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臻于道德的学校管理回归立德树人本位

    时间:2021-01-07 00:07: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杨晓丽 刘惊铎

    摘    要   态体验是臻于美善和谐的教育形态,自觉赋予了学校管理道德性,助其回归立德树人本位,开启一体万相的教育实践新形态,有效解决当代学校管理实效难题。道德的学校管理以优化师生生命样态为价值目标,是立德树人的机制保障,亦是从元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和教育过程,通过体现生命样态观、体验本体观、生态化育观,创生出生态多样、感动生命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及生态文化,从实践层面回归学校管理的立德树人本位,步入生态管理新境界。

    关 键 词   学校管理;道德性;生态体验理论;生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5-000-05

    与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类似,中小学校重教学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唯论文,中小学唯分数,凸显了学校管理在“软”(品德)与“硬”(知识)的权衡中远离了其本有的道德追求。摆脱工具理性的桎梏,进行文化的溯源与重构,致力于人性善的弘扬,成为道德的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既是家庭教育的职责,也是学校管理的目的,学校管理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陶养德行。立德树人中的“德”如何实现,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应该走向“道德”,步入生态管理新境界。

    一、道德的学校管理之价值维度

    “道德”一词,在新华词典的解释是社会形态之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道德的学校管理应体现道德性,其目的和內容亦是围绕立德树人来定位。

    (一)道德的学校管理是立德树人的机制保障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认为,学习科学和艺术,只是开端,不是成品,而真正的工作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道德。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认为,缺乏道德,人是不可能幸福的,教师不是将所知教给学生,而要使学生热爱知识、尊重知识。因此,道德的学校管理注重“以师生为本”的情感管理,价值焦点在于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弥补以分数、升学率为重心的量化管理模式下的情感缺失,最终实现师生主动的思想和情感认同,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制保障。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道德的学校管理正是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教育需要,是带动家长、学校管理者、教师全员育人的基本动力。

    2019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推动多样化办学,为不同性格禀赋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这也为新时代学校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政策参考。

    近年来,虽然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制度意识有所提升,但如何变革制度既缺乏理论指导,也怯于实践创新”[1]。如同老师一样,道德的学校管理是有责任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保障,这种保障要体现在平凡、普通、细微的管理之中,既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又适合于知识技能学习体认的教育艺境和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沉浸、全脑贯通、深层激发生命潜能、陶养道德价值观、体验教与学的幸福和生命健康成长的乐趣,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管理机械化、形式化的弊端。

    (二)道德的学校管理以优化师生生命样态为价值目标

    道德的学校管理理论基础是生态体验教育理论。生态体验教育是针对人类重科技轻生态、重智力轻道德的时代问题,依据生态体验理论而建构的一种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生态化育模式,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凸显教育的践履性、互惠共生性和享用性。[2]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视界下,道德的学校管理是科学组织与艺术化处置情境的过程,以优化师生生命样态为价值目标:一是遵循校内外的自然生态规律和立德树人的教育规律;二是充分调动管理要素共同发力,引导要素间的沟通、理解、感恩、协作;三是唤醒师生教与学的活力,感受并承认生命的无限多样性,向自然、向他人及一切外在要素开放、接纳、共同成长。管理者、教师、学生交互提升、共同臻于立德树人新境界,自觉超越学校管理局限,彰显教育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魅力化育模式,在教育发展和师生成长中趋于完善。

    首先,体现生命样态观。学校管理的要素包含了教师、学生、管理者的生命样态,道德的学校管理功能在于充分体现育人功能,基于人本位,注重对生命和价值的思考,对人、对物、对事、对环境的态度,优化陶养健康润泽靓丽的生命样态。

    其次,体现体验本体观。体验本体观认为体验是教育的本体,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换句话说,没有体验,再多的管理工作都很难入脑入心。学校的管理实践应该让师生能够切实感受深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通过体验促使管理的有效性实现,继而引导师生共同践行各项管理制度,通过体现管理者本身的生命价值来提升管理的亲近感、吸引力、感染力和魅力,作用于去枯返魅的教育新境界。

    再次,体现生态化育观。生态化育观主张教育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浸润、滋养体验者的心灵,让道德文化和科学知识变成体验者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而仅非是考试升学的跳板。学校管理不能只为提高学校知名度、唯升学而管,更多的是要吸引师生、家长、社会成为管理本身的生态因子,圆融互摄,乃至形成学校管理共同体,包含多重生命样态,各生态要素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管理不是死板的制度,应有温度。管理者不能靠权力、纪律去要求师生以何种方式存在,而是要通过道德性使得师生从内心深处自觉自愿地转变观念,在生态化育模式中实现道德管理的生态运行,促使师生形成、树立生态行为习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认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穿越生命云层需要有足够的正能量,这样的正能量正来自于道德的学校管理场域。

    二、道德的学校管理之检验标准

    基于对道德的学校管理价值维度的深入思考和探析,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尝试提出并阐述构建道德的学校管理的哲学观、价值观以及十条检验标准,以期对现行学校管理模式进行升维和创新,从研究和实践层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一,道德的学校管理构建的是教育生态文化。它自觉追求并实现全方位、全员、全程育人的生态管理方式,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学校、班级,不同的教师和学生,是多样的、灵活的、适切的,是因地制宜的生态化管理,是“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实践表达。

    第二,道德的学校管理内容应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在当代学校管理实践中,应注重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第三,道德的学校管理注重当代教育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实践与养成相结合,倡导公平、正直、阳光、美好的教育价值观。坚持回归自然生态,凸显道德智慧,防止沉沦于功利和物欲或陷于狭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

    第四,道德的学校管理是对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维护,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环境的支撑,是美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的营造。

    第五,道德的学校管理是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主客体之间进一步开拓思路,解放思想,拥有虚静之心,大局胸怀,注重理性选择。

    第六,道德的学校管理其方法注重管理过程的生态调控,是一种开放性的合力共生,使得管理要素有所观察,有所感受,有所发现,有所汇聚,有所创造。

    第七,道德的学校管理注重人的道德发展,将师生的价值观培养贯穿在管理的全过程。

    第八,道德的学校管理赋予师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人个性化与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九,道德的学校管理是让师生感到身心放松、心情舒畅,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的一种状态,而不能把人管得规规矩矩,不敢说话,不敢发言。

    第十,道德的学校管理充分尊重每位师生的生存体验,使师生与管理者相互间自觉倾听和感受不同主体的生命律动,捕捉每位师生教学相长的精神火花,汇聚每个生命中激发出来的品德素养、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协作创新的力量。

    三、道德的学校管理之实践形态

    有学者对中外学校管理改进的逻辑研究发现,“学校改进要以满足全体国民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为动力、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以法制和证据为依据、以育人模式和办学体制为内容、以学校为基地、以提高学校改进研究的理论自觉性为指引”[3]。那么,在道德的意义上,学校管理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的关系应如何把握?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家校关系如何体现道德性?道德的学校管理应呈现出什么样态?

    道德的学校管理新形态是通过创新的育人模式来展现的生态管理新模式。归根结蒂,道德的学校管理是以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结构化关系和功能的释放为实践的落脚点,呈现学校管理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感恩、利他、爱国、和平、公正、尊重、包容、诚信、规则、合度、合作、自律、勤奋、节俭、责任等具体项德目为道德价值观教育之纲,通过顶层设计,横向融通主题活动—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学校文化—家庭与社区,纵向贯通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职—高职—大学,[4]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出学校管理模式创新的新局面、新景象。实验证明,生态体验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让学校管理回归生态,重视顺应自然生态之道;回归生命,优化生命生态系统;凸显体验,践行生态体验模式;尊重价值链,构建学校文化生态;实施生态管理,融通诸生态关系。[5]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在生态体验式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生态体验课堂/课程、生态体验式学校/学生管理、生态体验式学校文化建设、生态体验式教师培训与研修、生态体验教育场馆/教室建设、生态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生态体验式动物福利教育、生态体验式研学旅行、生态体验与网络社会生态深度融合等领域。

    在“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地着力推进“生态发展战略”和“生态建设工程”,如:生态乡村发展战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生态教育发展战略、生态文化发展战略、生态艺术发展战略、生态网络社会发展战略等。这样的改革发展理路就是顺应生态文明思想,应用生态体验理论,进行生态乡村规划设计、实施生态乡村建设工程,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生态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教育规划设计、实施生态教育建设工程,进行生态德育规划设计、实施生态德育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网络社会规划设计、实施生态网络社会建设工程,进行生态国门德育规划设计、实施生态国门德育建设工程,等,力求创造条件、调整生态位,促进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不断优化生命样态,让创新精神成为民族文化生态之魂。[6]

    上述所提到的各种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工程及其所形成的成功实践案例,都是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领域的拓展,对教育实践形态的创新,是道德的学校管理的实践参考。

    我们从老子、孔子等古圣先贤那里也真切地看到,道德是让人变得幸福的生态行为方式的沉淀(体系)。每年的中国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年会暨国际论坛现场都有一百多块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展板,其中不少展板上就有这样的表达,如:“生态体验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生态体验教育震撼师生心灵、感动师生生命”“生态体验教育让教师充满愉悦与幸福”“生态体验教育让家长和社会感受到立德树人的无限魅力”,这显示出在这些展板中所凝结的师生亲子的生命感受,是他们生命样态的文化生态结晶。[7]

    然而网络社会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道德”的学校管理模式创新,即网络实践模式是不可避免的。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調指出,要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从改革实践层面看,自觉、科学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主流媒体舆论与社会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要做强做大前者,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持续的精神力量。

    网络体验模式是一种数字化德育实践形态,它把网络作为价值观传播的有效载体,深刻改变学校德育的旧有模式,把网络社会变成无处不在的全覆盖的德育新形态。网络体验模式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实践路径是:将现行的管理体系回归到网络世界中重构,形成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管理对策体系和实践操作样式。在学校及时、适切地引领师生融通网络社会和非网络社会,提供及时到位的生命关怀和适切的价值观引导,满足师生多样化、个性化网络需求,赋予道德以时时、处处、人人既便捷又喜爱的体验魅力,带领师生共同参与建构网络道德,创造文明高尚的网络新生活,臻于网络价值观体验的新境界。[8]道德的学校管理需要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立德树人效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河北省沧州市、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哈尔滨市、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等地区,北京十一学校、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及附小、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等学校,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融入到各科教学和各种体验活动之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动手、学会读书,同时培养了学生关心家长、尊敬老师、关爱同学、朋友、团结互助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这些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案例,我们认为,道德的学校管理实践形态亦是全息体验、互动陶养、群集共生,[9]实践魅力显现为感动生命,诱发生命感动,激发创造潜能。除上述实践形态外,新时代道德的学校管理还应赋予以下内容:

    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共同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品德教育,引导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培养师生奋斗精神,引导师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引导师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师生在劳动教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师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充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效果。

    高位鸟瞰,基于德育創新模式的学校管理模式变革已经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德育创新为引擎,将体现道德性作为贯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普遍内涵和关键支点。我们尝试描述道德的学校管理大概轮廓,以此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管理者在生态体验教育中深度体认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新时代管理品质,在管理共同体中深层优化着师生生命样态,逐渐陶养、运演生态思维方式,形成稳定而科学、美好的教育活动,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杜时忠.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将进入"五个德育"新境界[J].人民教育,2018(22):36-42.

    [2]刘惊铎.生态体验 德育现代化的时代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18-05-24(007).

    [3]胡定荣.学校改进:认识边界、历史逻辑与前进方向[J].中国教育科学,2016(03):91-119+90+200.

    [4]刘惊铎,卿素兰.德育返魅的逻辑起点:学校德育的道德性审视[J].中小学德育,2019(02):5-10.

    [5]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J].教育研究,2010,31(12):90-93.

    [6]刘惊铎.让创新精神成为民族文化生态之魂[J].中国德育,2016(11):1.

    [7]刘惊铎,等.平衡家校生态 提升立德树人境界[J].中小学德育,2018(01):5-10.

    [8]刘惊铎,姚亚萍,王筱竹.深度融合:德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形态[J].中小学德育,2015(1):23-26.

    [9]刘惊铎,姚亚萍.生态体验模式论[J].中小学德育,2013(09):8-14+4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相关热词搜索: 树人 臻于 本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