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喀什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时间:2020-09-23 10:59: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蒋从军 王为然 林涛 沙红 刘志清 王亮 郑子漂

    摘要:为筛选适宜喀什地区的机采棉花种植模式,2019年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开展了机采棉花不同种植模式对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除等行距模式(R2和R3)较宽窄行模式(R1和R4)的出苗期提前2天外,处理间的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无差异;种植模式对棉花始果枝位及高度影响较小,对单铃重和衣分、脱叶率和吐絮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影响显著,R1模式(一膜六行宽窄行)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最高,其籽棉产量分别较R2、R3和R4模式高9.00%、12.67%和9.11%。结合生产实际,一膜六行宽窄行(64 cm+12 cm)机采种植模式更适宜喀什地区。

    关键词:喀什地区;种植模式;机采棉;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2.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20)01-0021-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20.01.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the suitable planting pattern of machine-picked cotton in Kashi region, a test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was carried out in Shule County, Kashi area in 201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fertility process and the fertility period between the treatments except that the emergence period of R1 and R4 was 2 days ahead of the emergence period of the wider narrow row pattern (R2 and R3). .The influence was little on the first fruit branch and the height of first fruit branch of cott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ngle boll weight, ginning outturn, defoliation and floc rate (P >0.05), the impact of yield was significant. The Seed cotton yield and lint yield of R1 was the highest, 9.00% , 12.67% and 9.11% higher than that of R2, R3 and R4 resp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the machine-picked cotton of planting pattern of 6 rows wide and narrow rows of 64cm + 12cm was more suitable for Kashi area.

    Key words:
     Kashi prefecture; Planting patterns; Machine-picked cotton; Agronomic characters; Yield

    0  引言

    “機采棉”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推广“机采棉”技术,既是适应棉花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我国棉花产业最终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采摘机械化、加工智能化、检测快速化、储运信息化和配送精准化”的必由之路[1]。棉花是喀什地区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2018年喀什地区开始大面积推广棉花机械采收,其中巴楚县7000 hm2(10.5万亩)、伽师县3333.3 hm2(5万亩)、岳普湖县8000 hm2(12万亩)。据蒋从军,等[2]对该3个县棉花机械采收后的采净率调查,采净率为75%~85%,较低的采净率影响了机采棉的效益,阻碍了机采棉的示范推广。机采棉农艺技术是机械采收作业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综合配套技术主要包括株行距配置方式、品种筛选、灌溉技术、施肥技术、打顶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及脱叶催熟技术等[3],而影响机械化采收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株行距配置方式[4]。推行棉花机械采摘,必须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5]。随着棉花机械化采收进程的不断推进,寻找一种能够保证棉花优质高产且与采棉机高度配套的种植模式已经成为热点问题[6];因此,筛选适宜喀什区域生态特点的种植模式,对提高喀什地区机采棉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故此作者于2019年在喀什地区疏勒县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筛选适宜喀什区域生态特点的机采棉种植模式,优化喀什地区机采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9年在疏勒县林场进行,土壤类型为壤土。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中83号。该品种生育期135天左右,植株清秀,铃重5.8 g,衣分41.8%,早熟性好,霜前花率90%以上;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3.1 mm,断裂比强度34.0 cN/tex,马克隆值4.0,综合品质优异。脱叶药剂为噻敌隆(噻苯隆360 g/L悬浮剂)和专用助剂,由安徽省锦江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复配药剂为乙烯利(有效成分40%水剂 );药剂用量为噻敌隆180 mL/hm2+专用助剂1200 mL/hm2+乙烯利1050 mL/hm2。

    1.2  试验设计

    设4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分别用R1、R2、R3、R4表示。R1为一膜六行宽窄行种植,窄行距12 cm、宽行距64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1 cm,理论密度为23.85万株/hm2;R2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行距76 cm,株距5.6 cm,理论密度为23.49万株/hm2;R3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行距76 cm,株距9.5 cm,理论密度为13.85万株/hm2;R4为一膜四行宽窄行种植,窄行距12 cm,宽行距64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1 cm,理论密度为23.85株/hm2。试验采用随機区组设计,每个处理重复 4次,小区长9.0 m,1个播幅。试验地于4月14日播种,7月11日打顶,采用漫灌方式浇水,田间管理按当地高产田管理模式进行。9月18日喷施脱叶剂,收获采集样品时间为10月12日。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始果枝位及高度

    收获期每处理选取10株长势一致、具有代表性棉花植株调查始果枝位及高度等参数。

    1.3.2  脱叶率及吐絮率

    每处理在喷施脱叶剂前1天,定点选取10株长势一致、具有代表性棉花植株调查全株总叶片数及总铃数、吐絮铃数,在施药后3天、7天、14、25天(收获前1天),调查全株脱落叶片数及吐絮铃数,用如下公式计算脱叶率、吐絮率。

    脱叶率(%)=(脱落叶片数/总叶片数)×100

    吐絮率(%)=(吐絮铃数/总铃数)×100

    1.3.3  产量及构成因素

    吐絮期调查每个小区实际株数及总铃数,待植株完全吐絮后每处理按果枝部位下(1~3层果枝)、中(4~6层果枝)、上(7层以上果枝)按3︰4︰3的比例采收果枝上正常的吐絮铃共100个,测铃重、衣分,以各小区收获实际株数和铃重及衣分计算皮棉产量。

    1.4  数据统计

    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DPS6.05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生育进程比较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出苗有一定影响。一膜三行等行距模式(R2和R3)的出苗期较宽窄行模式(R1和R4)提前2天,究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不同种植模式间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无差异(见表1)。

    2.2  棉株始果枝位及高度的变化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株始果枝位及高度影响较小。始果枝位为6.8~6.9节,其高度均在22 cm 以上(见表2)。

    2.3  棉花脱叶率变化

    喷施脱叶剂后,各处理的棉花脱叶率情况见表3。在喷施脱叶剂后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5天,其脱叶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

    2.4  棉铃吐絮率变化

    喷施脱叶剂后各处理的棉花吐絮率情况见表4。各处理在喷施脱叶剂前及喷施脱叶剂后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5天吐絮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

    2.5  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化

    各处理对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见表5。种植模式对籽棉产量及单位面积成铃数的影响显著,对单铃重、衣分和皮棉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对于单位面积成铃数而言,R1模式的单位面积成铃数显著高于R2、R3和R4 模式(P<0.05);R2与R4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显著高于R3模式。对于籽棉产量而言,以R1模式的籽棉产量最高,其较R2、R3、R4模式分别高9.00%、12.67%、9.11%;R2、R3和R4模式间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棉花机械化采收对棉株始果枝位及高度 、脱叶率及吐絮率都有一定要求。收获期棉株适宜机采的始果枝位高度应≥18 cm,过低易造成采摘不净及含杂严重。试验表明,新陆中83号不同机采种植模式下,其始果枝位的高度均≥20 cm,适宜于机械采收。前人研究表明[4-8],不同机采种植模式影响棉花群体产量水平的发挥,株行距配置不同产量差异明显。王聪[7]研究表明,机采种植模式下行距变化对棉花产量构成因子中单位面积成铃数的变化起主要调节作用,单位面积成铃数随平均行距减小而逐渐增大,本试验也得出类似结果。

    本试验喷施脱叶剂后,不同模式的脱叶率、吐絮率无显著差异,其脱叶率效果也不够理想,可能和喷施后遭遇天气过程、气温下降及所用药剂有一定关系。

    4  结论

    在新疆喀什地区一膜六行机采种植模式下,新陆中83号的始果枝位高度≥20 cm,单位面积成铃数显著增加,籽棉产量最高,结合生产实际,一膜六行宽窄行(64 cm+12 cm)机采种植模式更适宜喀什地区。

    参考文献

    [1]中国棉麻流通经济研究会. 我国机采棉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J]. 中国棉花加工,2018(6):4-9.

    [2] 蒋从军,沙红,多利坤·沙比尔,等. 南疆喷施脱叶剂对棉花脱叶效果和采净率的影响[J]. 棉花科学,2019,41(1):24-26.

    [3]陶湘伟,陈兴和. 机采棉技术与发展趋势分析[J]. 农业机械,2013(13):97-102.

    [4]徐新霞,雷建峰. 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35(2):51-56.

    [5]孙巍,高振江,杨宝玲,等.浅析我国棉花机械采收现状及制约因素[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6):9-13.

    [6]魏鑫,徐建辉,张巨松.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及品质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7,54(7):1177-1184.

    [7]王聪.棉花机采模式下行距变化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8]程林,郑新疆,朱晓平,等.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44-45.

    相关热词搜索: 喀什 棉农 性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