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博物馆里的大城小事】 大城小事

    时间:2019-01-02 04:28: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博物馆学家卡瓦那在《博物馆的梦想空间》一书中,对于物质文化所创造的城市地标,提出这样的概念,他说:“城市博物馆是创造历史连结的最佳工具,当历史事件成为建筑及文物时,所有的诠释,都赋予了新的意义。”因此,城市博物馆(CityMuseum)的概念与兴起,就成为现今博物馆建设另一项重要的文化意涵。
      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设立,已经成为近年世界各国文化建设的主要项目,城市文化包罗万象,从历史、科技到艺术都可能孕育在一座城市里,名都大邑如伦敦、巴黎、纽约或东京都累积了数百年的传统,汇聚了丰富的人文与科技内涵,并塑造了城市自己的风格。
      在中国,对许多城市,尤其是对相似背景下的城市群落而言,随着城市博物馆雨后春笋般地发展,怎样表现它的个性与特色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参观博物馆的人,在游历中国城市博物馆的过程中,就会很清晰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中国的城市博物馆太相似了,相似的陶罐、相似的青铜器皿、相似的青花瓷,相似的长着绿绣的历代钱币和相似的手镯和发�,所有这些都遵循着统一的王朝编年体系,从秦汉排列到明清。如果不是因为不断出现的地名在提醒你,你或许记不起你现在置身于哪一座城市的博物馆,在看哪一个城市史展览。
      世界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也曾面临过与中国同样的尴尬,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国际博物馆展示界出现了“从物到事”的转变,许多博物馆开始从原先的“储宝盒”变成了“讲故事的大教室”,努力向观众展示物质背后人们的生存状态,孤独和零散的展品以一种“故事样式”结构组织起来,有主题,有情节,通过故事线(story line)来串联和引导的展示开始进入各地的城市博物馆,成为城市史展览中格外引人注目的部分。
      比如日本的九州国立博物馆,就可谓现代城市博物馆的典范,他们利用了许多现代高科技数码手段,让观众在观看器物的同时也能观赏影像和聆听音乐,完全置身于一个历史虚拟的环境中。最别具一格的是,该博物馆在出口处设计了一个山中隧道,从博物馆出来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国外这些展示理念对中国城市不无启发,虽然各城市的收藏现状具有相似之处,但只要你深入研究,总会发现每座城市自己独特的故事。如果我们不是仅仅停留在收藏物的表面,不是把物作为简单的欣赏对象,按照编年表排列出来,而是以物为线索和证人,将这个富有特征的城市故事用准确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叙述出来,就有希望克服上述城市史展览千篇一律的现象。
      
      
      扬州双博馆,梦里不知身是客
      
      扬州是个适合做梦的地方。这里曾是商贾富豪的云集之处,也是文人骚客吟诗作乐的风雅之乡,在漫长的岁月里,扬州经历过“歌吹沸天”的繁盛,又饱受了“废池乔木”的悲怆,历史如同扬州烂漫的烟花,怒放时铺天盖地,凋零时触目惊心。在吴侬软语弹唱的诗词曲调里,无论是二十四桥边葳蕤的芍药,还是波心里无声荡闪的冷月,都能让人沉浸于对于历史的追忆中。扬州双博馆,就是这个梦的缩影。
      
      从“聚宝盆”到“大教室”
      过去的扬州博物馆和中国其他许多城市博物馆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大的聚宝盆而已,数不清的文物珍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可是看过以后却不会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人们走马观花似的过一遍场,脑中却是一片空白,历史太遥远,而所有的器物都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如今,经过人工巧匠地精心打造的扬州双博馆,矗立于风景如画的文昌西路人工湖畔,远远望去,新颖独特的外形犹如一朵盛开的荷花。当你走进馆内,里面的展览方式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一个没有个性的博物馆是难以被人记住的”,扬州双博馆展览设计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严建强一直把张扬个性作为博物馆建设追求的目标,这种理念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的博物馆展示科学中都是非常超前的。他认为,博物馆不是展宝、藏宝的场所,不是单纯的城市文物、史迹展,而是讲述城市故事的地方,是城市记忆的保存者。从孤独而静默无声的器物到讲述完整的故事,从“简单的聚宝盆”到“讲故事的大教室”,言简意赅的比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传统教育具有较强的功利色彩,这使他们对以充实自己,提高文化修养的博物馆不太认同。另外,中国的国民教育程度尚不高,而对博物馆利用的频率和受益程度,通常与教育程度成正比,这就对中国博物馆的策划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观众定位越低,就意味着解释手段要越高明,越有趣,越生动,否则就难以凑效。城市故事的思路正是出于这种思考而提出来的。严建强说:“相比简单的器物定位展,城市故事的组织方式更容易理解,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场感,使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也喜欢看,看得懂。”
      
      广陵潮涌中看城市个性
      每个城市都应有一张生动而独特的名片,所以展览之前应该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特征进行长期深入研究,明确最有价值的城市文化资源,发掘城市发展中最具特色和价值的东西,并提炼出个性明确的主题。
      “主题”是策划展览的指挥棒,在策划扬州博物馆时,他们发现扬州历史文化的个性在于它大起大落的节奏和通史式的恢弘构造,简而言之扬州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枢纽性”。扬州地处南北运河交界处,成为运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当社会稳定时,它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迅速发展出繁荣的城市经济生活,但也正是这种南北交界的特征,当战争来临时,它又在南北军事对峙的格局中成为一个拉锯战的战场。在扬州历史馆里,一排大屏幕上澎湃的潮水迎面涌来,脚下是巨大的玻璃地图,站在这个古代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位置上,扬州城市故事如同面前的广陵潮水滚滚而来,把人带进扬州两千多年兴衰成败的历史中。5个城池的变迁反映了扬州城市发展的基本节奏,即春秋战国时期的“邗城”,汉代的“广陵城”,唐代的“唐城”,宋代的“宋大城”,以及明清时期的“新城”。通过城市形态的变化,准确地体现了扬州历史在唐代以经济为重心向宋代以军事为重心的转变,也突出了城池变迁在反映扬州历史特征中的重要地位。
      
      突出非物质的文化表达
      严建强觉得,中国当代博物馆最缺乏的是传播的观念和意识。博物馆在其历史发展中是一个功能不断拓展的过程,早期的博物馆主要的动机是对珍物的欣赏,器物成为博物馆的一切,人们到博物馆主要的目的就是来看这些珍奇的、有艺术价值的物品。有人把这种博物馆称为“器物定位型”博物馆。随着大众社会的形成,博物馆逐渐担负起公众终身教育的职责。许多公共博物馆发现,只是将器物放置在展示容器中,观众无法真正理解其间丰富的文化内涵。于是,美国率先推出了“二元配置”的展览:将一部分展品按特定的教育计划,以生动和通俗的形式展览,通过围 绕器物的一些解释性装置,使得观众能读懂这些物品。由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信息定位型”展览。在这种展览中,器物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原先独立的审美对象转变成一种信息的载体,一种证明某一事件确实发生过的“物证”。
      信息定位是双博馆的最大特点。长期以来,博物馆常以器物定位,除了这个手段外,其实还可以在展厅里设置一些视频装置或小影院等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实物,加深观众的理解,突出非物质的文化表达。严建强说,目前在中国的博物馆中,真正以信息定位的博物馆还不多,但信息化是今后博物馆建设的一个走向。双博馆使用全新的信息定位设计理念,相信除了具备可观赏性外,还能更好地诠释扬州的特点。
      在这方面,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对一组随葬玉明器的展示:他们首先利用造型和光营造一个反映汉代“事死如生”观念的墓葬情景,然后用片状有机玻璃制成一个透明的人体,在人体的相应部位放置发光体。当观众启动按纽,某一部位的发光体开始发光,与此同时,一束光照在相应的玉器上。这样,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观众通过互动操作,就能明白这些玉器的名称、功能及随葬时所处的位置。
      
      台北探索馆,与时空的对话
      
      凤凰生活:您觉得城市与城市博物馆是怎样的关系?城市博物馆对城市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郭:城市博物馆不仅是城市记忆的保存者,也是城市发展的记录者;不仅是城市生活的呈现者,也是城市信息的传播者。因此,我们应该把城市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中心和城市营销的利器,让它成为城市历史的载体,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并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
      
      凤凰生活:台北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台北探索馆的建立是不是与这样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郭:城市博物馆在台湾,不仅是博物馆学的一个空间概念,还日益转变为城市印象的具体实践,它表达的是城市的图像,并创造土地认同的情感。城市博物馆是现今台湾创造主体意识的力量,尤其在各城市的遗址中,创造新的空间价值与人文动力,将会成为台湾文艺复兴的起点。
      
      凤凰生活:台北探索馆好像是台湾唯一的城市博物馆,与其它历史博物馆相比,它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或者它的创意有哪些?
      郭: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博物馆发生革命性的变迁:博物馆的整体功能从搜藏研究转变为社会教育、博物馆的发展重心从全域化转变为小区化、博物馆的展示手法从图文静态展示转变为交互式动态展示。在博物馆逐渐发展为多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包括许多新型态的博物馆,城市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改变一般博物馆的服务面向及服务对象,也增加新的服务面向及服务对象。城市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在功能、型态、手法及内容等方面都明显不同。
      在探索馆内所有的主题和特展都是创新的作法和议题,我们坚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做别人做过的”,一切都以创新为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创新的手法,探索馆的游客才不会有那种来一次就不会想要再来的感觉,这里要塑造出一个台北市民可以常来使用的地方,因为这里本来就是属于台北市民的地方,以前很多人都是来这里办完事就匆匆离开,我们期望他们可以停下脚步来看看这里的改变,所以我们平均一个月就有一个特展吸引民众来这里参观,或者让来此洽公的民众顺便休闲一下,当然我们也要克服展示空间比较狭隘的问题,所以有时我们会把展示延伸至大厅,如此一来更接近市民。
      
      凤凰生活:台北探索馆是以城市为主题的,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创建的?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吗?
      郭:台北探索馆的前身是市政资料馆,是一座以展示施政成果为目标的“静态”陈列馆。由于台北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确实有必要藉由一座现代化、科技化的博物馆来完整、有效地呈现台北的全貌,因此台北市政府决定将市政资料馆改造成为城市博物馆,作为城市与市民之间对话的平台及窗口。市政数据馆于民国91年12月完成展示更新工程后开放,并更改馆名为“台北探索馆”。台北探索馆成为台湾第一座城市博物馆,不管在展示内容及经营管理上都充分展现了现代化城市博物馆应有的特质。
      
      凤凰生活:台北探索馆里面的结构是怎样的,能否具体描述一下?里面用了那些高科技的元素?
      郭:台北探索馆主要介绍台北的发展历史与自然人文,空间设计配合展示主题呈现多元丰富、生动活泼之特色。一楼台北印象厅展示台北市的大型模型以及国内外人士对台北的观感,二楼特展厅不定期更换主题举办专题特展,三楼城市探索厅介绍台北的人文与生态,并强调台北各区域的多重风貌,四楼时空对话厅重现光复前台北市的发展与历史,发现剧场则让民众体验台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360度的环型银幕,带领观众身历其境。台北探索馆透过精心实用的设计,结合科技、历史及艺术,以参与式、交互式的展示方式让台北的历史文化仿佛拥有鲜活的新生命,完整发挥城市博物馆社会教育、城市营销、文化休闲等复合功能。
      
      凤凰生活:台北探索馆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郭:台北探索馆主要的设计理念是要以科学来呈现历史、艺术及自然,藉由交互式及参与式的展示与观众进行对话,从而成为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其次,探索馆非常重视历史时空的连结及重现,希望能完整呈现城市记忆、城市生活、城市原景等层面,像一本“城市通史”的书一样全面而细致。探索馆是以小区为定位起点的,但也并没有忽略积极发展全域化及国际化,它在呈现多元的价值观的同时,形成市民与市政府对话的机制,人们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多重感官的运用把生活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探索馆就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凤凰生活:自建馆以来,每天大概有多少人来参观?观众对于这样形式的博物馆有什么样的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年轻的人来说,这样的博物馆对他们有着怎样的影响?
      郭:台北探索馆进行更新前(市政数据馆时代)每年年参观人数约20,000人次,台北探索馆开馆后每年年参观人数皆超过200,000人次,每年参观人数提升1 0倍。1 995年7月至8月间曾经针对1,000名的观众进行满意度调查,整体满意度高达86.8%,三十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全体观众的33.4%,年轻观众的整体满意度高达87.6%,超过全体观众的整体满意度O.8%,由于可知本馆广受年轻观众的欢迎。
      台北探索馆开馆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甚至许多名人都曾来此参观过,他们对台北探索馆具有高度的评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台湾各县市政府纷纷派员前来考察学习,许多县长或市长要求移转台北探索馆的成功经验,于所辖县市成立城市博物馆,并且已经组成项目小组开始进行筹建工 作,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内每个县市都将拥有自己的城市博物馆。
      
      穿过城市的眼睛
      文/肖林军
      
      城市的隔壁是另一座城市,就像沙漠的背后有另一片沙漠一样。当新城掘地而起的时候,那些被掩盖的旧城,会有多少令人触动的情感在随着岁月的流逝中消失殆尽?然而,有一双布满尘埃的眼睛始终在透过一面面新墙的表体,寻找着深层次的一种记忆。跟着这双眼睛,我们领悟到了一份感动,一份真切,还有一份久远的怀念……
      
      成长中见证的变迁
      代强居住在雅安――这个被称做“西蜀天漏”的城市。自他出生起,上天就仿佛给他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他出生的那间屋子正好位于一座前教会建筑的医院内,这些建筑是19世纪20年代西方某些国家留下来的,具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特色。
      代强的童年是在一座老四合院里度过的。这是一处在大北街由青砖木结构的建筑,两边有高大的风火墙,一条长长的巷子把它与街道相连接。这片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老房子,几乎都是盐商和茶叶商人的房宅。代强童年的所有记忆都被这些老房子的气息所环抱和熏陶,每天进门出门,庭院内四角的天空和外边幽长的小路,都让他的心处于一种闲适而安静的状态。
      代强对于这些老房子,有一种深至骨髓的爱。幼年的他就想过要把这些建筑的风貌保留记录下来,只是这个想法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实在是一种奢望。随着年龄的成长,随着这个城市建设格局的不断规划,他目睹着雅安一点一滴的变化,从青石板巷子到柏油公路,从木椽屋梁到钢筋水泥柱子,老建筑一天天地消失,逐渐被一幢幢新楼房取代。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并没有让代先生觉得喜悦,反而让他觉得揪心的疼痛。
      可是,面对这一切,他无能为力,他不能让推土机停止轰鸣,也无法让建筑工人放下手中的工具。就在这样痛苦地煎熬中,他开始思索,自己要做点什么才能保留城市的容颜?
      
      一路拍摄的使命
      代强大学时候的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这个专业很符合他的个性。到处行走,去看不同的民俗风情,再用手中的相机一路拍摄下每座城市的街道、建筑,记录下因即将变迁可能会被带走的文化。这不仅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做人的意境。20多年的文物考古工作,代强的足迹踏遍了雅安每一处古建筑,也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
      随着照片资料的日益增多,他问自己:“难道就让这些照片在相册里沉睡下去吗?”这时候,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建造一座城市博物馆,这样可以让更多雅安人都能看见这些影像,而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独享。这个想法让他感到格外兴奋,他觉得自己仿佛一头困兽终于找到了出口。
      在坚定目标的同时,代强便开始更广泛和有针对性地选择他所要拍摄题材的角度,力图使画面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2006年6月,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的博士梦露夏来到雅安,代强与她谈到了雅安的过去和现在,谈到了那些拆除的历史建筑,也谈到了城市博物馆。对于代强的想法,梦露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给予了很中肯的建议和设想。
      要建一座城市博物馆,不是一件轻而临易举的事,代强觉得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在他自己。他说:“我的性格不善于与人交往,自己的想法难以对外人表述。应该说我还没有尽全力,因为我老是徘徊,老是希望自己先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框架以后再说……”
      代先生闪动着一双思索的眼睛,透过一副照片定格在一处欧式建筑上。这是张家山修建于1917年的明德中学,也是这次筹建城市博物馆的主会馆,建设部门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准备进行修缮。
      
      一张照片的缘分
      在策划成立城市博物馆的过程中,如果说谁对他的影响最大,无庸置疑是一位素未谋面的前辈――中国著名电影摄影学家、科考摄影的创始人之一孙明经先生,被蔡元培先生称为“拿摄影机写游记的今日徐霞客”。他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纪录片,并获得了国际大奖。
      与孙明经的不解之缘,是从一张照片开始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代强在画册上看到一张由孙明经先生拍摄的照片,而他发现,照片中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出生地,一时间,儿时的记忆,童年的温暖,通过这张照片一并涌上了心头。当他了解孙明经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后,更加深了对孙先生的敬仰。
      2005年偶然的一次机会,雅安市政府从孙先生的子女处得到了部分有关雅安的珍贵照片,而这批老照片又恰好为代先生的单位来管理,而大家都觉得,这些照片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孙明经先生泉下有知,也一定会无比欣慰的。
      见到这批老照片后,更加坚定了代强筹建城市博物馆的信念。从那张教会医院的照片,到这座城市的全景文化,似乎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孙先生拍摄而存在的。隔着半个多世纪,也隔着阴阳两界,代强却始终相信,他与孙明经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对这座城市有着相同的情结。
      至今,代先生已经成了孙明经的追随者,他收集了孙先生拍摄过的几百张图片,这些图片包括了雅安的建筑、街道、小镇、河流、庙宇、古迹等。城市博物馆,一座溶解着代先生对这座城市逝去文化追忆的博物馆,代强带着自己拍摄的几千张图片,也带着孙明经留给他那些老照片,一步步地向着自己的梦摁靠近。

    相关热词搜索: 大城 博物 小事 馆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