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时光的燕京八绝
时间:2020-10-26 03:51: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陈牧
2020年8月24日,“以匠心创造未来”匠心传承——燕京八绝工艺体验之旅系列文化活动首站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社区正式启动。据主办方介绍,此次燕京八绝进社区活动,将持续至2020年年底,计划邀请20多位燕京八绝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人走进不同的社区,在集中展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燕京八绝非遗项目的同时,大力宣传北京燕京八绝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说起燕京八绝,很多人都不陌生。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燕京八绝指的是景泰蓝制作技艺、雕漆技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京绣、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北京玉雕、象牙雕刻八大工艺门类。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一直以来,燕京八绝因其精湛的手艺和精美的作品而为人称道。早在20世纪初,燕京八绝便已享誉世界。然而,随着民间工艺从业人员逐步减少,不少传统手工艺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燕京八绝在发展中也曾遭遇困境。近年来,一批大师工作室成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培养传承人;同时北京市鼓励非遗进学校、进社区,培养一大批非遗粉丝;新一代艺术大师不断创新工艺手段和艺术形式,让古老的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动了燕京八绝传承和发展。
惊艳时光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的手工艺,如造纸、木雕、剪纸、刺绣等。它们门类繁多,功能多样,遍布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不同的時代,传统手工艺有着不同的风貌特征,而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文化史、美术史、设计史的发展过程中,手工艺是贯穿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别称燕京。辽、金、元、明、清均建都北京。自金元定都以后,全国的能工巧匠来到北京,各地手工技艺的精华由民间汇聚到北京宫廷,在不断地融合和升华中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京韵”特色的宫廷艺术品。尤其明清时期,传统工艺制作水平达到顶峰,燕京八绝大放异彩。气势磅礴的玉雕、错彩镂金的景泰蓝、“捉刀代笔”的雕漆、雍容富丽的宫毯、温润如玉的牙雕、华美似锦的金漆镶嵌、巧夺天工的花丝镶嵌和精致典雅的京绣这八大工艺门类成为清宫御作的翘楚。
以花丝镶嵌工艺为例。花丝镶嵌,又名细金工艺,是将贵重的金银通过压条抽成细丝,弯曲勾勒成各种造型,镶嵌以玛瑙、翠羽和各色红蓝宝石。由一根根花丝到成为一件完整的花丝镶嵌作品,要依靠堆、叠、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清代时,宫廷以内务府管理皇家事务,其下设立造办处专门承办皇帝钦交活计。那时的造办处召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轮流到北京服役,由此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手工匠人。匠人大量运用堆垒、编织、点翠等技法,形成了北京花丝镶嵌工艺独有的金银首饰,花丝镶嵌由此成为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金丝镶嵌业分工变得更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
而提到燕京八绝,人们脑海中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景泰蓝。近年来,景泰蓝蝉联“国礼”宝座,亮相中外会议重要场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以来,景泰蓝以典雅的造型、丰富的纹样、庄重的色彩著称。林徽因曾描绘景泰蓝有“古玉般温润,锦缎般富丽,宋瓷般自然活泼”的特质。景泰蓝具有繁琐复杂的工艺,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108道工序。它不仅运用了青铜和瓷器的工艺,而且把绘画和雕刻技术也融入其中,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清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地位达到了顶峰。此时的景泰蓝不仅继承了明代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镀金技术更为发达。
如今,燕京八绝不仅指8种工艺门类,它同时也是一个饱蕴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文化可以说是见证古老文化的活化石。透过燕京八绝独特的材质、工艺,人们能看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变化发展。它们凝聚了无数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无穷智慧,沉淀了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支撑点,并成为北京的城市名片之一。
在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李苍彦看来,燕京八绝如今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在时代的发展中,它们承载着更多的内涵。他对北京的传统手工艺有着多年的研究。他认为,“燕京八绝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境界,甚至是一种哲学。”
薪火相传
燕京八绝曾是清代皇家御用的奢侈品,它们汲取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随即开办工厂,延续中华百工的匠心文脉和技艺体系,燕京八绝成为国家创汇的主力军。“那时北京拥有工艺美术工厂、花丝镶嵌厂、雕漆厂、首饰厂、象牙雕刻厂、金漆镶嵌厂、玉器厂、珐琅厂、地毯厂等一批专为特种工艺美术行当设立的大型生产基地,光地毯厂就有8个。我们生产的工艺美术品大部分出口。”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程淑美回忆。
只是在一度欣欣向荣后,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变迁等原因,传统手工艺在发展中遇到困境,一度面临着濒危流失、后继无人、民间寡趣等困境。对于燕京八绝来说,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许多健在的国家级大师年事已高,一批身怀绝技的工艺巨匠逐步告别艺坛,传统工艺面临失传危险。一度,燕京八绝成了亟须抢救的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收藏热兴起,燕京八绝逐渐走进民间,被广大收藏者和爱好者所推崇。同时,随着社会各界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重视,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提高,工艺美术逐渐从低谷中一步步走了出来。截至2010年,“燕京八绝”全部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的传承开始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经历了各自的困难时期之后,现在“燕京八绝”开始复苏。
近年来,以张同禄(景泰蓝)、宋世义(玉雕)、文乾刚(雕漆)、程淑美(花丝镶嵌)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大师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培养传承人贡献了力量。
曾经生产燕京八绝产品的工厂也在自主摸索出路。例如,北京珐琅厂从2005年开始将景泰蓝引入建筑业,开启了另一番新天地,同时注重将现代美学元素引入图案设计,每年自主开发的新品能够达到几十种。
同时,政府也为了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作了很大努力。
据了解,2008年,北京市首次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范围。2009年6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戚聿东等77位专家学者及北京当代商城有限责任公司于双立等91名高技能人才分别荣获2008年政府特殊津贴和首批市政府技師特殊津贴。专家与高技能人才同台领特贴,让燕京八绝的传承人们很受鼓舞。
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相继开办并恢复了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雕漆、京绣5个传统专业,设立了大师工作室,采取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形式,探索建立了“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
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玉雕大师苏然认为燕京八绝的传承需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一直保持活力,都必须想办法融入当代人的生活。燕京八绝也是这样,比如据我所知,现在中国主持的一些国际会议的活动场地会使用带有传统特色的元素去装饰,比如景泰蓝工艺就曾和现代建筑相结合,当然这是国家级别的‘运用,但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不管是‘官用‘民用,只要对于当代人来说具有实用价值,那么它的传承自然会顺理成章。”
让燕京八绝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是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钟连盛的看法。他认为,非遗项目的展示不仅是作品的静态展示,应该是活态的。一些有条件的非遗大师工作室、老字号企业建立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作品和历史,“有的项目就只剩几位传承人自己在家做,尤其是孩子们看不到,这对于非遗项目弘扬是不利的。”
同时,对于非遗产业的未来发展,“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群认为转变观念至关重要。要想让传统的非遗技艺在当代能够生存并有所发展,必须正视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无论政府如何支持,市场都对非遗的发展前景起决定性作用。只要有市场,就可以生存发展,脱离市场就会越走越困难。”在柏群看来,传统工艺不能远离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需根据时代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商业化生产的普及,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离我们的生活似乎渐趋远去,但一物一世界,通过燕京八绝华丽的表象,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心手相传的造物真谛。燕京八绝历经百年风雨变迁,传递着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方式与思维方式,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给我们考量如何平衡传统与时尚、手工与机器、昂贵与平价、古法与科技这些看似矛盾的命题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