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为何成为谣言的“助推器”
时间:2020-07-14 08:26: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许红
老年人似乎一直都是“欺骗”的“非免疫体”,面对欺骗、诈骗,经常“乖乖上当”。前些年的电信诈骗、理财诈骗、地方电视台的虚假广告,让老年人成了受骗重灾区;
而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老年人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又成了谣言“集散地”。这是为什么呢?
谣言为什么总比真相来得早?
来自全球顶尖科技期刊《Science》的一项研究揭示,在Twitter(“推特”,是一家美国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是全球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之一)上,谣言在传播速度、级联深度、规模和最大广度等各个方面都比真消息更强。谣言之所以传播更快,归根结底有以下几大原因:
1.抓住人们弱点。谣言对于个体来讲,往往扮演“精神口香糖”的功能:當你在信息非常匮乏的时候,它可以替你缓解焦虑,也因这种特性,导致真相和企图消灭谣言的我们,总是慢了一拍。中老年人喜欢传播养生的伪科学信息,是因为他们关心这个话题。如果是和娱乐、时尚或者子女教育相关的谣言,那年轻人就是绝对主力“推手”。
2.谣言听起来更新颖。人都喜欢分享新颖的信息,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心,另一方面是为展现自己,转发谣言的时候内心很有成就感:“看,我能接触到你们不知道的信息!”
3.谣言更适合八卦。人聚在一起,总喜欢聊八卦,聊的是不是真事儿完全不重要,关键是让大家有兴趣,从而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建立信任,恰恰谣言比真相更适合八卦。
老年人如何摆脱“谣言传播者”标签?
下面,我就从发布渠道、文章标题、内容细节等方面依次入手,教大家快速识破绝大多数谣言。
看消息来源 想必不少人的微信群中都曾收到过类似“接某地政府办公厅通知,X月X日晚12点对全市主干道进行大面积消杀、消毒工作,请务必配合”等类似转发消息,而且往往来源不明。要知道,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不会只通过微信群传播。如果是不知名的企业或个人微信账号发布的“新闻”,也要保持存疑态度,因为一些经营性账号经常制造假新闻以骗取流量。
看标题 不少人看微信文章时,常会被“不转不是中国人”“高层怒了!”“速看!马上被删!”“震惊国人!”等带有一连串惊叹号、表情符号、夸张词汇和煽动性言语的标题吸引,这些标题往往是不少谣言传播者最爱用的。如果看到文章标题出现上述类型的文字,并且大量使用标红、加粗等文字样式,就要小心了,很可能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谣言,因为权威机构和正规媒体发布的文章往往排版简洁,很少会有大量标红文字。
看看谁说的 不少谣言的开头总会有“我一个朋友说”,或者“某某专家说”等词汇,同时还会有聊天记录截图,看上去有一定的可信度,不少人常常转发。面对这种信息,先认真分辨这个“朋友”或“专家”到底是谁,如果没有详细信息佐证或者无法考证信息真实性,就不要相信。如果有聊天记录截图,更要认真查看,因为不少聊天记录内容会被篡改,常有错别字、病句等,可信度低。
最后我呼吁大家多关注官方权威信息,面对自己不确定是否谣言的消息,最好做到不轻信、不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