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要爱,不要“暴力”
时间:2021-01-29 08:03: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明眸 景然
编前话:
韩剧《天空之城》成了2019年年度收视黑马,剧中对家庭教育中的“爱暴力”进行了深入刻画:父母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无所不用其极,请高考专员、用计时器计算答题时间、在房间里模拟考试场景……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共振。莫言说,有一种爱,是插在心头上的刀。《狗十三》里独裁式父权给李玩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害;《天空之城》里考上首尔大学后的好学生英才,要和父母断绝关系,最终酿成母亲自杀的悲剧。《冷案》中的被父亲杀害的林慧……或许我们都该思考一下,你真的以为只要是“爱”,就一定能教育出一个快乐感恩的孩子吗?心理咨询师柏燕谊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承受着父母最深重的爱成长起来的,父母保护我们,不让我们受到任何伤害;不断鞭策我们,让我们做到最好;全心全意帮助我们,为我们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将一切都无私奉献给我们。但是,我们没有感到幸福、快乐,反而会在这份爱中苦苦挣扎,迷失自我。这,就是爱的暴力。”要治愈伤痛,首先要面对伤痛。因此,认识爱暴力的过程,就是我们自我疗愈的过程……
故事一:女儿,请别给我你的背影
张灵说过,女儿瑶瑶小时候缺少爱,现在要把所有的爱都给她。瑶瑶曾对张灵说,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就此,悲剧产生了。2020年5月23日,青岛律师张灵(化名)被发现在家中惨遭勒脖,窒息身亡。经过警方证实,15岁的女儿瑶瑶(化名)有重大作案嫌疑,被警方控制。警方披露的案情细节显示,23日吃完晚饭后,女儿主动提出帮妈妈按摩,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索,从背后勒死母亲。
随后,瑶瑶将尸体塞于行李箱中,反锁家门,一个人与母亲的遗体待了两天一夜,直到被人发现。
在派出所的这几天,她“实际上很平静,不吵,不闹,也不怎么哭”。到底是怎样的恨,让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对自己母亲痛下杀手?随着案件信息被披露,人们似乎也越来越接近真相。
今年45岁的张灵,离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工作上做事干练,上进要强。生活上的重心,除了工作就是女儿,甚至决定在她上大学之前自己不考虑再婚。据张灵身边的人透露,她对女儿一直很好。放假时,会带女儿去旅游;课外时间,带女儿去学钢琴、画画,在能力范围之内给女儿最好的物质生活。唯独对女儿的要求极为严格。学习上,要求她必须是前5名,最好前三名,成绩一下滑,她就覺得是女儿贪玩了。生活上,必须得听她的话。女儿也没辜负母亲的期望,考上了当地一所优秀的高中。学习方面,瑶瑶的初中、高中都是青岛有名的学校,张灵还让她学钢琴、学画画。包括学费、兴趣班在内,张灵每年为孩子花的钱至少有20万元。这个数目在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她说只要能把孩子培养好,花多少钱都无所谓。但是在外人眼中,似乎情况有所不同。
邻居回忆说,这两年,觉得那女孩没有之前快乐了,有时候呆呆的。瑶瑶的同学则提到,她和学校一名男生关系很好,但不是谈恋爱,“好像她妈妈误会了什么,来了一次学校,很尴尬。”在疫情期间,张灵的一位同事称,她几乎天天守着孩子学习,有责骂甚至动手的情况发生。2020年“三八”节,张灵在女儿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首诗,结尾处有这么一句:“女儿,看着我,别给我你的背影,你小小的背影,让我忧伤的心又变成冰冷的石块。”因为这首诗,两人还吵了一架,女儿觉得妈妈让她在同学面前丢脸了,极不尊重她。
瑶瑶告诉警察,她的杀人动机是没考好,担心被埋怨。但仅仅是害怕没考好被责备吗?当然不是。种种迹象都表明,母女两人这种相爱相杀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了。
张灵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生活重心,甚至是唯一的希望。她害怕女儿将来不能出人头地,更害怕女儿不再对自己“不离不弃”。渐渐地,她对女儿的爱,变成了一份极端的、极具压迫性的爱,就像她在另一首诗里写的:“我一直一直以为有缺口的爱虽不完美,却想在不完美中爱到极致。”这份极致的爱,落在女儿肩头,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更让只有15岁的女儿负担不起。可这种以爱之名的伤害,却是这位可怜的母亲所不能发觉的。当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儿,遇上焦虑、控制欲强的母亲时,悲剧不知不觉就发生了。
这个案件,不得不让人联想到2019年《小欢喜》里宋倩和英子这对母女。宋倩和张灵其实特别像,都是离异未再婚、工作出色、性格强势、控制欲强。为了女儿即将到来的高考,宋倩辞去了工作,一心扑在女儿身上。在女儿房间装上隔音玻璃窗,方便她24小时监控;她禁止女儿吃麻辣烫、麦当劳等一切垃圾食品,逼她空腹吃海参,喝各种养生的药膳;与高考无关的乐高、天文馆,通通不在她允许的范围内;连高考誓师大会上气球写心愿,都要被逼写上:清华,北大,700分;她还把女儿当成人生的全部,害怕她会“抛弃”自己……情绪崩溃的英子终于不堪重负,一路狂奔到河边,准备跳河自杀。即便在生命的尽头,她也还在自责:“我知道您每天给我做饭、给我上课,我知道您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没有变成你们心中的样子!”好在最后英子还是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和妈妈和解了。为人父母都该明白:把孩子的人生,彻底当成自己人生的主战场,结局多半是两败俱伤。但悲剧过后的善后与预防也同样重要。因为,这样的亲子关系,在中国,真的太常见了。
故事二:将生母告上法庭,
母亲探望权被法院中止
2019年10月8日下午5点,北京房山区某中学校门外,一位中年母亲手提一兜食物,向朝他走来的男孩招手,那男孩接过母亲手中的东西,皱着眉撂下一句“你有完没完,以后不要来打扰我了!”说罢转身进了校门,中年母亲望着儿子的背影,无奈地离开了。
李慧时年43岁,2000年结婚,第三年有了儿子张帅。2005年,李慧与一位男子交往甚密,被丈夫张兆辉发现后,两人接受了离婚的结局,儿子被判给前夫抚养。离婚后,李慧南下广州打工,有了一定积蓄后,在广州做起了服装生意,10年间积累了不少财富。然而思念儿子的心情愈来愈烈。李慧决定回北京去,早日找回和儿子的母子情。
此时,张帅已进入高二下学期,学习任务繁重。李慧清楚,现在的孩子高考压力大,每天还要熬夜,营养既要跟得上,还需要家人的关心和呵护。从儿子寒假开学开始,李慧每周一、三、五都要和儿子见面,看望儿子时,还带去她做的饭菜。儿子在学校住宿,不让带手机,每次去之前,她都要先和儿子的班主任联系,让儿子在约定地点找她。李慧每次见到儿子,看到他美美地吃着自己烹制的饭菜,便涌出一股柔情。2019年5月的一天,那天是周三,李慧的朋友从广东回来,给她带来了许多新鲜水果,李慧决定给儿子送些过去。那天下午,她到了校门口,跟儿子的班主任打电话,想让她通知儿子出来一下,没想到班主任的手机一直没人接,40分钟后,老师终于接了电话,说自己刚才临时加课,没有带手机。
十多分钟后,李慧终于看到儿子从学校里出来,高兴地迎了上去,没想到张帅满脸不高兴地说:“你停段时间再来吧,净给我添乱!”2019年9月,张帅升入了高三,儿子开学后,李慧几乎每天都要和儿子见一面,有时会拎着她亲手做的饭菜,有时是水果,有时会带些晚上充饥的食物,尽显一个母亲的关爱和柔情,没想到儿子对母亲的频繁打扰越来越不满,让她不要天天过来,因为他功课紧,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
对于儿子的话,李慧不以为然。张帅的学习非常有规律,每周三下午最后两节是活动课,他一般在这个时间洗澡。如果错过了,就只能等到晚上下课后和其他同学抢水龙头了。
张帅多次对母亲说,周三下午不要来找他,他要在活动课洗澡,没想到母亲充耳不闻。母亲无休止的探望终于让张帅愤怒了。一天下午,面对又来看望他的母亲,张帅抛出一句狠话:“别再来烦我了,我不需要你的看望!”说完,扭头就走了。李慧心里很不好受,此后,她记住儿子每周三下午要洗澡的规律,看望儿子时尽量避开周三。儿子周六回家,她会准时过来接儿子,她觉得开车送儿子回家的路上,母子俩能聊聊天,她也就满足了。
李慧频繁的看望不但没感动儿子,反倒给张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张帅看来,别的同学都安心地在教室上课,自己却要浪费时间面对母亲一些无聊的问话。尽管张帅心里明白,母亲来看望自己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可母亲过度的关心已经成为他的负担。一次,晚上10点半高三晚自习结束,李慧仍给班主任发微信,让儿子出来见她一下。面对儿子的冷淡,李慧仍报之以母亲的柔情,动情地说:“加油,儿子,妈妈爱你!”
李慧的频频来访让张帅不堪其扰,张兆辉觉得前妻对兒子的频繁探望已变成了骚扰,他几次向前妻发出警告,依然不能奏效。2019年11月初,李慧接到了法院送达的传票,才知道自己被儿子告到了法院。2020年1月6日,中院开庭审理后认为,作为高中生,原告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是否接受母亲探望,以及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探望,应尊重他本人的意愿。强行探望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也会使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因此,判李慧中止探望儿子,直到张帅高考结束后,再恢复探望权。
李慧找到主审法官询问:为何在儿子和法官的眼中,她爱孩子的行为不被认可?主审法官耐心解释说,如果关爱孩子,离异的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意气用事,这样孩子在成长中才能拥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听完后,李慧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如今,她期待着儿子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到那时,她会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故事三:妈妈,谢谢!
金马奖影后兼导演张艾嘉对儿子的教育曾是一手包办,连孩子的名字都取自演艺界最高荣誉“奥斯卡”。在儿子出生那刻起,就为他规划好了未来要走的路——成为最好的童星。奥斯卡4岁会说地道英式英语,熟练拉小提琴、弹钢琴;5岁熟练背台词,轰动香港,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天才;吃饭必须得打领带,从没穿过便宜的T恤和牛仔裤;甚至优雅到从来不大笑。张艾嘉对儿子无微不至,衣食住行样样培养,不遗余力打造儿子。可是,她却从来没有问过儿子“喜不喜欢”,“想不想要”。
2000年,9岁的奥斯卡被绑架。张艾嘉战战兢兢地度过了6天6夜,儿子终于失而复得。在绑架现场看到绑匪已经准备好的香烛冥纸,她抱着儿子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儿子却因为这次绑架事件的刺激和惊吓,得了自闭症,他不愿意出现在任何公众场合,一回家就钻进自己的房间锁上门。自那以后,张艾嘉改变了之前的教育方式,以母爱的本能和他相处,带他做一切能让他开心的事情:摈弃牛排去啃汉堡包;请同学来家里闹得翻天覆地;和以前嗤之以鼻的不富贵没气质的同学打成一片;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裤;不再在母亲的监督下练乐器,苦着脸去听交响乐……后来,在埃及旅行骑骆驼时,儿子依偎在她怀里说:“妈妈,谢谢。”
这句“谢谢”,让张艾嘉感慨万千:“我让他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他没有谢我;我让他成为童星,他没有谢我;我曾打算倾家荡产去交赎金,他也没有谢我。可就在落日大漠里,靠在我怀里的时候,他由衷地感谢我。一句‘谢谢,顿时让我觉得所有的荣耀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我发觉这样的生活才让儿子真正觉得幸福和满足。”
爱还是“绑架”?
提到爱,人们总会想到美好和包容,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更是被誉为世间最无私的爱。但是不恰当的爱也会变成伤害。比如有一种隐性暴力来自于爱的不恰当给予,通常被称为“爱暴力”。这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父母对孩子的束缚控制、替代满足、溺爱等都是它的表现。比如父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控制孩子的决定、否定孩子的选择、打压孩子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不得不去做不想做的事。这种带着强烈控制欲的爱,让“被爱者”觉得负疚,不得不听从。世上总是不缺这样的父母,用自己既有的人生经验去教育孩子,轻而易举地否定孩子的选择,粉碎他们想要尝试不一样人生的可能。这样的关切和爱,说白了并非爱,而是“爱的绑架”。
“爱暴力”的几种常见方式
过度的付出
比如父母不辞劳苦、紧衣缩食为孩子报各种昂贵的课后班,奔波于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比赛,希望他按照父母的标准出人头地。然而孩子通常并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和理想,于是歉疚与痛苦又会折磨孩子的一生。过度的付出,父母的“爱”看起来那么真挚,那么伟大,却令子女无力承担又无力反抗,最终吞噬孩子的一生。
时时刻刻的替代满足
倘若夫妻俩不幸出现感情问题,通常会将孩子视为唯一的救命稻草。孩子不得不替父母背负起责任,替代和補偿家长的心理缺失。特别是在一些单亲家庭中,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把孩子和自己完完全全绑在一起,试图用孩子来弥补由婚姻失败带来的心理缺失和感情空缺。这何尝不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爱暴力”呢?家长也许可以从中得到替代满足感,但孩子的人生却成为父母失败婚姻的陪葬。
无原则的溺爱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或潜意识里想实现童年时的某些诉求,他们会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这种无条件的溺爱也许会给孩子带来一时的满足感,但从长远来看,却让孩子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和欲望控制,变得为所欲为、目空一切。父母溺爱导致孩子人格缺失的不在少数,并且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演越烈。
随时随地的控制
很多父母都以爱的名义规划孩子、管束孩子,代替孩子憧憬未来。比如,马不停蹄地让孩子周旋于各个学习班;强迫孩子参加各种比赛并要求孩子必须取得好成绩;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盲目地为孩子计划未来,还督促孩子为此去拼搏去努力等。这种爱会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到窒息,它会剥夺孩子自主判断、自由思考的权利,时间长了,还会完全吞灭孩子的独立性,把孩子变成父母的傀儡,而不是一个有能力主宰自己生活的人。过于严苛的教育也会剥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这种类型的“爱暴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成人的虚荣以及成人因竞争力不足出现的焦虑心理。
“爱暴力”下的孩子会怎样?
有人如此形容,就像面对一个不爱吃鱼的孩子,你应该告诉他,鱼是对身体很好的食物,多吃鱼,会更健康,更聪明,你可以试着尝一下。而不是告诉他,这些鱼是我花了几百元工资买回来的,我赚钱很辛苦,你不吃就是不孝顺,你就是坏孩子。更不能掰开孩子的嘴,将鱼肉硬塞给他。“爱暴力”有如鱼刺,会让孩子一辈子如鲠在喉。
在“爱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要么敏感、脆弱、丧失自信,要么走向了逆反的极端。而让他们备受折磨的,还有无法满足父母期待的那种负疚感。不恰当的爱,就这样变成一种伤害。这些不恰当的爱会严重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剥夺孩子自由成长、独立面对人生选择和独立判断的权利。很多时候,家长都是以爱的名义一次次地拿走孩子宝贵的成长机会。当孩子面对这种强大的、不恰当的、超负荷的爱时,会出现过度的恐惧、焦虑、紧张、不安全感、愧疚感、罪恶感。有些孩子还会出现正常社会功能下降甚至丧失,出现较明显的行为外化问题,比如,强迫行为、抑郁症、抽动症、多动症、自闭、网瘾、离家出走、暴力等。这些往往都是父母不恰当地给予了爱,也就是“爱暴力”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让我们学会爱并给予最好的爱
美剧《随心所欲》里有一句台词:“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出‘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我们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父母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根本不试着去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更不用说用平等的姿态商量、交流,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以为的爱,不过只是以爱为名的暴力。那并不是真正的爱。
再美好的爱都是有界限的。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同在,却从不属于你们。”最理想状态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既相互依恋、牵挂、陪伴,彼此关爱、照顾、支持、促进,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关注而不过多介入,尊重而不干涉和操控,和谐而不强求一致,共处而不侵占彼此的空间和时间……就像两个交叉的圆,有部分重叠,但不重合,也不分离。请记住,爱的前提是人格独立,尊重个体差异,让我们学会爱并给予儿女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