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保肝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埃博拉出血热的保肝抗炎治疗宜应用
时间:2019-01-25 05:21: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肝脏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主要病毒学基础。因此,如能找出病因,在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肝组织炎症,有可能减少肝细胞破坏和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如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免疫清除期,应用干扰素α(IFNα)及核苷类似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从病原学控制的角度阻止病毒性肝炎炎症的发生。而抗炎保肝治疗只是其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需在病原学或特异性治疗的基础上适当选用抗炎保肝药物。
在肝炎重症化过程中关于保肝抗炎治疗本来并无争议。然而,近年来在重视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对其意义有所折扣。在CHB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保肝抗炎的重要性如下:①病毒只是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启动因子,炎症已经长期和反复启动后,形成了后续效应(瀑布效应);②核苷类抗病毒治疗主要控制病毒复制,而IFN类主要通过免疫调节抗病毒,故仍需抗炎保肝;③抗病毒之所以需长期进行,是因为缺乏宿主的强有力免疫应答(缺乏后劲);④肝纤维化扫描在炎症时明显增高,且常持续一定时间;⑤HBV被抑制后仍常见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⑥存在其他肝病相关问题(脂肪肝、肝纤维化等)。
上述结果充分证明,病因治疗并不能代替对症支持和辅助疗法。对于肝炎重症化,更为突出的表现是:①一旦因病毒所诱导的过强免疫反应已经激发,抗病毒治疗已不能阻止重症化进程;②同理,此时糖皮质激素也难以改善病情和预后,且易引起不良反应;③因大多数患者的重症化常发生于原有慢性肝病基础上,包括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故一旦发病,从肝脏到全身内环境均发生很大变化,故保肝抗炎治疗显得更为重要。
常用抗炎保肝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肝细胞损害药物,用药目的在于保护肝细胞。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炎保肝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抗氧化剂是使用最多、最广的一类。常用的中西医药制剂是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双环醇、苦参碱、五味子制剂、熊去氧胆酸、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酯酰胆碱、齐墩果酸类,还有硫普罗宁、马洛替酯及葡醛内酯等化学合成制剂等。此外,还有腺苷蛋氨酸等利胆退黄保肝药物。
甘草甜素制剂(复方甘草甜素) 该类药品可阻止四氯化碳(CCl4)等毒物所致的血清转氨酶升高,明显减轻D-半乳糖氨对肝脏的病理损害,改善受损的肝细胞功能。可通过控制炎症因子和免疫性因子而发挥抗炎作用。具有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诱生IFNγ并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
水飞蓟素 对CCl4等毒物引起的各类肝损伤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还能增强细胞核仁内多聚酶A的活性,刺激细胞内的核糖体核糖核酸,增加蛋白质的合成。
双环醇 可保护肝细胞,减轻炎症损伤。药理研究显示,双环醇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自由基与膜分子的共价结合,从而维持肝细胞膜的稳定性。对线粒体损伤及细胞核具有保护作用,并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抵抗正常肝细胞的凋亡。显著减轻多种实验性肝损伤所致的ALT、谷 转氨酶(AST)的升高;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从而保护肝细胞,其肝保护作用是多机制、多靶点的。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从多方面保护肝细胞。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激活多种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可以减轻并阻止损伤,促进修复。此外,GSH还能保护肝脏的合成,有解毒、灭活激素等功能,并促进胆酸代谢,有利于消化道吸收脂肪及酯溶性维生素。
S-腺苷蛋氨酸 补充外源性S-腺苷蛋氨酸有助于肝细胞恢复功能,促进肝内瘀积胆汁的排泄,从而达到退黄、降酶及减轻症状的作用,多用于存在肝内胆汁瘀积的各种肝脏疾病,在改善瘙痒症状及降低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ALT方面均优先于安慰剂组。
多烯磷脂酰胆碱 可进入肝细胞,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增加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流动性,使受损肝功能和酶活性恢复正常,调节肝脏的能量代谢,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并且将中性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容易代谢的形式。还具有减少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抑制肝细胞凋亡,降低炎性反应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防治肝纤维化等功能,从多个方面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害。
硫普罗宁 能够防止CCl4、毒蕈及对乙酰氨基酚对肝脏的损害,并可预防由于CCl4而导致的肝坏死,加快乙醇和醛的降解、排泄,防止甘油三酯的堆积,对酒精性肝损伤有显著修复作用,可增强肝脏对抗各种损害的抵抗能力,可保护药物代谢酶、乳酸脱氢酶和琥珀脱氢酶的活性,使细胞免受损害,从而具有解毒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N-乙酰半胱氨酸 能刺激GSH合成,促进解毒以及对氧自由基反应的直接作用,维持细胞内膜性结构的稳定,提高细胞内GSH的生物合成。促进收缩的微循环血管扩张,有效增加血液对组织氧输送和释放,纠正组织缺氧,防止细胞进一步坏死。N-乙酰半胱氨酸能保护GSH缺失时的肝损伤,而且能维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脏的完整性。
抗炎保肝药物在常见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乙、丙型病毒性肝炎 抗病毒治疗是乙、丙型肝炎抗炎保肝的基础。
大量的临床经验认为,下列情况是应用抗炎保肝药物的指征:①应用IFNα抗病毒治疗时,如ALT显著增高(超过5~10倍的正常值上限),或伴总胆红素增高;②应用IFNα过程中ALT或AST继续上升者;③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过程中少数ALT持久波动或ALT复升(除外耐药因素)者(必要时寻找其他病因,相应处置);④在各种抗病毒药物足量的正规疗程中,ALT、AST仍异常者 (必要时寻找其他病因,相应处置);⑤暂不适宜应用IFNα及核苷(酸)类似物的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患者,ALT、AST异常者;⑥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结合经济状况适当选用。
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一定同时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因为随着HBV复制的抑制,ALT、AST甚至GGT常常也会随之下降,乃至正常。处于免疫耐受期血清转氨酶正常的HBV携带者,不必应用抗炎保肝治疗,这样可及时发现患者ALT的变化,以便及早采用抗HBV治疗。
脂肪性肝病 如在增加运动锻炼和调整饮食内容的基础上或在戒酒后仍有ALT、AST及GGT升高,可适当选用肝细胞保护剂及抗氧化剂药物等。
药物性肝病 在停药基础上进行保肝抗炎、退黄及预防肝纤维化治疗。保肝治疗药物不可停用过早,应在ALT、AST、GGT均恢复正常后才开始缓慢减量,逐步停药。
自身免疫性肝病 对于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或(和)硫唑嘌呤或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不适宜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者,临床症状轻微、炎症指标轻度异常、肝组织学改变轻度及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证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以应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后转氨酶仍未能复常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也可加用上述相应的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其他抗炎保肝药物也可选用。
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对于HBV复制指标阳性的患者按“指南”给予抗HBV治疗。此类患者常有血清胆红素异常及转氨酶升高,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抗炎保肝、退黄治疗。其他病因所致肝硬化患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如有肝功能异常亦可予以相应的抗炎保肝及退黄治疗。在应用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转氯酶水平上升,在除外病毒复制的诱因后,此时可减量或停用抗肝纤维化药物,加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
其他 如多种病因诱发的系统性疾病发生肝脏损害时,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同时可进行抗炎保肝治疗。
应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只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疗、病因治疗。对于ALT明显升高者或肝组织学明显炎症坏死者,在抗病毒治疗、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
●不宜同时应用过多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因药物间相互作用常可引起不良反应,容易加重肝脏负担。
●熟悉掌握各类抗炎保肝治疗药物的性能及用药注意事项,合理用药。
●对于中药复方制剂应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以提高疗效。
●用药期间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
●取得药效者不可骤然停药,以免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