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战地歌声”
时间:2020-12-15 04:09: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柳菲絮
走进哈尔滨市南岗区鞍山街23号小院,上百座矗立在院墙下的抗联标语碑仿佛诉说着小院主人不平凡的人生。这座小院就是东北抗联老战士、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的故居,也是东北抗日联军文化历史研究会所在地。
“抗日兮战争,烈士兮英勇,凭头颅热血,黄沙血染红。万里战场马悲鸣,无主孤坟起英风……”“团结起,夺回我河山!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原野,东北抗联的战地歌曲,李敏唱了一辈子。
抗联是她指路的灯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这是歌剧《星星之火》中的歌词,讲述的是一段80多年前真实发生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之一就是李敏。
据原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资料记载,1938年冬天,张家窑,雪格外大,天异常冷,完达山脉已被冰雪全部覆盖。日伪军以大雪做掩护,突击进山,准备围剿抗联部队。
这一天,敌人摸到了李敏所在的被服厂和医院,大家立刻进入战斗状态。遭遇战不比伏击战,逐渐形成了敌强我弱、敌进我退的局面。指导员裴成春身负重伤,在激烈的枪炮声中,她对李敏等人喊着:“你们快走,我在后面掩护!”
1936年,12岁的李敏被抗联交通员李升带领参军后,裴成春便对她关爱有加,像她的姐姐,更像她的母亲。此刻,李敏只能听从裴成春的指挥,在暴风雨般的子弹中躲避起来。
战场西边是嶙峋陡峭的悬崖,下去必亡;南边是一道雪沟,宽如大江,人如枪靶;只有东边的山离着近,还有树林,便于隐蔽。迅速分析利弊后,14岁的李敏在没膝深的雪里向东跋涉,回头看,身后一个战友都没跟上来。
事后李敏才知道,那个时候,她如姐如母的指导员裴成春已经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徐光海、刘排长、小马等战友,与她亲如姐妹的金碧荣、沈英信、金凤淑、张玉春等女兵也被敌人抓走了。
这时,一个骑马的日本军官朝着李敏所在方向一阵点射,她凭借娇小灵活的身躯,滚进一个雪窝子里隐蔽起来,躲过一劫……
不知过了多久,风停了,雪停了,枪声也停了。李敏从雪窝子里钻出来,满天满地的白色中,一片片刺眼的鲜红血迹映入眼帘——这是裴成春的血,这是姐妹们的血,这是东北抗联烈士最悲壮的见证……
这次战斗,女兵排只有李敏一个人突围成功。
类似难忘的战斗,李敏经历了多少次,已经数不清。她只记得,战友们在倒下时,依然鼓励着其他人“要战斗”!
1947年,鲁迅艺术学院青年作家侣朋在北安市采访东北抗联事迹时,被李敏的故事深深打动。七天彻夜长谈后,侣朋创作出反映东北抗联艰苦斗争的歌剧《星星之火》,裴成春等英雄儿女的形象感动了千万人。剧中“老李头”的原型是带领李敏参军的抗联交通员李升,而剧中“李小凤”的原型,就是李敏。
对李敏来说,参加了抗联,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方向。自此,她和抗联再也难舍难分。
抗联是她难舍的根
离休后的李敏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寻找东北抗联遗存的工作中,这成了她人生的唯一轴心——她希望用更多的历史见证,让后人记住东北抗联的铁血抗争。
为在有生之年给后人留下更多东北抗联历史的宝贵财富,李敏历时30余载,撰写了《风雪征程——李敏回忆录》。她在后记里深情地写道:“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抗日战争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可它在我的记忆里,却永远是清晰深刻的……枪林弹雨中的战友们是那样的勇敢坚强,不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写出来,我无法安宁。”
为了让东北抗联历史不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李敏踏遍了东北黑土地,誓要把每一处抗联遗迹挖掘出来。
作为原中顾委委员、中共黑龙江省委原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原省长陈雷同志的最后一任秘书,張智深在陈雷及其夫人李敏身边工作三十余年,既是部下,更似亲人。据他回忆,为见证赵尚志冰趟子战地遗址,李敏以八十高龄之躯一次又一次深入人迹罕至的密营,冬天迎风雪,夏天战酷暑,像青年一样不知疲惫。
李敏先后三次来到冰趟子林场,并写下“抗联第三路军冰趟子战役遗迹地”。而著名的《露营之歌》中的一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据说就是当年在离这里不远的白皮营写下的。
绥棱地界有一块石头,被称为白马石。当年,日军在对面射击,李敏和抗联战士就在这块巨石后方躲避,准备突围。
据跟随李敏多年的韩世江、韩世海两兄弟回忆,在重走绥棱抗联路时,李敏虽已年逾九十,但一眼就认出了白马石,非常激动,用尽全力往上爬。
盛夏之际,石头布满青苔,李敏站不稳,滑下好几次。大家怕她摔到,就一再劝阻。可她边爬边说:“我必须上去,这就是我的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多次尝试后,李敏终于爬上了白马石,从身边人手中接过红旗,用尽全身力气摇动着。
她常常对身边的人说:“一个个战友在我身边倒下了,我是代表着千万个长眠在林海雪原上的抗联战友啊!龙江大地,到处都有当年东北抗联的身影和足迹,抗联文化、抗联历史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和抢救。”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李敏永远也忘不了当年的抗联岁月,在灵魂深处,那段烽火岁月已盘结成她永远的根。
抗联是她永远的魂
1993年,李敏从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职位上离休。儿孙们以为她会安享晚年,可她反而比以前更忙。她频繁地出现在各种“红色讲座”场合,总是穿着青春时代的绿军装,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东北抗联十四年的抗日斗争历史。她说,作为一名幸存的抗联战士,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全国人民更深入、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到,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
2002年,为让抗联精神薪火相传,李敏组建了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从此,只要有机会,她就会穿上那身心爱的抗联军装,带着宣传队员,以演唱抗联歌曲、做抗联英雄事迹报告的形式下田间、入社区、进机关。
李敏还搜集了400多首抗联歌曲,自费出版了《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据张智深回忆,《你在哪?》是李敏最喜欢的歌曲之一,旋律一起,眼泪就下。
在大力宣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同时,李敏还不遗余力地推进抗联战史成为十四年抗战史的一部分。不管听谁说到“八年抗战”,她都要立即纠正“是十四年”。
李敏所在的东北抗联及其前身,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在林海雪原举起抗日大旗。在老人看来,对于抗战的时间,很多人习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算起,“作为抗联老战士,我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把抗战时间改过来,我死不瞑目”!
给党史专家、中央党史研究会写信呼吁,给有关部门写信反映,以提案形式向全国政协呼吁——从2002年开始,李敏与东北三省众多抗联战士及关心抗联历史的人士一起,推动把“抗战十四年”写入教科书。每年李敏都要委托驻黑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上交关于“抗战十四年”的提案……
2017年,“抗战十四年”这一提法得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肯定,被正式写入教科书,东北抗联的历史被纳入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体系。张智深说,他听李敏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抗战十四年正式写入教科书,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已经完成,没有遗憾。”
2018年7月21日,这个充满革命豪情的老人走了。而老人那慷慨激昂的“战地歌声”,仿佛仍在龙江大地的上空回荡。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东北抗日联军史》《风雪征程——李敏回忆录》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