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以幻想构筑现实世界
时间:2021-01-10 22:06: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林紫鸣
20世纪初,战争带来的伤痛让西方艺术家们产生了厌世情绪,他们开始挖掘潜意识中的图像,以幻想营造梦境中的现实世界。在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诞生的超现实主义,彻底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的经验相融合展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就算你没有看过超现实主义的画作或摄影,你也肯定在不经意之间看过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各大音乐人的MV、著名品牌的广告乃至奇异造型的家具中,都经常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子。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欧洲,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现代派诗人吉约姆·阿波利奈尔发明,表达了一种非理性、无意识、超自然的精神追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弥漫着厌世和伤感的情绪,艺术家们开始追求虚无和梦幻,以逃避现实悲惨的境遇。作为“达达主义”( Dada)的继承者,超现实主义画家没有如达达主义画家们那样完全放弃绘画的手法,反而吸收了达达主义中拼贴的手法和现成品的概念,作为增强画面创造力的手段。
超现实主义绘画以解放想象力为出发点,有两条不同的倾向:揭发个人无意识和强调个人的非理性倾向。前者旨在通过绘画的手段,将超现实主义元素组合在画面当中,遵从心里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幻想创造出充满幻想意味的抽象画面,代表画家有米罗(Joan Miro)、阿尔普(Jean Arp)、马塔(Roberto Matta)等;后者以挖掘不受意识和非理性的层面进行创作,旨在以具象的方式——例如扭曲了的建筑和物件来创造出超越时间和空间影响的画作,代表画家有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达利(Salvador Dali)、玛格丽特(ReneMagritte)和夏加尔(Marc chagall)等。
精神分析学说,创作要尽情幻想
如果不对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解,可能许多人都无办法理解为什么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元素常常突破了日常生活的界限——“米罗的点线到底是想表达什么?”“达利画中的时钟为什么像融掉一样?”“基里柯的绘画为什么透视不对?”……要解读这些,离不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基础。
尽管克尔凯郭尔( Soren Aabye Kierkegaard)、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Nietzsche)和伯格森(Henri Bergson)等人的理论对超现实主义画家有深刻的影响,但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核心来源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事实上,在所有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中,都可以看到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而梦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潜意识的表达。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创作就像梦样,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超现实主义画家从潜意识的概念中获取灵感,强调“梦”的可能性,在创作手法中抛弃理性和逻辑,尽情地幻想。这便造就超现实主义作品中那些不合逻辑、难以理解的画面。
米罗:梦境的诗意表达
1893年,米罗出生于一个坐落于巴塞罗那港口的手工艺人之家。14岁时,他进入博纳斯艺术学校学习,他的老师乌盖尔(Modesto Urgell)对他的影响甚多。在乌盖尔绘画中的圆圈、新月形、地平线和星星等形象,奠定了他日后创作自己的绘画符号系统的基础。在乌盖尔的熏陶下,米罗也开始将绘画中的诗意气氛作为贯穿他艺术生涯的创作主题。
1924年,在经历了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的洗礼以后,米罗的绘画转向了超现实主义方向:具体写实的物件被移除了,剩下的是抽象的轮廓和象征性的符号。米罗总是以无意识随意勾画的形状开始创作,这个灵感又会生发另一个形状,然后一切将以形体、动物等他无法预见的物体告终。他常常依靠着幻想作画,有时一条画布上垂下的线头都会让他脱离现实进入幻想。1同年,米罗开始在画中加入了文字和字母符号。在《有一只小喜鹊·之一》(There Was a littleMagpie一sheet I)中,可以看到米罗对文字、线条和形状如何作为一种表达的形式去构建自己的画面。
在米罗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绘画的影响。康定斯基在《回忆录》中写道:“阳光、草地、房屋、树木用各自的色彩演奏着不同的音律,把莫斯科的风景呈现出了交响乐般的狂欢。”而米罗同样说道:“我试圖如同文字塑造诗歌、音乐构建乐章一样去使用色彩。”他认为,绘画和诗歌、音乐一样有共同之处:诗歌以韵律和段落来构成诗句,音乐以音符和乐谱来形成乐章,那么绘画,一定是以符号、色彩来构建画面。因此,在米罗的绘画中,色彩和形状的疏密结合也构成画面的节奏感。
1925年的《哈罗群的狂欢节》(The Carival ofHarlequin)是米罗梦境创作的代表作品。画面充实,奇特的形状布满房间的每个角落。这些小丑有着滑稽的造型。他们穿着带有纹路的衣服,以卷翘的胡子和身上的道具辨认身份。所有的形象都在舞蹈、游玩,但画面中央穿着黄色衣服的小丑中的笑容弧度并不那么明显,在欢乐的气氛中带有点点的忧伤。在《哈罗群的狂欢节》以后,米罗开始了他最为经典的一类创作,即,在空旷的背景和深度下,将简洁的图形分布在整个画面中。
与强调个人的非理性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基里柯和玛格丽特等不同的是,米罗一贯坚持精确地、以科学的分析来安排画面的平衡感。在这样严谨的逻辑下,他创造一套象征性的符号系统,在他长久的绘画生涯中,作为隐藏的线索来被观众不断地进行破译。
马格里特:真实的界限
1898年,马格里特出生于比利时埃诺的一个小村庄中。马格里特的绘画生涯开始得极早,1954年,他曾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在他的自传稿中写道:“1910年在沙特莱特,马格里特的父母正在为生计而奔波,时年12岁的他正在涂抹绘画颜料,参加绘画培训。”
與米罗一样,马格里特也曾经过立体主义的洗礼,但他并未真正地投入到立体主义当中。1923年,他偶然看到超现实主义画家基里柯的《爱之歌》,他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诗意的胜利战胜了传统绘画中刻板的心里常规。
1925年,马格里特创作了《窗》(LoFenetre)———幅标志着其超现实主义创作之路的画作。在其后的《蓝色影院》(Cinema Bleu)、《剧院的盒子》(La Loge)到《姐妹》(Les Deuxc Soeurs),马格里特成长的速度非常快,他已经开始发展出他日后常用的构图、意象甚至是表达方式。
1927年,马格里特迁居巴黎,同时认识了其他超现实画家们。10月,他在巴黎画了第一幅带有语言文字的作品《梦的解释》(The Interpretation ofDreams)。这段时间,可能是马格里特和超现实主义最近的一次。日后,马格里特始终和超现实主义保持若近若远的距离。
达利:偏执狂的批判方法
要理解达利的艺术创作,其实并不需要通过对每件作品详细分析,只需要理解他的工作方法。作为超现实主义中最为大众熟知的达利曾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法国精神学家拉康的博士论文《论偏执性精神病与个性关系》基础上,创造了“偏执狂的批判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绘画创作。
“偏执狂的批判方法”是达利实现他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手段,后来贯穿到他的一切艺术创作当中。“偏执狂”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病,通过病人的想象,往往会把一样东西看成另外一样东西。达利的偏执狂方法论,则是将所有不相关的经验和形象都纳入到虚妄的想象当中,以偏执狂的身份连接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
在其著名的作品《时间的永恒》(The Persistenceof Memory)、《内战的预感》(Premotion of Civil War)中都可以看到他对物件和空间的尺寸、形态、质感的非逻辑性的并置。他在画面中造成错觉的视觉关系,使观众们对自身所在的真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产生怀疑,这也是达利为什么比其他画家更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原因——达利的画作总能够让观众感到不安和恐惧,他的画作产生的心理效应与视觉感受一样强烈。
总的来说,超现实主义绘画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在宗教的崩塌、战争的恐惧和现代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的交织中诞生,撕裂了物像之间的物质联系和逻辑关系,展现出另外一番探索精神世界的新的图景。
注:
1. Interviewed by Yvon Taillandier, 1974, Joan Mir ó :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Boston, 1986, p.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