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们的绝地求生,从下沉到县城开始
时间:2021-01-17 04:06: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陆一鸣
0:25,结束加班后,张k走进公司楼下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带走一碗热气腾腾的关东煮和冰镇一番榨,心情不好时,再多一盒蓝莓爆珠。
这曾经是独属于一线晚归打工人的“值了”,深夜里的这份慰藉,足以将埋首格子间一整天的疲惫感驱散。
但如今,这种快乐已经不再是北上广深社畜的专属。7-11(日本连锁便利店)和罗森又上了什么新品,那些留在老家的初中同学,可能比你要更早知道。
开,往城市边缘开
上个月底,河南首家7-11在郑州开业。
这间位于国贸360商圈的门店,不仅一举拿下单日65万元的营业额,还直接刷新了业内全球销售纪录。据报道,当天光是排队进店,就需要花费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直到凌晨,依然有消费者陆续进店。
开业首日的火爆场面,简直像是中原人民向这家行业巨头发出的一句天问——“你咋才来咧?”
郑州打破的销售纪录,是长沙创下的。
5月底,湖南首家7-11入驻长沙。开店首日,营业额超过50万元,有业内人士根据经验推算,这间100多平米的门店,达到了一个8000平米大卖场的日销额。
据报道,湖南首店开业当天,累计客数超过5000人,平均每小时就有近300名顾客进店。而开张之余顺便破个销售纪录,已经成为7-11新店的常规操作。
下沉市场的购买力,实在不可小觑。过去一年间,全国便利店增长率超过8%的17个城市中,除北京之外,全部为二三线城市。
与此同时,另一家日系便利店罗森也没闲着。布局更早,下沉更深的罗森,最新的商业版图已经扩张到了马鞍山。马鞍山,比鞍山还要小上一点,是安徽省的一座地级市,常住人口200万出头。这么一看,这些连锁便利店,就算开到宇宙尽头的铁岭,也是指日可待。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便利店
作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中心,这些省会城市其实并不缺乏便利店。
以长沙为例,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城市便利店指数》中,位列第四名,在便利店密度方面更是高居第二。在长沙,平均每1409人就能拥有一间便利店,便利店饱和程度比任何一线城市都要高。为什么当日系便利店进入时,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原因在于,很多地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便利店。
这些名义上的便利店,大多以小超市、小卖部、杂货铺的方式存在,经营者常常是一对夫妻,没有额外的店员,鲜少24小时营业。人们进入这样一间店铺最常见的原因,也只是购买矿泉水和香烟。
相比之下,尽管国内的日系便利店不能做到像在日本、泰国等便利店发达地区一样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但仅仅是能够提供鲜食这一点,7-11们对于不少本土便利店来说,就已经是降维打击了。鲜食给便利店带来的不只是品类上的丰富,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钱。
据统计,2019年我国便利店行业单店日均销售额约为 5297 元人民币。前面提到的7-11各省新店开业动辄几十万的营业额,固然是开业促销、情怀消费和从众心理之下种种因素叠加后的畸形产物,但抛开这种特殊情况,一间正常运营的7-11门店每天也能产生2万到4万元的营业额。这与普通的便利店相比,差距很明显。
在便利店里,饮料、包装食品和日用百货加起来贡献了营业额的40%到50%,这一点无论是夫妻小店还是知名连锁都差不多,拉开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另外一半。
这半壁江山,夫妻店全靠香烟撑场面,有品牌的本土便利店好一点,但也只有10%的鮮食,剩下40%依旧靠香烟。反观领先的连锁便利店品牌,鲜食往往能贡献60%以上的营业额。
与地头蛇合作,快速打开当地市场
正因为日系便利店除了传统的快消品之外,还搭载了相当多的鲜食、速食,而这些品类对加工基地相应的配送的半径距离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便利店的下沉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开一两家门店那么简单,而是全套的供应链体系都要下沉。
很多人都以为全国各地的7-11都是一家,事实上,它们分属不同的代理商——广东与香港、澳门地区的代理商是同一家,上海与台湾地区的是另一家,而京津地区的7-11,则是日本母公司伊藤洋华堂与王府井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
这一次也不例外,这两年7-11大张旗鼓开的各地首店,是分别与南京金鹰、武汉大东方、西安提客、福州三福百货、长沙友阿、郑州三全等当地企业合作,展开的特许经营。
与地头蛇合作,能够快速打入当地市场,站稳脚跟,但与此同时也有弊端,忠实粉丝会认为这种特供版便利店“没内味了”。
有当地网友吐槽在河南首店抢购半天抢了个寂寞,“熟食是三全,糕点是香雪儿”,都是郑州本地街角巷尾常见的品牌。凭着授权贴牌代工产品,7-11把自己活成了便利店界的南极人。
便利店为什么要下沉?
一向只青睐沿海地区大城市的连锁便利店们,究竟为什么要下沉?在大城市讨生计,实在是太难了。
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们,让整个便利店行业都活成了困难模式。
从财务的角度讲,投资一家便利店需要三四十万元,但在一线城市,可能连同房租就需一百多万元。相比之下,三线城市的投入是一线的三分之一,房租是五分之一,销售额可能是二分之一。
在北京,即使是7-11,也是在运营7年后才开始赢利。在二三线城市,董事长内田慎治表示有信心将赢利周期缩短为3年。
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行业趋势,都将便利店的下一站指向了下沉市场。今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指出,要推动大型连锁便利店企业向中西部偏远地区扩展布局,向人口密度较大、消费水平较高的乡镇下沉。
听起来,这像是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之后,又一次拉动内需的举措——便利店下乡。
想象一下,当一线城市的都市丽人们过年返乡变回阿珍和阿强,看到老家街角巷尾与公司楼下别无二致的连锁便利店,继续困守北上广的理由,可能又会少了一个。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