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量效关系与调配质量意义浅说
时间:2020-11-26 10:01: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李 姝
【关键词】中药;
量效关系
【中图分类号】R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3-0061-02
临床中药处方用量,是指中药饮片在临证处方中的份量,即处方中每一味药之称量,它包括饮片的重量、数量、容量等。临床中药处方称量与药房实际调配“量”之质量,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临床医生和药房调配人员均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中医处方中,每味药物的剂量具有严格的“君、臣、佐、使”内涵,其用量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特殊性能,即中药的量效关系,中医临床疗效的高低与每味药物的“量”与“质量”有密切关系,即处方中每味中药的称量与实际调配量是否一致。
纵观历代医案,对同一患者,或同一处方,甲医用之无效,乙医对其中某味药物的用量稍加增减,临床疗效立显。已故中医专家岳美中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临床中药用量和药房调配质量,决不可随心所欲。药房调配量与处方标量误差太大,轻则影响疗效,重则用药量致变造成“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从所周知,临床医生临证处方,为了药到病除,尽快解除患者病痛,常常因求一味药物的准确用量斟酌再三方能下笔定量,因为同一味药物,剂量大小不同则临床效量不同。用量不达,则功效难求;
用量过大,则会导致克伐人体正气,得其所反,甚则造成新的药源性疾病。只有恰倒好处,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在中药处方中,药物间相互依存,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受其量变的影响。每一味药物都存在量变的影响。每一味药物都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性。在药房处方调配中,认为量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调配处方随意,误差过大,没有“量”与“质”的概念。或同一张处方多剂时,每剂之间的分量误差很大,这种现象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中医临床疗效,影响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影响了中医药学的生存与发展。
如常用中药柴胡,《药品化义》“柴胡若多用二三线,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疟疾,除潮湿。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在补中益气汤中,提元气而佐旋,升达参芪以补气”。熟地,《医学衷中参西录》“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泄,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可止泄。然后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能作闷,少则无效。”张锡认为“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则不闷”。白芍,《岳美中医话集》“通过临床观察,白芍用量若在30g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连翘,《医学衷中参西录》“连翘诸家皆专攻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一至二两,必能发汗,且其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厚朴“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能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红花,《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不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之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若少用七八分,以疏利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
若只用二三分,入心以养心血,解散心经郁火,令血调和,此其滋养血而生血也”。现代中医临床上认为红花多用活血、破血,少用则清热解毒。大黄,本是泻下药,但用量过小,非但不会致泻,反而起到收敛作用。试想,临床医生欲取大黄收敛之功,药房调配不是严格按照处方称量,而以手代秤,或超过正常误差,用量过大,导致泻下,岂不误人。大戟、芫花、甘草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毒性程度完全与甘草所用剂量有关。
《伤寒论》中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所用药物完全相同,只是药物剂量变化。桂枝汤原方加大桂枝用量即变成桂枝加桂汤,所治之证由原来的治营卫不和阴阳失调变为治疗奔豚。桂枝原方的白芍剂量增加一倍时为桂枝加芍药汤,目的在于缓急止痛,主治病证变为太阳病之腹满疼痛。
《金匮要略》中的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上三方同是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物,区别在于改变三味药物的剂量而已,而所起的临床作用与适应症迥然不同。药物由量变到质变,量效关系何其鲜明。厚朴三物汤重用厚朴,主要在于行气除满;
小承气汤重用大黄主要在于攻下:厚朴大黄汤重用厚朴、大黄,主要在于治疗痰饮结实,有开痞满通大便之功效。可见临床双向作用之特点和微妙之处,在于中药量效关系之奥妙。
在中医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师处方定量深思熟虑,中药调剂人员要遵照《处方管理办法》千万谨慎,遵照处方药物标量准确调配,特别是一张处方多剂分量要称量准确,切切不可随心所欲。称量(分量)不准,影响中医临床疗效,损誉中医药学。《太平圣惠方》云“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修治合度,分两无差,病无不愈”。“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古人尚知如此,我辈更应该高度重视之,切切不可小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