不是书信,不必具有书信的形式;“推介性的文章”不是读后感,不应该只是描述或者阐发自身的感悟,而应该设定一个或宽泛或具体的受众群体,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推荐对象,要体现“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任务意识”;“推介性的文章”也不能仅仅视为著作的“前言”或“导读”,而应当体现一名合格的高三毕业生所应具的眼光与气度,所阐发的观点能够对自身和推荐对象有契合于人生阶段的启发和觉悟,能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佳作展示一】
今品民族魂,再续中华章
安徽省太和中学2017级304班 蒋云涛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是这个人弃医从文与时代抗争;千载暗室,一灯即明,是这本书点醒国人将时代照亮。鲁迅先生激扬文字,道尽中国精神;今日你我当再捧《朝花夕拾》,齐品民族魂,共续中华章。
《红星照耀中国》中说:“中国精神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朝花夕拾》再悟历史的中国精神,想必对当下再续新时代的中国辉煌亦为有益。
今品《朝花夕拾》,寻找前辈自强不息的足迹。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的话是一座丰碑,树起了近代前辈奋斗的目标。《藤野先生》中的“我”为救人而学医,又为救人而从文;《范爱农》中的友人为救国而革命,又为救国而不屈。《朝花夕拾》中的鲜活人物是近代探寻救亡前辈们的缩影,更是身逢逆境而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的印证。
今品《朝花夕拾》,感悟近代忧时爱国的情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那个混乱时代的精神支柱,“位卑未敢忘忧国”亦是《朝花夕拾》的思想核心。《琐记》描绘洋务办学的乌烟瘴气,抒发对近代教育的隐隐忧心;《无常》虚写无常为鬼的重情善良,道明对“正人君子”的深深讽刺;《父亲的病》揭露草菅人命的庸医本质,流露对落后社会的深沉叹息。《朝花夕拾》来自那个救亡时代,更是近代爱国忧时的真实情感写照。
今品《朝花夕拾》,鼓舞当下携手共进的动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从《朝花夕拾》中瞥见前人的“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从读书沉思中践行今人的“秉初心、守宽和,见刚强、笃远行”。前有范爱农投身革命、鲁迅弃医从文;今有钟南山临危受命、于敏数年埋名。国民与鲁迅先生的民族魂同频,与一脉相承的中国精神共振,为当下续写华章注入精神动力。
“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总铺满鲜花。”当下的我们面临着强大压力,疫情干扰的恐慌、大国强权的施压等让人一度放缓前行脚步。而此时,再读《朝花夕拾》即是以中国精神为国人前行赋能,定能鼓舞人心,坚定信心;定能拨云见日,续写辉煌!
朝歌忆过往,民族魂凝聚前行力量;豪情抒当下,《朝花夕拾》传承中国精神。今品民族魂,共凝精气神,再续中华章!
【点评】
文章以《朝花夕拾》为推介书目,紧紧围绕“中国精神”这一关键词,从自强不息、忧时爱国、携手共进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思路清晰。文章紧扣《朝花夕拾》书目内容,并对书中有关内容合理引用来支撑论点,体现中国精神,显示了作者有着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文学素养。此外,在倒数第二段进行辩证说理时,指出阅读《朝花夕拾》的现实意义,使文章更具有针对性和推介性。文中引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整句和散句的交错搭配,营造出浓浓的诗意,饱含哲理。
【佳作展示二】
横眉载道,编就民魂
——《鲁迅杂文集》推介
安徽省太和中学2017级305班 黄奕
滴不尽爱国血泪抛红豆,开不完赤子心花满画楼;睡不稳难凉热血饮冰后,忘不了中国精神在心头。茫茫书海中,让你我择一部《鲁迅杂文集》相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国家危难之时,鲁迅先生以笔为矛,书写无数壮丽篇章;以文为箭,唤醒无数蒙昧国人。横眉载起道义,编织民族魂魄,先生之杂文,实乃中国精神之体现。
横眉载道,编织成爱国之魂。
“日日偷挖中华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先生借雷峰塔的倒掉,发出震聋发聩的爱国强音。在短文《观镜有感》中,他借朝代之更替,谱爱国之篇章,让爱国精魂愈发昂扬。短小精悍的杂文中,有对青年之教导,有对现实之思考,而支撑他笔耕不辍的正是那拳拳的爱国之魂、赤子之心!也正是这些富有民族魂魄的杂文,可以跨越时空,将国之忧思传入我们手中、眼中、心中,织成我们的爱国之魂!
横眉载道,编织成革新之魂。
“凡老的、旧的,都已经完了!”时处革旧迎新之际,先生奋力疾呼,激励无数时人群起而革新,救国家与苍生。时值当代,改革创新仍是祖国发展之号角,仍是中国精神之成分。君不见改革春风吹满地?君不见进博会上风景异?君不见自由贸易区经济更添活力?……“变则通,通则久”,先生编织成的革新之魂,怎能不是今日建设成就之一大原因?革新之思,于当下亦有意义;革新之魂,更是中国精神之体现!
横眉载道,编织成自强之魂。
“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先生之恳切言语催人向上,亦铸就国家自强不息之魂魄。“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奋斗。”在此言语的感召下,我们怎会不奋斗,怎能不自强?先生用文字点燃暗夜之火,用智慧指引我们向前。读先生之杂文,可丰精神世界,可强精神力量,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永不停歇!横眉载道,编织成自强不息之中国魂魄!
诚然,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社会也已更新迭代,《鲁迅杂文集》中的某些观念可能不再适用于当代,但观念可以过时,精神与智慧却永远不会泯灭!我们实应再次翻开《鲁迅杂文集》,一起感悟生命,启迪智慧,编织成我们心中之中国精神!
一花一世界,一文一人生。愿你我都能够拥抱《鲁迅杂文集》中的浩瀚宇宙,共同编织我们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
【点评】
本文依题行文,文章的内容和格式都符合题设要求,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任务驱动意识。题目化用鲁迅先生诗句,点出文章的题旨;开头用诗歌般的语言入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令人眼前一亮;接着分别从“爱国”、“革新”、“自强”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自身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同时与所介绍作品加以对接,使文章完整且具有针对性;倒二段的辩证说理,体现了文章的现实性和思辨性;结尾倡议推介,呼应开头,强化观点。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作品中的内容信手拈来,体现了对作品的深入了解和平日的扎实积累。文章语言感情充沛,对象意识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