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题材的偏爱
时间:2020-11-15 10:04: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王德艳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马克·吐温,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他的幽默、机智与名气,被誉为是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本文将通过对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小说进行研究,发现作家很多小说都是以青少年为主人公,通过对青少年的描写,并用幽默的语言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批判。
关键词:马克·吐温;
青少年;
偏爱
在马克·吐温的《风雨征程》、《密西西比河上的往事》、《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作品中都会出现一位令人深刻的青少年主人公。马克·吐温在这些作品中通过幽默的语言富裕了这些青少年深刻的人物性格,让读者通过这些青少年的眼睛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特色,从而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从侧面也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对青少年的同情,对青少年题材的偏爱。
一、通过青少年的眼睛看社会
青少年文学的存在既有它的社会意义,又有它的文学意义。从社会主义上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决定人的一生命运走向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文学关注儿童的心里困惑和人生困境,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文学意义上,青少年文学往往通过孩子的眼睛去审视成人社会,有着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其作品对青少年纯真人性的赞美,为熟悉成人文学的读者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和观察角度。马克·吐温就是这样一位将青少年题材引进严肃文学领域的作家。
马克·吐温的许多青少年题材的作品都以调皮的儿童为主角、提倡游戏玩乐、解放儿童天性,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长篇小说,《儿时手稿》等短篇故事。这些青少年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孩子世界,与大人世界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这些作品中,通过青少年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了全面展示,通过他们的方式对表面上充满清规戒律的成人世界进行了反抗。
二、通过青少年的语言讽刺社会
马克·吐温对儿童心理非常的熟悉,对人以及美国社会的了解, 对美国英语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令读者最难忘怀的无疑是马克·吐温的幽默。他不仅发扬光大了在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作品中已落端倪的幽默情趣, 而且让幽默昂首闊步地登上了美国文学的殿堂。而在他的大对数青少年作品中,马克·吐温对这些青少年的语言描写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马克·吐温对夸张有一种天然的爱好,他的许多作品都有夸张的神韵。从情节到语言,从人物到主题,读者都可领略到马克·吐巧妙夸张的风采。而马克·吐温也把这种夸张的手段巧妙的运用到青少年的日常语言中。通常情况下,读者对青少年的映象往往是单纯、善良,然而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当读者看到那些年轻的主人公用夸张的语言表达出成人世界的事物时,讽刺的意味也在无意间加重。同时,青少年那种不符合年龄的语言表达,也是马克·吐温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讽刺。其实,马克·吐温并非是对个人的不幸感到悲哀,而是对整个人类的愚昧行为感到悲哀。在作品中的讽刺口吻也是对传统道德观挑战。
三、通过青少年的行为批判社会
马克·吐温说他以科学的方法,经过严格的实际测试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不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而是由高级动物退化而来的。他把人说得不如禽兽,说成是低级动物。由此看来,马克·吐温并非以常人的口吻劝戒人,他劝戒人的口吻常带有辛辣的嘲讽,使人不能无视其严肃性。他并非不赞成以社会道德规范人的行为,问题在于他与现实社会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当人们有意抬高自身价值的时候,他却贬低人的价值。他喜欢与传统道德唱反调。
在马克·吐温这些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小说中,吐温通常把这些善良单纯的孩子同狡猾邪恶的成年人结合起来,在行为方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能够显示出吐温自己的到的标准与当时美国社会道德标准的误差,从而使读者感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此同时,马克·吐温用青少年的行为语言告诉读者成年人总以为物质财富的迅速繁荣与进步就表明人自身的进步.其实他们没进寸步,只是环境变了,这些成年人仍站在原处。他们比他们的前辈知道得更多,但他们的智能并不比他们的前辈的强,也不比这些善良的青少年强,而且永远不会比他们的前辈和青少年更富有,他们的本性并没有改善,社会的道德标准并没有改变。
四、结语
马克·吐温对青少年的偏爱,体现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马克·吐温用他自己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些善良单纯的孩子在不论富有还是贫穷的生活中的一种信念的坚持。在马克·吐温幽默的笔下的这些孩子的言语行为在讽刺批判当时美国社会的同时,也给了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克·吐温.光明网.2004.
[2]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3]欧阳友权.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施袁喜编译.美国文化简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