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幕”大战序幕拉开】 巨幕
时间:2019-01-01 04:42: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中国巨幕”选择《龙门飞甲》与《金陵十三钗》正式开战之前横空出世,成为业内外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 2011年贺岁大战最后一轮较量中,年度贺岁大片《龙门飞甲》携“巨幕”版和《金陵十三钗》正面交锋。就在大战正式打响的前一天,中影集团联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北京UME国际影城正式推出“中国巨幕”系统。业内分析指出,此举意味着中国的巨幕电影放映系统与“IMAX”之间的较量正式拉开序幕。
几乎与此同时,位于北京东直门的保利国际影城打着 “POLYMAX”巨幕招牌筹备开业,并号称使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4K双机放映系统。而在一年半前,位于北京五棵松的耀莱国际影城便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巨幕影厅,25mX17m的巨幅银幕高悬在590多个座位前面,这在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均屈指可数。
此外,记者了解到,浙江横店院线也已安装了20多块自主研发的巨幕,“大概都在20mX16m左右”。世茂影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也向记者透露,他们已经注册了自主开发的巨幕品牌“世茂大视野”,并将于2014年年底之前相继投建22块“巨幕”。刘明还表示:“据我所知,还有好几家影院投资公司也正在研制并筹划推出自己的巨幕系统。”
IMAX效应
2010年初,一部风靡全球的《阿凡达》让“巨幕”一词走进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观众的视野。然而彼时,“巨幕”仅仅是“IMAX”的代名词。
早在2008年,IMAX便在我国表现出了超凡的吸金能力。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当年在我国内地仅有的9块IMAX银幕上创下80.4万美元(约合550万元)票房,占该片票房的近3%。之后,《大战外星人》的IMAX版本更是一举达到了总票房的14%。2010年,《阿凡达》在全国14个IMAX影院的票房收入超过1.6亿元,占该片中国内地市场总额的11%以上。北京华星UME影城IMAX单银幕产值达到了2000多万元,铸就了该片国内单银幕票房之最。《唐山大地震》和《盗梦空间》平均IMAX单银幕产值分别是普通版本单银幕产值的7.4倍和19倍。
一时间, IMAX成为“巨幕”以及“最佳视听享受”的代名词,各影院投资商也纷纷掀起了IMAX影厅投建热潮。记者在2010年6月份采访IMAX公司中国区代表周美惠时,对方曾表示,当时IMAX公司与中国众多影院投资公司共签署了52个合作项目。2011年3月,万达作为IMAX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又与对方签署了75个合作项目,IMAX也借此宣布“希望到2016年中国大陆IMAX影厅数量能够达到300个”。最近,IMAX又与卢米埃达成了多项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IMAX公司2011年与万达和卢米埃采取了全新的票房分成合作方式。即影院建设以影院投资商为主,设备提供以IMAX公司为主,票房收入采取双方分成的模式。这也许可视为IMAX公司对中国市场压力的一种妥协。IMAX公司总裁理查德・盖尔方德2011年2月在接受中方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将考虑降低在中国的价格”。
IMAX的主动让步源于中国电影巨幕市场“唯IMAX马首是瞻”格局的突变。
“巨幕”之间的较量
记者了解到,现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投资商在投建巨幕影院时选择了自主配备相关系统而非购买IMAX设备。“耀莱影城五棵松店在投建之初也曾考虑在590多座的大厅内安装IMAX,但他们的价格太昂贵了。我们最终选择自己配备双机2K放映系统,巨幕效果也很好。”北京耀莱国际影城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振华表示。
保利影业旗下影院也曾与IMAX达成过15个项目的合作意向,最终由于价格原因转而自主研发注册了“POLYMAX”巨幕系统。橙天嘉禾中国区副总裁周华也曾向媒体表示,未来3年,橙天嘉禾计划在中国内地开设20座巨幕影院,“但不一定都引进IMAX设备。”据记者了解,目前多家影院投资商都自主配备了巨幕系统,保利和世茂还注册了自己的巨幕品牌。
“关键是价格问题。”原上海和平影都总经理王伯政向记者表示,“一座巨幕影厅购买IMAX的数字设备要1000多万元,而我们自己购买两台2K机双机放映才100万元左右,更高端一点用两台4K机也就150多万元,还不用支付设备维护费和影片转制费。”
相比影院投资方对于价格方面的考量,“中国巨幕”的研发方中影集团和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中国巨幕”的未来信心满满。“高昂的设备费和品牌使用费,使用的排他性和节目的单一性,已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垄断和节目控制。科研所和中影作为国家队要有担当,有所作为。”“中国巨幕”项目领头人、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杨雪培向记者表示。
此外,IMAX公司对于方圆5公里之内不能建第二家IMAX影厅的规定,也让国内的影院投资方颇有微词,“适合巨幕影厅的建筑本来就不多,如果方圆5公里内正好可以再建一块巨幕,IMAX公司又不肯合作,投资方宁愿自己来建也不愿放弃这难得的物业条件。”刘明表示。
技术不再是“门槛”
“中国巨幕”也曾饱受“山寨”质疑。为此,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撰写专文“揭秘”IMAX的放映原理,并指出在数字时代,IMAX的关键技术在于双机放映、保证双机图像重合的激光校正系统,以及对2K母版进行高精度再制作。文章最后指出:数字时代的此IMAX已不是胶片时代的彼IMAX,在IMAX公司放弃了65mm/15P全胶片放映以后,已将巨幕放映系统全面升级到数字化,虽然有其独到的技术,但主要都是对巨幅画面放映的保障技术,已和我们影院2K数字电影放映系统没有质的差别。
IMAX胶片时代的神话似乎就这样被打破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表示,在数字放映时代,IMAX的技术并非不可替代不可逾越。国内多家IMAX公司的影院合作方指出,相较于技术优势,他们更看重IMAX培育了多年的品牌优势。
针对IMAX的技术优势,杨雪培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巨幕”在技术方面实现的突破。首先,2K双机放映技术几乎在国内所有影院都能实现,关键在于双机放映2D影片时像素的重合效果。“中国巨幕”的图像优化器实现了放映图像时时捕捉与自动校正重合,同时还拥有调整均匀度、改善金属巨幕色彩反差等功能。此外,“中国巨幕”还针对巨型金属幕研发了专门的制版技术。
然而人们早前对于IMAX的追捧并没有延续到“中国巨幕”身上,反而由于数字时代技术的开放性更加清醒理性地去看待某一品牌技术。“其实双机图像自动调整重合功能投影机自身就具备,不是什么高科技。”有人如此质疑。杨雪培对此回应说,“中国巨幕”的图像自动校正重合系统的优势在于“时时”捕捉校正:“投影机自带的校正系统只能在影片放映之前将像素对好。据我所知,时时校正功能目前没有哪个品牌的投影机能够做到。”
还有业内人士提出,对于母版的高精度再加工技术也是大部分能够制作中间片的洗印厂可以做到的。“但没有一项技术是针对金属巨幕的,”杨雪培反驳说,“图像优化技术很多,但从未有人去一一研究每个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并将之运用到针对金属巨幕的母版再制作当中。”
杨雪培也承认,金属巨幕的母版再加工是一项“应用技术”而非“原创技术”:“并不是我研发了一台再加工的机器或者一项新技术,而是将原有的技术――可能是用作其他方面的,比如影片修复――用到了针对金属巨幕的母版再加工当中,为其定制了一系列技术流程。”杨雪培补充说,“电影更多的还是应用技术,我们所做的就是将最先进且最适用的技术应用到‘中国巨幕’中来。”据业内人士透露,数字时代的IMAX也是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再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比如其放映机是科视的,服务器采用的DOREMI品牌机,音响设备也非自主生产,只不过都打上了IMAX专用的商标。就连加速IMAX商业化进程的最关键技术DMR,也是受到了飞利浦逐帧扫描技术的启发。
相对于IMAX与“中国巨幕”,各影院投资商自建的巨幕系统更多采用简单的双机放映形式。但越来越先进的放映设备与音响设备使得简单的双机放映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在数字化时代,技术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开放,各家技术方面的差距不会很大。即使有,这其中的微小差异也只有专家能清晰地看到,对普通观众来说没什么区别。今后巨幕市场的竞争并非技术的竞争,而在于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的竞争。”
据刘明透露,“世茂大视野”更倾向于对现有先进技术的利用和整合,并在经营理念上加以创新。“比如我们会为巨幕影厅打出‘影院头等舱’的概念,并提供‘尊享VIP定制服务’。”于此同时, POLYMAX打出了国际领先的4K双机招牌,保利影业还为不同的巨幕影厅量身定做不同的POLYMAX巨幕系统。可见,在先进设备的支持下,各影院对于巨幕的经营已经从技术层面逐渐转向运营层面。IMAX与万达和卢米埃的分成模式也可视为向这方面转变的表现。
中国巨幕市场的未来
目前中国巨幕市场可以分为三大阵营,一是IMAX,二是“中国巨幕”,此两者扮演的都是技术和设备提供方的角色。第三便是以“POLYMAX”和“世茂大视野”为代表的影院投资方自主配备的巨幕系统,有很多可能尚未注册自己的品牌,且此类巨幕品牌或者巨幕系统仅限于自己的影院使用,并不对外出售。
“我认为中国巨幕市场未来的格局是多元化的,提供商和院线自主品牌并存,不会再出现一两家垄断的情况。并且在技术差异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会以院线自主品牌为主。”保利影业运营技术总监胡哲人向记者表示。
当IMAX技术上的不可替代性逐渐减弱,各影院投资商选择IMAX更多出于其品牌优势考虑的时候,对比IMAX高昂的价格,以“高性价比”为最大优势出现的“中国巨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由于数字时代技术门槛的降低面临着与IMAX同样的挑战。
记者采访了多家影院投资企业,目前大多商家对“中国巨幕”还持观望态度。“主要看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其品牌经营。我们自己做巨幕虽然可以实现,但还要进行品牌推广,如果其品牌做的好,观影效果好,价格也合理的话,不妨引进。”
据杨雪培介绍,“中国巨幕”已经和相关投资方达成了十几个项目的合作,将于2012年投入安装使用。“IMAX的品牌培育经过了几十年,‘中国巨幕’的品牌也需要慢慢打响。”此外,在片源方面,杨雪培透露,已经和好莱坞片商接触,希望能够将一些优秀影片做成专门的“中国巨幕”版本。“但我们不会像IMAX那样垄断片源,我们的版本在国内其他巨幕上也可以上映。”
关于“巨幕”
“巨幕”标准
国内目前还尚未出台对于巨幕各项指标的规定。即便是已拥有40多年历史的IMAX,虽然规定了标准IMAX巨幕的宽、高为22mX16m,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物业条件的限制,很多巨幕并未达到其标准,故其并不能视为一个硬性规定。在国内,多数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宽度20m以上的银幕可以称作巨幕,也有投建方规定宽大于15m,各家标准不一。杨雪培向记者透露,在中国电影科研所的配合下,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不久将出台一套标准规定,除了银幕大小,还包括音效、色彩、对比度等各项指标。不过规定并非强制标准,“但最起码大家在新建巨幕影厅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参照。”此外,估计此标准的出台会使很多不符合“标准”的“巨幕”被迫另觅头衔。
“巨幕”并非越大越好
近年来,随着电影拍摄技术与放映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追求极致的视听享受,这也是IMAX风靡一时的原因。但电影银幕真的是越大越好吗?对此,胡哲人认为,巨幕并非越大越好:首先物业条件不允许。即使真的有一个建筑可以建一块宽50m的巨幕,也需要有财大气粗的公司去投资。即便建成这样的巨幕,观众离得近,其视野肯定装不下整块银幕;离得远,又会有距离感,失去观赏巨幕影片时身临其境的快感。从视觉方面考虑,银幕不是越大越好。
技术与利益的博弈
很多专业人士表示,IMAX在胶片时代不可复制的关键因素并非技术,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胶片时代,IMAX商业化程度较低,盈利模式也不十分明朗,生存举步维艰,股价曾一度大跌。在此情况下,即使其提供的产品让人叹服,又有谁会有动力去复制这个“失败”的商业模式?大家更多的还是一边叹服一边围观而已。
反过来,如果当时的IMAX在中国市场能有现在的吸金能力,国产的胶片巨幕可能早已出现,毕竟技术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在于当时没有经济上的动力罢了。无论胶片时代还是数字时代,人们是否能够研发巨幕、复制IMAX均源自利益驱动,技术只是想不想抬腿迈过的一道门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