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内涵、理念与行动
时间:2023-04-15 13:03: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内涵、理念与行动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首先需要深入认识和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抓在手上,并将其横向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各方面,纵向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是新时代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注重从顶层设计层面思考与谋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发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有力深化了我们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特征、核心理念与行动路向,不断增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首先需要深入认识和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从词源来看,“一体化”最早源于拉丁语的integratio,在英文语境中被表述为integration,其原初含义是“更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欧国家经济合作组织与军事联盟的建立,“一体化”概念逐渐越出原有的解释框架并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即从某一事物的“自我更新”演变为不同事物的“相互融合”,借以描述或指代多个相互独立的实体经由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新的实体的过程。此后,“一体化”概念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了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军事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等表述。在我国,有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设想由来已久。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这里的“衔接”一词就突出强调了不同学段之间系统性、有机性的动态联系。尽管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概念,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整体规划、一体建设的理念设想已经初见端倪。自此之后,学界围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一体化、教材一体化、目标一体化、队伍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表述、新论断、新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就是在上述理论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命题。
总的来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兼具国家意志、学生发展、教育政策等多个主体、多重诉求的战略性、系统性工程,其核心意涵在于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向,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探索构建全领域、全要素、全链条的立德树人体系。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含义:第一,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战略工程,其目的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第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育人工程,体现了“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理念和价值取向,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及其辩证统一关系。第三,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还是一项纵向贯通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横向融通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且广泛辐射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实现不同学段及不同领域教育政策的有机衔接、教育主体的相互联动、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
从要素结构来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有机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是一种连续而非断裂、灵活而非僵化、主动适应而非被动迎合的新型教育组织形态。马克思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深入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认识到其内在要素的不断运动、变化及相互作用,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是其能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根源所在。由此,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结构合理、系统完备的深度耦合;不是各个环节的孤立衔接,而是各个方面的整体协同;不是教育过程的简单趋同和重复,而是不同学段之间紧密联系、螺旋上升;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执行,而是决策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不是各个阶段之间的简单罗列,而是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有机联合。
从实现方式来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内涵式的一体化。与内涵式一体化相对应的是外延式一体化。外延式一体化的突出表现是过于注重制度设置上的叠床架屋而忽略了不同制度之间的相互耦合与协同作用,注重运用各种外在标准衡量、判别教育效果而忽略了教育之于人的内在价值。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超越外延式一体化,聚焦教育的时代使命,通过挖掘整合各类教育要素及其潜在的育人价值,探索和实现内容更为丰富、发展更具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具体来说,就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优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激活各类要素合力育人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潜力,通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政策设计与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从发展态势来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可持续性的一体化。可持续性原本是个生态学概念,意为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这一概念引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旨在通过盘活存量、引导增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的事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将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更好地衔接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多要素的纵横交错、有序运转;抓住学生健康发展的“拔节孕穗期”,通过连续、稳定、连贯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人格、高尚的道德修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良好的实践能力。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念遵循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前所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摒弃狭隘短视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将工作重心始终聚焦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应树立“大思政”理念,着力破除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藩篱;树立“三全育人”理念,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格局;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遵循“大思政”理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体。其历时性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以更好发挥长效引领作用;其共时性在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学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管理评价、体制机制等环节之中,以更好促进协同联动。做好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大、空间辐射广的系统性工程,尤为需要树立整体化、协同化的“大思政”理念。一是以“大视野”谋划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同样,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也需要通过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合力育人,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和中国,明确世界局势和中国发展大势、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机遇与挑战、“变”与“不变”之中明确什么需要坚持和守护,什么需要斗争和批判,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过程中培养世界眼光与中国情怀。二是以“大智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巩固人民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维系赓续社会秩序的“重要稳定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关键就在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根据青少年认知接受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铺设好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浓墨重彩的“大写意”抑或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引导青少年主动接受、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不断转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规范。
遵循“三全育人”理念。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之中,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为此,要首先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引导全体教职工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在本职工作中对学生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确保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都能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着力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其次,要树立“全过程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阶段、各环节。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的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若要全方位、高质量占领青年思想阵地,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学校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备课授课、质量验收等各个环节,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甚至还要拓展覆盖至终身教育,从而形成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机制。再次,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多重场域,探索构建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的育人格局。为此,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推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日常思政“主阵地”之间多维协同、资源共享,打通立德树人的“最后一公里”。
遵循“以学生为本”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牢固树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理念,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围绕学生”,关键在于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量的积累引发质的飞跃,各个阶段之间既不能激进跨越,也不能任意逆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价值旨归是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各个学段的教育内容,实现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层级递进。具体来说,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关照学生”,关键在于把握和回应学生需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是把学生放进框定好的“知识模板”里,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个性与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回应学生所思所想,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困惑引导学生,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服务学生”,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要引导广大教师把以理服人与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与以德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确保学生自觉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行动策略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重点在实践,难点也在实践。如何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在要求,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日常思政与思政课有机统合起来,切实把握好时、度、效,做到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有机统一,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坚持以科学化建设为牵引,以多样化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确保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和科学运行。
以科学化建设为牵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牵引。长期以来,推进和实现科学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思路,并形成了基于客观规律、基于学科专业、基于实践工作三种相互联系的科学观。聚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统筹推进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形成多领域优势互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格局。在政策研究上,要着力深化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研究,深入开展基于科学数据的政策设计研究、基于行为逻辑的政策实践研究、基于动态调适的政策效应研究。通过大规模长时段跟踪调查把握学生思想状况、行为特点及其在不同学段的演化发展规律,通过大数据、智能化的挖掘分析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数据画像”,逐步构建富有群体特征和量化标识度的“思想政治状况分布光谱”,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决策提供精细化、分众化的数据支撑。在理论研究上,要着力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深入开展基于理论的应用转化研究、基于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基于规律的应用发展研究。通过研究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问题,概括提炼出现象与问题背后的本质矛盾和内在规律,再运用这种“概括提炼”分析研判更为纷繁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问题,从而逐步形成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在实践研究上,要着力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难题研究,深入开展基于课程设计的内容衔接研究、基于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研究、基于共建共享的人才队伍研究。着重聚焦和破解“课程内容何以衔接贯通”、“政策设计何以落地转化”、“育人资源何以共建共享”等问题,不断增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以多样化建设为基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内在蕴含着普遍性和特殊性双重逻辑。就普遍性而言,推进实施这一工作重点在于打破一些地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分段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壁垒,破除学段本位、地区本位、部门本位等认识局限,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提升。就特殊性而言,推进实施这一工作还必须分析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内在矛盾,契合不同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和各自特色,协调不同管理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实现不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均衡化发展。有鉴于此,我们既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规范化发展,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研究和制定用以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宏观政策,同时也要允许和鼓励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多样化探索,广泛积累具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确保各地各学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既有统一规范又有自身特色、既有各自高招又有普遍推广价值。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家推进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分段制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统筹推进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每一学段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做到责任归属清晰、内容任务明确、工作流程规范;也可以借鉴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经验,按照优质资源集中、优势互补明显、协同联动基础较好等标准,跨省份、跨地区设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试验区,不断积累思想政治教育学段协同、区域协调的有益经验。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各地各学校实际,分类探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模式,如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可以探索由高校牵头、政府协调、中小学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模式,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为牵引可以探索省、市、县(区)教育部门相互贯通,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议事决策模式,等等。
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要素结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若要实现统筹推进就必须建立起涵盖目标设计、管理运行、资源保障、评价反馈的一体化运行机制。一是健全目标融通机制,处理好整体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各有不同,但其本质属性和最终归宿都在于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应自觉围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目标设计,并将其有机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健全过程管理机制,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有机统合、高效运行。研究制订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各类管理主体的权责范围,将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一并纳入其中并有效加以监管督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衔接,破除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互不沟通、各自为政的藩篱,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层级递进、有序跃升;增进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相互协同,完善各类载体合力育人、有效互补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各学段思政课与学科发展协同联动。三是健全评价督促机制,完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法,促进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统一。着力扭转以分数、排名、升学率为单一评价标准的结果性导向,建立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标准,加强各学段联合考评,探索建立涵盖工作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质量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健全资源保障机制,加大资源定向投入力度,合力配置各类资源,创建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推动优质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文化资源、实践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相互流动。同时,运用新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育人数据共享,打破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空间和信息壁垒,不断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活力和动力。