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让孩子的心灵开出灿烂之花

    时间:2020-11-23 12:06: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鸿阳

    摘要:社会逐渐发展,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字:小学;
    心理健康;
    学校;
    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的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尊严。作为老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更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使小学生身边的一切也急剧变化,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多,据我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物质逐渐丰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在物质丰富的现今,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任何事都满不在乎。

    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的疼爱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个人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0分回家得不到表扬,还认为成绩不理想,家长却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对成绩不及格者,动口则骂,动手就打。因此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还有些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他们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并看到他有能力。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1、校园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当以崭新面貌出现,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喷泉、名花异草、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学会自我发展。

    4、家校结合,全方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創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年代的“鸿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和学生进行交流,缩短师生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可以无所顾及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想到达到这种层次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中应用

    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拖延行为和自卑心理,它们都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来解决。

    1.拖延行为

    一些学生在面临一项必须完成的活动时不能立刻、持久投入,而是从事与之无关的活动。许多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是想提高学习成绩,智力不差,学习方法也能合理运用,可成绩就是上不去;
    还有许多学生经常励志我要如何努力而不见行动,其实他们都是拖延行为的牺牲者。

    几乎所有拖延者都有着某种幻想,由于对活动有过高的要求产生焦虑和消极情绪将外部困难扩大化,意志力又相对薄弱,不足以克服困难所以产生拖延行为。有拖延行为的学生,为了掩饰自己对将要面对事物的“恐惧”,而对其设置了一项项的先决条件,这样他就可以把注意力从解决实质性问题转移到一些次要问题上,从而实现对实质性问题的拖延。这种拖延实际上是耽误解决实质性问题的时机。

    拖延行为在学生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与情绪状态、意志力、情感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应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并且通过心理暗示来解决学生的拖延行为。

    在我的班级当中有这种现象发生。课间时多沟通,找到话题,只要孩子们感兴趣,无论是学习或是生活都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并且摆正自己的姿态,把自己摆在一个学生内心的倾听者和心理辅导的位置。找到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说明拖延行为的本质是自欺欺人,而且有时候这种行为非常的隐蔽,几乎没有人怀疑自己在欺骗自己。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拖延行为是由危害的,知道要成功就要今日事今日毕。

    另外要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向学生介绍转移、幽默、宣泄等自控情绪的方法,使学生学会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
    为学生创设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如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尤其要关心学困生,他们往往面临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在学习中经常体验到的是失败,很少有成就感,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不自觉地就发生拖延行为。应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主角”的感觉,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课堂提问中一句肯定的评价,对其进步的肯定,都能从心理上暗示他们“我能行、我可以更棒,”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减少拖延行为的发生。

    还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促使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执行计划,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中应紧密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可从短期计划入手,按时间和任务制定双向计划,并每天检查完成情况。每天能顺利完成计划者可随时地体会成就感带来的积极情绪,并对以后的活动有暗示作用,从而逐渐地减少拖延行为。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它也是一种消极的暗示。

    自卑心理可分为能力自卑和相貌自卑。

    (1)能力自卑

    能力自卑的同学有极强否定自己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遇到事情想后退,胆怯、生怕做不好,没有十足把握就不做。

    (2)相貌自卑

    相貌自卑的人总认为自己某个地方长得不好看,有学生对自己随意一句相貌的评价,而觉得没“脸”见人,抬不起头来。为此,心中总升起惆怅情感。

    那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卑的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呢?要对自卑的學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另外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充分找到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将自卑的消极情绪转换为发挥优势的动力,提高自信勇气。提醒他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经过努力也能做到。朝着目标努力,争取成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变自卑为自信。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意向”,是拥有健康心理和快乐生活的关键。因此对外貌不妨坦然接受,即以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并消除各种附加的“不良信息”。只有在心理上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地喜欢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透出自信。

    总之,小学阶段是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2]谢维兴.《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录》

    [3]教育21早教研发中心.《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故事》第4册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

    相关热词搜索: 之花 开出 灿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