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而不知为政”与“君子平其政”
时间:2021-01-28 08:02: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秦德君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子產是春秋时有名的贤相,《孟子·离娄下》有个记载,子产在郑国当政时,因当时溱水和洧水(今河南)河水暴涨,就用自己“乘舆”即坐车,去帮人们一个个渡河。
孟子听到这个“好人好事”,非但没称赞,还批评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徒杠”是人可徒步的小桥,“舆梁”是车马通行的大桥。孟子指出,这是小恩小惠行为,并不懂得从政。如果在十一月就修好人可步行的小桥,十二月就修好可供车马过河的大桥,百姓就不会有渡河困难这件事。
孟子接着说:“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意思是,为政者如果能把政事治理好,你外出时,别人为你让路也是可以的。何须一个个地去帮人过河?为政如要“每人而悦之”,时间上哪里够用?
这里孟子揭示了一个原理性问题:“为政”应当做什么?公共管理基本职责是什么?
为政而“不知政”,忽视应有职责,不在根本性事情上费心思、作改善,热衷搞“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这种小恩小惠。这是没有履行好“为政”应有职责。
《孟子》对这件事记载很简约,但对于如何更好地“知政”“为政”,颇有教益:
一是“惠而不知为政”,古往今来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即使子产这样的名相,也不免“不知政”。无论古今,凡形象工程都容易被视为“作风亲民”而赢得“感动”,为政者也会为此自得。正如孟子指出的,与其“施恩”,不如履行好应有职责,早些把事情办好,让人没有过河的烦恼。
二是为政者重在“知政”,知道“为政”重心所在。然后才能“平其政”,提升管理质量。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深得孟子之意。管理须从大处着眼,重在“治本”。看到人们的具体利益,同时又对众人利益的“抽象”,从根本性举措完善上普惠民生,实现“民未病涉也”的目标。
“君子平其政”与“惠而不知为政”,是两种不同的行政形态。“惠而不知为政”有失为政应有职责,热衷小恩小惠装点政事,甚至沽名钓誉。“君子平其政”则从大处着眼,根本性、精细化地改善民生,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公共行政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