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脑干梗死36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0-11-26 10:02: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郭 静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3-0023-01
近年来,随着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无症状脑干梗死的检出率显著增加,现将笔者遇到的36例无症状脑干梗死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经头MRI诊断为脑干梗死,男23例,女13例,年龄30~84岁,平均年龄60.05岁,高血压病28例(77.78%),心脏疾病15例(41.67%),糖尿病12例(33.33%),高脂血症>18例(50%)。
1.2 临床特点 眩晕24例,伴有呕吐12例,一侧肢体无力15例, 肢体感觉障碍11例,眼部症状,如瞳孔改变,眼球活动障碍,Horner征8例,语言障碍6例。
1.3 MRI检查 本组36例全部行头MRI检查,病变位于桥脑26例,中脑6例,延髓4例。梗死灶多为点状、小椭圆形,无占位效应。
1.4 临床分析 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8例,大脑半球梗死16例,小脑梗死2例,无1例脑干梗死。
1.5 预后 治愈13例,好转20例,无变化3例。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 脑干梗死临床征象复杂,典型交叉瘫少见,也可以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本文中以眩晕起病有24例,占66.7%,其中18例在临床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经头颅MRI检查脑干出现腔隙性梗死灶,脑干解剖结构复杂,当脑干内前庭神经核出现缺血时,首发症状眩晕、呕吐。
本文中15例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占41.7%,考虑病灶损害桥脑面神经核以上部位所致引起一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及肢体偏瘫,在临床上易诊断为大脑半球梗死。至于有些脑干梗死为何无定位体征,Brant-Zawadki[1]等指出,当脑组织持续受损害时,临床神经机能可以不存在,暂时存在或不同程度存在,这说明脑组织缺血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存在差异,亦提示脑干梗死可以在临床上无症状及体征。另外,病灶小,处于相对静区,未损伤颅神经及其传导通路,可能是无临床定位体征原因之一。
2.2 无症状脑干梗死临床特征 本组病例中以桥脑梗死居多,有26例(占 72.2%),无典型的桥脑综合征,更多的是一些非特异的症状和体征,由于桥脑体积较延髓和中脑大,梗死的部位多位于基底部,因不易损伤到颅神经核或传导束,而不表现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症状,故易出现定位错误其原因主要为脑干结构相当复杂,脑干内的传导束相对弥散,在不同平面有时靠拢,有时又散开,其受损后出现的症状体征取决于病变的水平、部位、范围和性质等因素。梗死的好发部位与局部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有否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关,中脑和延髓分别由Willis环和脊髓前动脉沟通两侧,侧支循环丰富,而脑桥供应的桥支属终末动脉,且分支较多,梗死后缺乏侧支循环,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部位,国内崔元孝[2]报道占脑梗死的80.25%(69/80),本组脑干梗死36例,脑桥最多,为26例,占72.2%,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2.3 MRI的诊断价值 脑干体积小,传导束密集、功能重要,在MRI应用于临床之前,脑干梗死的确诊率较低,漏诊率较高,从而造成病死率亦高,给人留下病情凶险之印象。脑干腔隙性梗死病灶大部分<15mm,由于CT的层距多用10 mm,加上后颅窝骨性结构易形成伪影,因此CT发现率较低,而MRI具有分辨率高,敏感性强,不受颅骨伪影干扰,显示清晰等优点。本组患者中有一部分先进行了CT检查,均未显示病灶,后经MRI确诊。这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可疑患者应及时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我们体会MRI对于脑干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CT,CT检查阳性率低,需再次复查方可提高阳性率。
2.4 脑干梗死的病因 Fisher曾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认为高血压是其直接原因。高血压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长期持续高血压引起小动脉及微血管壁节段性脂质透明样变、纤维蛋白样杯死及微动脉瘤,其中最重要的是脂质透明样变,本组36例中,高血压28例,占77.7%,因此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均可引起或促进脑干梗死。
参考文献
1 韩伏莅,张贞浏,李作汉,等. 无定位体征的脑干腔隙梗塞[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71.
2 崔元孝,袁倩,李义召,等.脑干梗塞的早期临床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