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时间:2020-11-21 06:00: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和多民族汇聚,珍贵而独有的古老宗教文化遗迹在中东地区比比皆是。中东宗教文化遗产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外在审美价值、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但该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具有易受攻击性、掠夺性和价值不可取代性等特点。战争、人为因素、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使这些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正面临着新的威胁。对中东地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从强化保护意识、建立专门教育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利用高科技手段等诸多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东文化;
    宗教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伊斯兰建筑;
    阿拉伯文化

    作者简介:董振楠,宁夏大学外国哲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宁夏银川750002)。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6-0058-07中图分类号:0371文献标识码:A

    历史悠久的中东地区处处散布着见证不同信仰和宗教的文化遗迹,这些遗迹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外在审美价值、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同类文化遗产所无法取代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战争、政府部门保护力度不够、自然环境的影响等,该地区的宗教遗产现状不容乐观,中东地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中东地区宗教文化遗产的特点

    世界遗产一般分为四种类型: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或工业遗迹)以及人类口头遗产(或非物质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世界文化遗产一般是指有独特性、创造性,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特殊见证的文物和易于损坏的、代表人类杰出文化、文明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建筑群、遗址。本文所涉及的中东宗教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中东地区范围内的具有宗教信仰(含原始宗教)因素或特征的城市、历史文物、考古遗址和古代、现代建筑群,其中既包括已经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宗教文化遗产,也包括未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宗教文化遗产。

    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看,中东地区的文化遗产同其他地区的文化遗产相比,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世界三大宗教皆在此传播发展,整个中东地区就是一个宗教圣地;
    其次,三大宗教均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这在全球更是独一无二的;
    再次,阿拉伯民族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具有族教合一的特点,因而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色彩几乎外化于每一件事物上;
    最后,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因自身具有的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而使其更显珍贵。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城市宗教一体化。在中东地区,往往城市或城区本身就是宗教文化遗产所在地,即所谓的城市宗教化、宗教城市化的特点。例如麦地那、麦加和耶路撒冷等城市都是世界各地穆斯林或其他教徒朝觐礼拜的圣地,都有宗教圣城之称;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宗教建筑高度密集,仅清真寺就达700多座。在中东地区,类似伊斯坦布尔这样的城市不胜枚举。

    2、宗教建筑群落化。中东地区具有同一历史背景的宗教建筑往往成群坐落在某一地区而具有群落性特点。最典型的有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建筑群,包括帝王谷、王后谷、40多座神庙以及数千个贵族陵墓;
    伊朗境内有乔加·赞比尔古建筑群,包括许多宫殿、陵墓和祭祀建筑;
    黎巴嫩的巴勒贝克神庙也是由朱庇特神庙等众多神庙组成的宗教建筑群。此外,还有一些不同性质或背景、但又具有内在联系的宗教建筑聚集成一定规模,或者呈系列分布于某一区域,具有类似于群落性的特点,如巴勒斯坦东部神庙区包括摩哩山的岩顶、圣殿、阿克萨清真寺、哭墙等系列建筑。

    3、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化。在中东地区,阿拉伯民族族教合一的特点决定了其伊斯兰教信仰痕迹的广泛性,而除伊斯兰教外,该地区还存在其他主要宗教以及祆教等一些受众较少的宗教,因而用来举行宗教膜拜仪式的固定场所,如清真寺、教堂、佛殿、圣殿、陵墓等随处可见。

    4、宗教文化交融化。多种宗教文化的存在和相互交融,使得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在同一时期的同一地区有不同宗教存在,或在不同时期的同一地区有不同的宗教存在。因此,在中东地区,各种宗教文化相互影响,如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长期统治耶路撒冷且在城内留下了200余处不同时期建造的宗教遗迹;
    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城区约有250座清真寺,而在清真寺附近随处可见基督教教堂,这种现象可谓是历史造成的。

    尽管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风格,但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它们同时还具有易受攻击性、易受掠夺性和价值不可取代性等特点。由于其实物本身年代久远,历经沧桑,非常容易被损毁。加之中东地区多年来武装冲突不断,各种现代化武器在战争中时有出现,宗教文化遗产在战争频繁的战场上时刻存在着被摧毁的危险。战争造成的混乱又使得该地区宗教文化遗产极易遭受偷盗和抢劫。这些已经开发出来或尚未开发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不可能由其他文化遗产所取代。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将难以恢复。

    二、中东地区宗教文化遗产所处的困境

    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曾多次遭遇毁灭性破坏,且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潜在威胁,主要表现为:

    (一)中东地区宗教文化遗产遭遇威胁的原因颇为复杂

    1、自然原因。地震、火灾、风蚀、水蚀等都危及到该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中东地区有些国家处于地震发生频繁的断裂带上,其宗教建筑会因此而遭到严重破坏。2002年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地震,导致新城区著名的阿其亚卡帕清真寺的层顶坍塌。由于古建筑本身具有的木质结构,或者因没有安装避雷设施甚至虽有避雷设施但所保护范围没有达到要求而遭雷击。因生活用火不慎,以及因战争等原因造成的火灾,对该地区古老的宗教建筑也造成了破坏。古老的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在1833年的火灾中被烧毁。古老的佩特拉城还遭受风蚀、水蚀的侵袭,风沙的侵袭逐渐地剥去了佩特拉城表面的木质材料以及精美的雕刻。而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已因上万年的风蚀而丧失了石块表层上的油彩和痕迹,现代石匠不断对其进行维修,仍难抵御持续性的自然侵蚀。

    2、人为原因。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穆圣解放麦加,首先就毁去了那些充塞着这一圣地的异教偶像。时隔千年之后阿富汗塔利班最高领导人奥马尔下令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战争武器,摧毁了塔利班控制区内的佛教代表性建筑巴米扬大佛。美索不达米亚遗址自20世纪初被发现后,其文物器具历经迁移、磨损及污染等破坏,萨达姆·侯赛因曾在那里悬挂了一副自己的巨型画像,而美军士兵又在那里挖掘战壕,破坏了古老的道路。另外,由于地区混乱,抢劫、偷盗、乱挖、开荒等人为因素也使不少宗教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海湾战争期间,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趁火打劫,洗劫了科威特各个博物馆。而在伊拉克战争中,连伊拉克人自己也加入了洗劫当地文化遗产的队伍中,造成无数珍贵文物严重流失。欧洲殖民者在开拓版图时发现埃及古物后,法老的陵墓便遭到无情地发掘。此外,人们对当地环境的改造也常常导致该地区宗教文化遗产的破坏。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水位常年维持在同一水平,从而导致了神庙积累的盐分越来越

    多,而附近的甘蔗田和稻田使用的化肥等有机物的化学作用则加速了盐碱化的过程。加上积留的河水成为细菌和真菌的温床,腐蚀了神庙的古老地基,导致许多陵墓进水。

    3、战争与地区冲突。耶路撒冷在战争中先后被埃及、叙利亚、罗马、拜占庭、十字军、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统治过,饱经磨难、伤痕累累。伊拉克更是如此,很多历史遗迹就在伊拉克防空基地、炼油厂和实验室附近,这些地点正是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的重点轰炸目标。伊拉克南部卡尔巴拉的什叶派穆斯林圣地侯赛因殿遭到了轰炸;
    作为《圣经》人物亚伯拉罕出生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古代名城乌尔也因附近存在化学武器工厂而在伊拉克战争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伊拉克亚伯拉罕圣塔因海湾战争留下弹痕多达400余处,圣地所在地方至少有四个大弹坑;
    在尚待挖掘的代尔拉赫牧圣地,多国部队挖了战壕又用推土机将战壕推平。同时,宗教教派内部的矛盾也对该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造成损害。2006年伊拉克什叶派宗教圣地之一阿里·哈迪清真寺遭袭,之后逊尼派与什叶派再次发生冲突,致使逊尼派巴古拜阿布·阿尤布·安萨里清真寺遇袭,尔后伊拉克境内又有168座逊尼派清真寺遭袭。

    4、旅游因素。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也会破坏当地资源。如在佩特拉城内,随处可见为招揽游客而搭建的旅馆和兜售商品的摊位,与庄严的城堡极不协调,噪音污染也严重影响到佩特拉城堡。再如参观极具神秘色彩的古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游人众多,由于近距离的观看与接触,游客在塔内参观时呼出的气体在墙壁上凝结成盐渍并渗入墙体,对构成金字塔主体的花岗岩和石灰岩造成了进一步破坏。

    (二)当前与中东宗教文化遗产相关的难题十分棘手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东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中亟待解决的历史性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

    1、新时期战场状态下的中东宗教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由于阿以冲突、石油争夺等原因,中东一直是大国利益纷争的战场。“9·11”事件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军事和外交战略,美采取了先发制人、以暴抑暴等方式对待恐怖主义。因此,高技术的局部战争难以避免,世界遗产保护问题成为更值得关注的课题。由于战争武器的摧毁等原因,中东地区原有地形地貌受到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宗教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价值也将随之荡然无存。因此,中东宗教文化遗产总体上来说仍处于濒危状态,新的战争危机将威胁到更多文化遗产的保留。

    2、古建筑与新城市建设的关系问题。秘鲁前驻华大使陈露先生曾经指出,20世纪城市中心急剧的扩张和现代化进程导致文物古迹大范围被拆除。据测算,1900年城市中存在的重要建筑到2000年约有50%遭到破坏,目前,城市中尚存的古建筑仅占全球所有古建筑的5%。中东许多宗教文化遗产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城市风格建造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变化,原有的街道特别是主干道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以耶路撒冷为例,该城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新城区位于西部,比老城区大好几倍,大部分是现代化的建筑群。老城位于东部,由一道高高的城墙围起。随着地区规划的推进、未来人口的增加,城市新旧建筑的统一遇到难题,如何使它们和谐共存也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保护经费不足。中东许多国家政府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非常有限。由于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乱,一些政府资金贫乏,甚至国库亏空,赤字上涨,战后又难以将大量精力投入该地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即使有足够的重视,对于耗资巨大的修缮工作,政府也深感力不从心。因此,除政府有限的拨款外,各国更需要多方面多途径的资金资助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4、技术上的难题。战争之后对破坏的遗产进行修复是遗产保护问题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宗教文化遗产价值的不可复原性,再加上专业技术维修人员的缺乏、人才培养的滞后以及工具的落后,修复问题难上加难。此外,保护设备陈旧,所需空间不够均为文物的珍藏增加了困难。

    三、中东各国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之所以是文化遗产,就在于它是携带了诸多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如果物质性是其‘硬件,精神性则是其‘软件;
    物质性是‘躯体,精神性则是‘灵魂”,“在保护时,为了不使其精神性受损,应尽量保证其物质性不受伤害,这也是文化遗产要保持其原真性的理论根源所在。”所以,有必要对文化遗产的外部物质形态进行修复和保护,以保证其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持久性。中东各国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试图通过多种途径来保护、修复和拯救自己的宗教文化瑰宝:首先,中东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遗产免受自然威胁。为预防地震的破坏,地震频繁的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目前公布了一项预案。根据该预案,伊斯坦布尔将斥资30亿美元对全市危房进行加固,该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亦将获得有效救助。中东各国还积极努力加强消防措施,以避免火灾的发生;
    其次,为确保古建筑的安全,根据其实际情况,设立消防给水、消防通讯和火灾报警设备。消防设施设有专人负责,并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在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内严禁吸烟,严禁在古建筑的主要殿堂内动火,为预防雷击起火,在重要的古建筑物上安装可靠的避雷设施。最后,针对风蚀、水蚀,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埃及曾于1996年对狮身人面像进行修复,该国文化部近日宣布将再次对狮身人面像进行修复。为解决水蚀问题,保护卢克索和卡纳克神庙计划将是埃及政府为保护和拯救文物古迹所作努力的重要部分。埃及文物管理部门同瑞典相关公司经过四年的深入调研后决定在这两座神庙周围修建先进的排水管道系统和一个污水循环处理工厂,使神庙和河水隔离开来。对于佩特拉城的沙化问题,约旦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设生态公园的建议,希望通过绿化和环境改善抑制风沙对佩特拉城的侵蚀。

    发展旅游业和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确有矛盾,但许多文化遗产正是通过旅游来实现其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而且,如果能合理开发遗产的旅游资源,还可以提高遗产的知名度,促进文化遗产的复兴,同时还可以获取较多的保护资金。从此意义上来讲,发展旅游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使二者协调发展,中东各国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制订了一些合理政策来弥补旅游所带来的损失。如埃及政府在金字塔景区四周依据地势建有三个出入口的围墙,限制游人的参观路径。金字塔在关闭期间,维修人员用浸透蒸馏水纱布吸出墙体内的盐分,使用对塔体无害的化学制剂擦掉游客在墙壁上留下的涂鸦。埃及政府在景区内还将修建一条电动无轨列车线路,游客既可乘坐列车,也可按照规定路线步行参观游览。所有车辆和牲畜都将禁止进入景区,从而消除车辆和牲畜对文物古迹的污染和破坏。为保护佩特拉陵墓群,约旦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将旅游业正规化;
    建造排水系统以防止暴雨的冲蚀;
    建设新的道路网络,以取代目前的巴士和的士;
    在城区种植松树和橄榄树,恢复古老的梯田。

    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中东各国政府也在积极采取行动以保护本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各国相关专家也在实践中提出了保护对策:

    1、保护新时期中东战场区域的宗教文化遗产。目前,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在此趋势下,对于整个世界遗产的保护也必将惠及中东。在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下,各国正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有关国际法规。如战争武器正朝着信息化和人道主义方向发展,这将给中东宗教文化遗产留下许多生存的机会。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呼吁国际社会应该进一步制定相关的国际法,明确规定战争中何时何地运用何种武器,以确保遗产不受损毁。有人还呼吁应组建一个由联合国领导的世界遗产战地保护组织。而中东一些国家自身也正筹建专门的文物保护警察部队。伊拉克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阿卜杜·阿齐兹·哈米德博士表示,伊拉克政府正在考虑组建一支专门的警察部队,这支部队将配备武器、车辆和其他新型装备。

    2、开拓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如埃及博物馆在2007年建立了埃及第一个DNA实验室,其目的是对木乃伊等重要文物进行DNA检测,确定文物的身份。但因该实验室耗资巨大,埃及文物部门决定出卖考古项目电视拍摄权,将金字塔考古直播权卖给电视机构,收取复制代表埃及符号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古城的帝王谷和神庙文物的版权使用费,从中获得大笔资金,以便顺利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3、协调古建筑与新城市建设关系。中东国家面对古老的旧城宗教建筑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合城市规划的需要,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首先对分散、零星的文物建筑,采用迁移或拆除的形式。先划出一块地段作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的迁移安置地,对宗教建筑尽量予以完整保留。政府规定不得在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控制地带内修筑、兴建建筑物楼宇,不得破坏文物建筑的环境风貌,对文物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段尽量保持其完整性,对其体型、造型、风格、高度、色彩等方面的规划控制要求保持其传统的地方特色。如阿布辛贝勒神庙的搬迁就是埃及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杰作,该工作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多个国家提供帮助,利用先进的科技,先是将阿布辛贝勒神庙所在山头一劈两半,然后把神庙和旁边一座小庙用机械切割成一千多块,运往离原处数百米远地势较高的地方,最后一块块依原样重新拼接组合。为了更好地反映神庙的风貌,神庙所在的山头也被原封不动地移了过去。再如自从耶路撒冷城市统一以来,政府城市规划发展内容几乎包括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建造新的旅馆和公园,开发工业园区,修缮聚居区,兴建和修复该地区的犹太会堂、基督教堂和清真寺等。

    4、提高专业技能,增强保护意识。埃及树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注重人才培养。该国在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了文物保护系,在卢克索地区开办两年制的文物保护专科学校,大力培养文保研究人员,并从专职从事文保研究的专业人员中选派人员,赴欧美等西方国家学习、进修,扩充埃及的文保专业队伍。埃及旅游部门还十分注意对保护区当地居民的教育工作。最高文物委员会成立了文物保护意识宣传局,通过举办文物保护方面的培训班和文物展览、印发文物保护宣传品等方式,以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自觉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土耳其也逐渐强化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相关知识的教育,还组建了专业的遗产保护机构或组织。土耳其的遗产保护委员会汇聚了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师、建筑工程师、考古学家、艺术家等各行专家和技术人员,以色列于1968年设立了由各国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组成。

    5、运用网络化技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加强网络化技术的运用是当今的发展趋势。埃及文物部门目前正与荷兰合作建立埃及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现代信息系统全面整理、登记埃及的文物古迹。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计划在因特网上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系统以记录有关文化遗产的精确数据。这一系统一旦完成,将为政府有关机构提供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持,便于政府更好地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土耳其在贯彻其“可持续发展”的遗产保护计划过程中同样利用了电脑和传媒技术,控制城市移民,限制城市人口的增加。

    6、争取国际援助。中东地区的遗产保护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如从20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埃及境内的阿布新贝神庙、阿斯旺菲莱神庙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的修复和挖掘工作都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外文物考古专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鼎立支持。目前,世界文化遗址基金会正在制定一项关于遗址的管理计划,希望对卢克索神庙进行最大规模的整修。埃及正在筹建的“大埃及博物馆”将投资5.5亿美元,其中部分由本国政府投资,其余则取得了由阿拉伯发展基金等国际机构和一些国家提供的长期优惠贷款。为保护伊斯坦布尔古城,土耳其政府早在1979年就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技术援助,在其帮助下,土政府已做出一系列古城保护规划方案。埃及在采用网络化技术方面存在诸多困难,芬兰政府提供了慷慨的资金支持,世界著名的电脑公司IBM公司利用自己领先的数码成像等高科技,帮助埃及完成地理信息地图的网上制作,此外,IBM公司还将为此项目投入250万美元,用于购置设备、软件,支持研发相关技术及培训当地的网络电脑技术人员,为将来网络的维护做准备。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相关经验值得参考,它们的制胜法宝主要包括:有效的管理体制、完善的法律体系、科学的专家决策机制、有效的市场运作、广泛的资金来源以及重视遗产教育。毋庸置疑,中东各国在保护本地区宗教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相当重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但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东仍存在许多体制、技术和管理上的不足。无论对于哪个国家而言,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国家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不仅是属于国民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只有更好地保护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遗产,才能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培育出更有底蕴和生命力的现代文化;
    也只有动员全人类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中东地区幸存的千疮百孔的宗教文化遗产,才能真正使该地区的文化精华永不磨灭。

    (责任编辑:余泳)

    相关热词搜索: 中东地区 文化遗产 宗教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